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红色经典《红岩》与英雄城市重庆的看似不言而喻的密切关系,学界缺乏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红岩》蕴涵着丰富的重庆民俗文化因子,折射着斑斓的重庆民俗文化光彩,在总体上形成对重庆民俗文化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社会风貌的双重展示。前者可从“山城”之别称、“江城”之古称、“雾都”之美誉三个方面分析。后者可从社区文化、方言文化、仪典节令、服饰文化四个层面梳理。  相似文献   

2.
评《重庆谈判纪实》(增订版)肖用由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等合编的《重庆谈判纪实》(增订版)(简称《增订版》),最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重庆谈判纪实》(简称《纪实》)初版于1983年,十年来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但编者们...  相似文献   

3.
《大庆社会科学》2023,(1):158-159
<正>晏艳阳、王娟、卢彦瑾在《科研管理》2022年第7期撰文指出,考察期内,创新型城市试点对邻近城市创新产生了显著“示范效应”,提高了邻近城市的创新水平,产生了“以点带面”的建设效果;但这种效果存在区域差异,东、中、西部地区渐次递减;同时,“示范效应”存在动态变化特征,发现了其随时间逐步加强、达到高峰后逐步减弱的特点,最强效果在第三年呈现。“示范效应”具有空间距离、城市等级异质性,在与试点城市地理不相接、  相似文献   

4.
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对《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形象的再认识●李晓卫一克罗德·孚罗诺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小说广阔的历史内容,反映着作者的审美观和宗教观。但是,人们以往对这个形象的丰富内涵和重...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重庆小说不包括抗战时期,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庆小说创作。20世纪80年代以前,重庆小说有高缨的《达吉和他的父亲》《云崖春暖》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况浩文的《一双绣花鞋》等,"两部作品先后问世,将重庆小说创作推向了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重庆谈判》,聂云岚的《玉娇龙》,莫怀戚的《诗礼人家》《经典关系》,余德庄的《家贼》《海噬》,  相似文献   

6.
由著名历史学家隗瀛涛教授担任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1年 8月 ) ,体现了国内外史学发展的新趋势 ,是史学界为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探索如何发挥史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时代功能的成果。该课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科研项目。课题组成员经过 3年的努力 ,先后完成了阶段性成果《近代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 (资料译编 )、《重庆城市研究》 (专题论集 )、《重庆 :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 (专著 )等。 1999年 ,该书荣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该书以巨大的篇幅 ,从地域结构、城市经济、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7.
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组织修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黑龙江百科全书》(第2版)于2007年5月面世,该书面世不久,即以其资料充分,内容丰富;图片精美,装帧印制考究而受到读者的喜爱,被誉为黑龙江走向世界、世界了解黑龙江的“新名片”。  相似文献   

8.
《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社会与人口”栏目刊载了《我国农民工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撰写的《农民工住房态势及其政策框架》一文,在此就这一问题作一评论。  相似文献   

9.
红岩精神是历史留给重庆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虽植根于中华传统 的和合文化,但它却能融于并丰富红岩精神的内容,因此,在当今我们大力提倡弘扬红岩精神,全面振兴重庆 之际,不能不十分注重发扬《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充分发挥重庆在进一步促统战、促团结、促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年多来,我从“断代工程”简报上先后获悉李学勤先生关于“初吉”以及月相名词的解说,如:“吉的意义是朔。月吉(或吉月)就是朔日,因而是定点的。《诗》毛《传》暗示初吉是定点的。”(第41期);“经李学勤先生指示,我们相信《武成》《世俘》诸篇与金文中月相术语有不同的定义,而《武成》《世俘》诸篇的月相采李先生的定点解读”(第44期);“李学勤等从金文研究和文献学的角度都认为定点说难于成立”(第38期);李先生在《“天大曀”与静方鼎》中说“月吉癸未初三日,初吉庚申初四日。”(简报第62期);“这样的吉日多…  相似文献   

