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云南明清高僧书画艺术对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挖掘的空间也很大。作为明末清初滇文化的代言人,他们的生存方式、佛学思想、艺术活动、精神寄托乃至生命感悟都在书画艺术中得以彰显。明清滇僧大多诗书画无所不能,其中以普荷担当声名最为显著,影响深远。担当的作品,具有独特的禅画风格,意境冷逸、空蒙,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和研究性。本文从书画理论、作品风格、禅学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担当书画艺术中所蕴涵的美学思想做出论述,同时通过作品对其审美取向和禅学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石涛为清代著名画家、僧人,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较大。他的山水画中所蕴涵的禅学思想与其特殊的的身世和社会背景分不开,石涛的内心充满着矛盾,在其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避世的思想,他把自己的所见所思都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中。他师从造化,但同时又以禅入画,追求意境上的空灵。他把禅学融入到山水画中,对于后人的影响深远。石涛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其复杂的人生阅历和禅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石涛为清代著名画家、僧人,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较大。他的山水画中所蕴涵的禅学思想与其特殊的的身世和社会背景分不开,石涛的内心充满着矛盾,在其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避世的思想,他把自己的所见所思都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中。他师从造化,但同时又以禅入画,追求意境上的空灵。他把禅学融入到山水画中,对于后人的影响深远。石涛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其复杂的人生阅历和禅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佛教在高丽时期极为兴盛,对李奎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佛教禅宗。在李奎报的散文中,蕴涵着丰富的禅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1)一些作品直接阐述禅理、禅意;(2)一些作品间接地表露出禅意、禅境;(3)在艺术手法方面,比喻和典故的大量运用,体现出李奎报对禅学思想的接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恽寿平美学理论的研究和提炼,发现并揭示出他思想中所受到的禅宗美学的影响;这种深具禅学慧思的美学思想,不仅成为清代杰出艺术思想的典范,更是深广地影响着后世中国绘画的风尚.为了从本质上来了解中国画的荒寒意境美学观念的形成,恽寿平的艺术思想无疑具有了极高且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明清散文流派众多,明确接受韩文艺术传统的只有唐宋派、桐城派和湘乡派.数量虽少,但影响比较大.其他流派,疏离倾向明显.它们对韩文艺术传统的接受或疏离,受到明清思想文化新变和韩文艺术传统儒家思想属性的影响.接受或疏离,主要表现在对待韩文艺术精神和艺术风格的态度上.而无论接受或疏离,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接受中有疏离,疏离中有接受.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著论丰富,思想深刻,影响深远。船山的思想深受父兄、时局、生平际遇的影响,在其词诗作品中得到生动体现。文章撷取船山的抒怀词,通过挖掘其内涵、探析其主题的表现艺术、揭示其思想对抒怀词主题的影响三个方面展示船山抒怀词广深错杂的主题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戏曲风格论的形成历史。元代,戏曲风格论应运而生.燕南芝庵的《唱论》对戏曲演唱风格作了最初探讨,钟嗣成的《录鬼簿》对剧作家风格进行了最早的美学思考。明清两代,戏曲风格论大大发展。朱权《太和正音谱》首倡戏剧风格论,论风格重视作品思想内容和曲雅的艺术特色,归纳了多种戏剧风格类型。何良俊《曲论》注重于戏剧作家个人风格的研究。他们为戏曲风格论的形成做了拓荒、奠基的工作。直至王骥德的《曲律》才使中国戏曲风格学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学风格分类标准:有的从作者个性和文体角度划分;有的从作者个性与艺术特色的结合上概括;有的根据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类。文章认为中国古代文学风格分类先是由简到繁,后又由繁到简。南北朝时简分,唐宋时繁分,明清时简分。就中国古代的文学风格表达方式而言:一是评点式,用极简练的语言揭示风格的特点;二是比兴式,用某些事物作比喻,说明某种文学风格的特点;三是兼用评点、比兴概括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邮局》 ,评述了泰戈尔戏剧美学思想对其戏剧作品的影响 ,剧中诗化的人物形象提升了戏剧的艺术品味 ,静中寓动的戏剧艺术特色使泰戈尔的象征主义戏剧风格独具。  相似文献   

