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区矫正作为一项新兴的刑罚执行措施,已成为世界各国刑罚执行的潮流趋势之一,并为我国所引入.其所体现的人道化、社会化、经济化和罪犯回归理论价值,是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社区矫正在我国作为一个刚被引进不久的"舶来品",在实践中的发展并不如人意,现行法律、法规、执行体制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缺陷甚至盲点.因此,加强对社区矫正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有利地推进我国行刑方式的改革和新的刑罚执行制度的建立,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社区矫正概念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社区矫正概念主要学说进行分析与反思的基础上,对我国社区矫正的性质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我国应将其定位于兼有刑罚执行属性和社会工作属性的刑罚执行制度,并对社区矫正概念进行了符合我国司法实践的重构与界定.  相似文献   

3.
在对社区矫正概念主要学说进行分析与反思的基础上,对我国社区矫正的性质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我国应将其定位于兼有刑罚执行属性和社会工作属性的刑罚执行制度,并对社区矫正概念进行了符合我国司法实践的重构与界定。  相似文献   

4.
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反映了现代法治社会尊重人权的司法文明理念,是非监禁化的刑罚执行方式。刑罚执行从消极的监禁矫正逐渐演进到积极的社区矫正,是社区矫正本身功能作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区矫正存在着适用范围过窄、地区标准差异较大、主体职能划分不合理、缺乏专业社区矫正队伍以及社区发育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对于逐步推进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社区矫正与短期监禁矫正行刑效果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罚的裁量与执行制度历来是我国刑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了社区矫正和短期监禁矫正的行刑效果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用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社区矫正和短期监禁矫正的基本内涵;其次,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运用所收集到的第一手真实数据和第二手较为翔实的佐证资料,对社区矫正和短期监禁矫正的刑罚适用率与行刑效果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较为客观的实然结论;最后,在综合全文研究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提升,提出了这一问题研究的一般化观点。  相似文献   

6.
刑罚目的理论的研究是刑罚理论研究中意义深远而又长期争论的学术问题。它具体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刑罚、司法机关适用刑罚、行刑机关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制度自然也受到刑罚目的的制约和影响,它反映了刑罚的报应目的,也是实现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突显了其对社会法益最大限度的保护。在实践中应围绕刑罚之目的来逐步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7.
社区矫正体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社区矫正较之传统刑罚方法,具有正义、人道和效益等价值取向.鉴于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现状,应从更新观念、尽快立法、设立专门机构、改进制度设计等几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社会关系结构已经逐渐从单位制转化为社区制。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的一种,充分体现了刑法理念、刑罚文明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制度,但是,社区矫正制度在日趋完善的同时,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综合分析了学界关于改进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见解,通过分析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践现状,探讨如何走出这些困境的方法,并从立法层面、执行层面和监督层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9.
社区矫正以罪犯复归社会为矫正目标,以社区为矫正平台,以国家、社会为矫正主体,可见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刑罚执行属性为主兼具社会工作属性的新型刑罚执行制度。社区矫正制度的这种独特属性决定了其独具特色的制度价值追求。社区矫正制度的价值蕴含着普遍价值和特殊价值两个层次的价值目标,其普遍价值目标包括公正性、人道性、效率性和民主性;其特殊价值在于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社区建设、司法体制改革等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0.
社区矫正体现了现代刑罚执行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适用对象的选择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项制度的实际效能。文章分析了我国现有的规定,对各种主体能否被纳入社区矫正的对象展开了微观考察,意在探求我国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客观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社区矫正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是对传统刑罚执行方式的一种突破与创新。而新制度构建的快速性使得执法实践出现了衔接隐患。未来立法宜通过完善机关衔接创造执行衔接的外部环境,具体包括司法行政机关与公安机关的衔接、社区矫正机构与专业机构之间的衔接、监狱与社区矫正机构的衔接及社区矫正机构与社区组织的衔接等。社区矫正执行衔接的内部软件则可通过政策目标、无缝衔接制度及审前社会调查报告等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刑罚执行与社会福利:社区矫正性质定位思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社区矫正的单一的刑罚执行性质说,虽然是国内理论界最流行的论述,但是在实践中已经越来越陷入困局.笔者尝试从人类刑罚观念和刑罚制度历史变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目的与任务,以及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相互关系等三个角度,阐明社区矫正的双重性质定位:刑罚执行与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3.
社区矫正是在行刑社会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符合国际行刑趋势。开展社会矫正试点工作是我国势在必行的历史选择,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鉴于我国社会矫正试点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只有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转变刑罚观念;完善相关立法,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区矫正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兴刑罚执行方式,在推动中国刑罚执行制度巨大变革的同时,也为女性罪犯的矫正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女性罪犯改造已经与社区矫正模式衔接,但是由于女性犯罪动机类型的不同,在社区矫正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原女性罪犯改造模式与社区矫正模式整合,是女性罪犯社区矫正模式发展和完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社区矫正是发端于西方、近年来被引进到我国的刑罚执行制度和罪犯处遇模式。本书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宏大背景,选择社区矫正这一具有较高理论与实践价值、同时学界整体研究还很薄弱的问题作为选题,展开对社区矫正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求证,以期为我国社区矫正的深入推进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社区矫正不仅是刑罚制度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也是世界刑罚制度改革的基本走势,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从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界定及组织架构三个层面分析中日两国社区矫正的异同,研究历史演变背后的法律政策要素、刑罚执行与社会保护的关系,界定涵盖的射程范围、组织构架的功能与效果,以及调动民间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价值.提出建立和推动中国社区矫正的法律制度,上移和简化现有组织架构,扩大社区矫正的射程范围,有效减低司法行政成本,为民间参与社区矫正预留空间等对策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刑事政策应当重视轻罪的妥善处置,树立宽严相济、宽缓为主的理念以及惩罚与矫正相结合、重在矫正的理念。我国现行轻罪刑事政策存在一些明显不和谐的因素,包括劳动教养制度以行政处罚之名行刑罚之实;过于倚重监禁刑,社区矫正刑太少;自由刑的执行重惩罚和隔离,轻教育改造。应当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予以完善:从立法上实行重罪和轻罪的分类;从根本上改革劳动教养制度,制定保安处分性质的《违法行为矫正法》;立法上完善社区刑罚的设置,司法上和刑罚执行上提高社区刑罚的适用率;建立和完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8.
社区矫正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是一种与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反映了现代刑罚"报应主义"向"目的主义"的转变,作为一项新的刑罚执行制度,社区矫正工作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但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法律程序、具体工作方法等缺陷不断暴露出来,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都亟需解决。社区矫正的运行现状考察、英美做法的借鉴、制度法理思考、制度缺陷及完善是社区矫正未来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社区矫正是矫正机构将罪犯放在社区里进行矫正教育,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矫正教育罪犯的新型矫正方式。从目前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践来看,现行刑罚制度还难以适应社区矫正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改革与社区矫正相关的刑罚制度,是保证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0.
社区矫正运行状况实证研究--以鄂西某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制度是对我国传统刑罚执行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继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废除以后,如何把这项新的替代制度的相关职能落到实处,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鄂西某市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成功探索,如制定社区矫正实施细则,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进网格,建设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一体化的监督基地,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分类分阶段教育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社区矫正法律法规不健全、人员不足和素质有待提高、基础保障不足、各部门信息整合不高等问题,对此,提出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立法、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基础保障以及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的建议,以期为今后社区矫正职能更好地发挥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