11.
小说命名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最直观、最直接的外在形式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不同时期小说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论文立足于小说文本,从文化学研究视角切入,探讨明清小说命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色,重点阐述明清小说命名与民俗文化、科举文化、避讳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三言”、《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中的人物命名折射出寄名、七夕“乞巧”等民俗文化;《女举人传》《女开科传》等小说命名包含科举因素,《封神演义》《镜花缘》等以金榜、题名录形式设置“榜”式结构的小说更是与科举文化密切相关;《水浒传》《红楼梦》《七侠五义》等小说中的人物命名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避讳文化,“避讳”对相关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宏观地提出重庆发展城市经济的基本经济模式和空间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扶持就业型经济,作为重庆发展城市经济的基本经济模式;在全市形成合理的空间分工,以中心都市圈、多中心远程都市圈两个圈域型结构体连接万州、涪陵、黔江三个地区中心城市,组成“两圈三点”式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肖浩辉 《船山学刊》2002,(1):126-126
唐之享副省长主编的《“三个代表”思想概论》,是阐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部好教材。首先,好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整准确的阐释。该书在导论中从总体上介绍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内在联系、重大意义、实践途径;1-3篇分别详尽的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每一个代表的具体内容、来龙去脉、重要地位、历史发展、实践经验和执行措施;第4篇系统地阐述了按照“三个代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内容丰富,观点正确,阐述清晰,有助于读者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好在注重“三个…  相似文献   

14.
戴伟华 《学术研究》2023,(2):143-151
正如《渔歌》在张志和等与日人唱和中互补完成格式规定,《忆江南》格式也是在白居易与刘禹锡唱和题名互证中完成。《忆江南》“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将文字词与音乐曲调作区别,关联“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之句乃“每首五句”之句,说明刘禹锡和白居易词已有文字规定格式,而“曲拍”只是指《忆江南》曲调,类似后世之词谱,无音乐功能,“曲拍为句”的实际意义指依词式填词,而非依曲调填词。刘禹锡所和白居易“春词”《忆江南》当为二首,而“山寺月中寻桂子”是“秋词”内容,不在和诗范围之内,刘诗没有遗逸。《忆江南》调名异题,说明初词依调填词方式与音乐的关联,后变为依词填词与音乐分离的词体创作状态;而调名随内容而易名,反映了词由调名与内容一致向内容与调名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中的城市”既是一种城市经验的记录,同时也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文本来重构与想象。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关于中国西南内陆城市成都的文学想象。在小说文本构建的晚清内陆都市空间“成都”,不仅生产出了新的城市地理、社会关系、空间权力与身份认同,而且“成都”作为地域空间、内陆城市文本等也与晚清中国的历史境遇、空间政治、民族国家想象等构成了复杂的对话关系,丰富了晚清中国的城市书写与城市想象。  相似文献   

16.
赵权璧 《天府新论》1994,(1):100-100
重庆谈判与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赵权璧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是国共两党围绕建国方针进行的一场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这场斗争,对战后中国时局发展和中国前途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重庆谈判是时代潮流的产物。战后中国政局的基本特点:阶级矛盾代替...  相似文献   

17.
“气”在《庄子》中内容广博,灵活多变,与老庄哲学思想融为一体。在庄子的思想中,“道”是“气”产生的基础。《庄子》中“气”的概念,建立在道家学说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源,极大地丰富了汉语文化的内涵。汉语中,有许多“气化词”,其内核和庄子中的“气”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8.
《重庆社会科学》以“全国视野,重庆个性”为办刊理念,以“关注民生,服务社会”为己任。分析“社会与人口研究”栏目2011年第1-4期刊用稿件情况,不难发现其突出特点:关注社会民生,重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马学永  刘香 《东岳论丛》2022,(9):111-120+192
张炜的《你在高原》是“高原式”的创作,既体现为孤傲的写作姿态,也体现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式与“史诗性”的内容形态上。在道德叙事的具体路径上,作者以“流浪”为线索,让主人公在漫长的时间、广阔的空间、幽暗的心间以及熙熙攘攘的人海间进行精神的漫游,体现出极为深厚的思想内涵。从写作立场和写作内容来看,《你在高原》具有比较明确的公共伦理属性,体现出鲜明的知识分子批判精神,也形成了“雅正”的文学规范,对当下小说创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子》与《淮南子》思想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子》与《淮南子》都是反映秦汉黄老之学的著作。《文子》的道论偏重于考察“道”的实体,《淮南子》则偏重于探索“道”的历程;《文子》的无为论着眼于对老子“无为”的改造,《淮南子》的“无为”刚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内容;《文子》在融合百京之学方面,坚持以道为主,兼取各家;而《淮南子》则表现了儒道整合的倾向。《文子》与《淮南子》的思想异同,既展示了秦汉黄老之学的演化,又从思想发展的逻辑证明了《文子》的成书年代先于《淮南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