11.
张大千是中国20世纪画坛上的大师,文章聚焦张大千画作中画款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从画款书法与画作的结构和画款书法与画意的关系方面进行讨论。他的画款书法以绘画为主体,既服务于视觉的审美,又将自己对人生、对绘画的情感及观点融汇其中,在构图美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地造就了画境之美,形成了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艺术的审美意境获得无尽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2.
线条不仅是中国画中最简练的艺术元素,最基本的语言艺术,也是中国画的灵魂。线条作为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法,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画线条表现的艺术研究。如①近现代画家对中国画线条的探索,使书法的生命力融于绘画中。②骨法之美:即以书入画,以线造形。③线条表现性。注重用线条的个性特征表现传递情感。④线条表现需要注意的问题:现代绘画者骨法的缺失;“以线造形”的西化;忽视线条抒情的作用;固守传统缺乏创新。  相似文献   

13.
担当是先凭正统儒术而踏上人生之旅的,历经沧桑,才预感明朝不可避免的亡国结局,在绝望中沿着老庄而归禅释。但"先"者未死,"后"者方生,儒禅相依相克:由儒家思想所滋生的济世抱负虽然破灭,却潜藏于心灵的深处;而一切空无的禅旨虽诱出的遁世观念,却不能令他忘却悲惨世界中受难的人民。在黄卷青灯的禅房,依然发出"天涯近状有谁知"的浩叹!担当脆弱的心,背负着中国士人千载的沉重积压,还要面对无望的现实。走投无路,只好藏身鸡足山借酒浇愁,寄情于诗书画。其中既有担当心中的隐痛,更有对准"曲人"的投枪!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历史发展格局的巨变,影响到方闻艺术史观的形成。在新艺术史观的指导下,方闻确立了中西文化比较的新模式,由此寻绎出中国古代绘画独一无二的书法性视觉艺术语汇和结构,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伟大传统。  相似文献   

15.
篆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融诗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炉,方寸之间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蕴,并以极强的民族性立足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本文从赏析视角对其独特样式语言的研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命题,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和邓以蛰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前者从生命本体和艺术意境的角度认为,书者生命之如,画者笔墨之舞;后者从文字发生学和工具创造论层面认为,书(字)生于画,画如笔通心。本文提出“差异中汇通”的“书画同源”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明清文人绘画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欧洲现代派绘画则表现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进步与光学、色彩学研究的成果影响了绘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绘画走了不同的发展之路。西方艺术用的是色彩,中国文人用的则是笔墨。东西方绘画在色彩上取之两极色阶与色立体;在造型上取之线、面、书法与几何体积。东西方绘画在冲突和差异中,在碰撞与交融中,突出了各自的艺术面貌,产生了新的艺术观念,促进了艺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对于书法教育的意义、目标、方法、实践等缺乏清晰统一的理念,同时也因为师资力量的缺乏而使得很多学校的书法课有名无实,而书法教育中的名利思想也影响着教育者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深入,这使得书法课程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文章溯本求源,对“写字”与“书法”、“写字课”与“书法课”的关系进行反思,对于书法给人带来的心智的开启进行探讨,从而揭示中小学书法教育目标的真正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画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但历代的解说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其实在书主要用来指称书法之后,中国书画的真实面貌一直都是书画同体。这种同体低层次的表现是使用工具材料上的一致,较高层次是笔墨技法的一致,最终则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道法自然"上取得统一。实践表明,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是书画一体的。  相似文献   

20.
从书法与绘画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同一性角度出发,分析早期工具和材料对书画笔法的影响;同时论述了书画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发展,以及笔墨的根本最终使两者在文人画中走向审美上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