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基督教修道制度起源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对其起源的探究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课题.东西方神秘主义思潮和禁欲主义为基督教所吸收,这成为修道制度诞生的思想来源.罗马帝国的高压统治及其对待基督教的政策是修道制度兴起的社会政治原因.此外,埃及3世纪经济危机的发生、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埃及成为修道制度的滥觞之地,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2.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代埃及文化对周边地区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犹太文化,无疑应该继承了埃及文明的许多特征.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所以埃及文化的痕迹依然留存.埃及和早期基督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督教受埃及文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文学、神学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基督教文学中的一些词汇、语言、题材和体裁明显受到埃及文化的影响;埃及传统的宗教思想与基督教神学之间有很多相通契合之处;古埃及艺术、特别是宗教题材的艺术,为后来的基督教留下了一些素材.  相似文献   

3.
罗马—拜占廷帝国统治时的埃及,文化领域中的一大变化就是基督教的传播及发展。埃及首创了基督教教理学校,是修道制度的发源地,还经历了基督教历史上最严重的迫害。埃及与拜占廷帝国间的政治、文化冲突导致了早期教义纷争的出现,最终科普特教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埃及,国名全称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是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首都开罗,面积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约7682万。阿拉伯人约占87%,信奉伊斯兰教;科普特人约占11.8%,信奉基督教。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埃及在历史上曾经几度辉煌,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丰富的财产,埃及宪法的发展也与国家政权的交替有着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公元3世纪,基督教修道制度起源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对其起源的探究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课题.本文主要从其思想来源、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对修道制度兴起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作为修道制度的滥觞之地,埃及本土所起的作用也是文章重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佛山立足并发展。进入20世纪,受到基督教界社会改良思潮以及新文化运动等思想的影响,佛山循道培德会得以成立。此会虽隶属于基督教循道会,但却以融通中西、改良社会为己任,通过开办学校、创办刊物、提供娱乐等形式向广大佛山民众传播现代文明。培德会的发展既是基督教本色化的突出表现,也是佛山近代化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7.
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顾莹惠教会学校是美、英等国基督教差会为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而建立的。由于它的产生、发展是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为背景的,因此,它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华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文化租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在近代河南的传播较为滞后,但发展迅速,教民群体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行医、赈灾、办学是基督教在河南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基督教附属事业的主要表现载体。其在人才培养、医疗卫生等方面促进了河南社会的近代转型,风气渐开的河南社会亦为基督教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之地,基督教在新疆的传播主要开始于近代。对于基督教在新疆的传播、发展状况,很多学者都做过专门的研究。主要从基督教传入新疆的时间、传教士在新疆的活动、目前基督教在新疆的分布以及传播等三个方面对以往学者的研究加以梳理,以期对未来的新疆基督教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宗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基督教在我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发展成为中国基督徒自办的事业。近几年,基督教在我国农村发展较快,本文以豫东农村的一个基督教社区为例,对基督教在我国农村传播与发展的现状、原因、影响等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社会道德为出发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早期基督教迅速发展的原因。作者认为,基督教能够在罗马帝国的残酷镇压下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基督教填补了罗马帝国的“道德真空”,给予人民群众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早期基督教发展最大的动力就是“深入民心”。  相似文献   

12.
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是西方基督教在上海的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上海现象”之一。它历史地具有上海社会、城市文化的区域特征,构成了“海派基督教”的社会性内涵。所以,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问题,既指基督教的中国化意义,亦可与当今基督教学界关心的处境化问题应对。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在充满不确定性和社会风险的状况下,原子式个人必须独自承担社会风险与苦难.苦难,是河南乡村民众人生的危机和生命转折,成为他们反思自我、发现宗教之功能与意义的主要契机.由于佛道衰微及基督徒传教的主动性强,处于社会底层的乡村民众接触基督教进而改信基督教的可能性较大.但面对社会苦难,乡村基督教所能提供的只是赋予苦难以意义,并互相帮助以减轻个体所遭受的苦难.面对造成社会苦难的原因,基督教所能解决的是极其微小的部分.换言之,政府有更大的空间与社会资源来帮助乡村民众应对社会苦难.  相似文献   

14.
历史考察表明,宗族组织的控制和宗族观念的影响,是阻碍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原因。对豫西李村的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的分化和专门化进程,宗族的部分功能被市场代替,宗族组织与宗族观念亦随之弱化。从历史考察与现实的个案来说,宗族的弱化有利于基督教的发展,反过来,基督教的发展也进一步弱化着宗族的力量。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慢慢地改变着中国文化与社会结构。尽管如此,笔者并不认为基督教是宗族的功能替代项。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认为,人是“属灵的人”,又是“社会的人”;而在儒家看来,人是完整的“社会的人”。基督教把人的社会价值的依据归于上帝,否定社会价值的独立性;而儒家直接肯定人的社会价值,并将其看作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但这种超越层面的“异”落脚到具体的实践中,二者群己关系论却表现出很大的“同”。首先,二者均怀忧国忧民情怀,力求救国救世;其次,二者均肯定个人的社会价值,重视“兼善天下”;第三,二者均倾向于从个人修养和贡献社会两方面来完成个人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与其他宗教一样 ,基督教一直强调信仰至上与信仰的绝对价值和独立价值。但由于其传播之初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 ,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了理论化的形式。基督教的理论化对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19世纪初基督教传入朝鲜半岛,在短短两百年的时间里,韩国由对基督教一无所知,发展为令世人瞩目的世界主要传教国家。而今年初发生在阿富汗的韩国人质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对韩国基督教迅猛发展与韩国基督教会多年来步履匆忙的宣教行动的关注。究其原因,这与基督教对韩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