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舆论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旅游目的国的综合评价,是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并通过缓解信息不完全、缩小文化距离和塑造国际形象等途径影响目的国入境旅游贸易。从国际舆论关注度和舆论褒贬度两个维度实证研究国际舆论对我国入境旅游贸易的影响。结果发现:国际媒体对我国相关新闻报道数量越多,报道内容和态度越积极,越有利于我国入境旅游贸易;国际舆论可以正向调节文化差异对我国入境旅游贸易的消极影响;从游客异质性效应来看,国际舆论会显著促进以商务旅游、观光休闲和务工为目的的来华游客人数,同时影响中长途国际游客入境人数;从新闻报道异质性效应来看,客源国国内主流媒体报道对我国入境旅游贸易有显著影响,国际媒体对我国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关注度会显著促进我国入境旅游贸易,但是这两方面的褒贬度影响却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国际舆论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国际宣传处为大本营,广布国际宣传网,与军事行动和外交活动密切配合,并充分利用外籍人士和外国传媒的力量,大力开展国际舆论动员。国民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和战争进程的变化,及时调整国际舆论动员的策略方针,争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的支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由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一党专政和专制独裁,在开展国际舆论动员中夹杂着党派的狭隘性和私利性,从而削弱了这项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力构建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是当下面临着严峻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以积极的姿态妥善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情况的关注;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搞好借助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传媒的对外宣传,有利于我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熊霞  庄春梅 《江汉论坛》2023,(12):108-114
武汉抗战初期,中国因在国际舆论中被日本全面压制而陷入困局。为扭转对外宣传中的被动局面以争取外援,国内舆论强烈呼吁加强国际宣传。以此为契机,中国政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国际宣传的隐蔽战场上,中国借助西方媒体为武器,通过重建国际宣传体系、制定隐蔽性和对象化的外宣策略等举措大力开展国际舆论宣传,逐步扭转了敌强我弱的国际宣传格局。随着中国国际宣传意识的觉醒和实践的深入,武汉抗战时期中国迎来了国际舆论的转向和国际形象的转折,由此推动了国际援华制日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熊斌 《重庆师院学报》2010,(5):66-71,90
华盛顿会议因关系中国前途甚巨,蒋梦麟、余日章在政府外交饱受怀疑情势下受国内民间团体所推,亲赴美国宣传中国民意之所在。华会期间,他们及时向国内传递华会信息,联络各省区国民代表、华侨、留学生以一致行动,监督北京政府代表,拜访美国社会名流,反驳不利国际舆论,反对直接交涉与借款赎路,种种努力虽未改变外交败局,但仍然一定程度博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中日两国曾就"间岛"地区主权问题进行了长期交涉,即"间岛"交涉。从国际舆情的角度对日本在"间岛"交涉中的外交策略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这一交涉过程中,国际舆论的因素对日本外交政策影响颇重,日本也主动去引导国际舆论,这实际上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对近代日本外交造成的直接影响。对日本在"间岛"交涉中的外交策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日本对华侵略蚕食的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新殖民主义论”甚嚣尘上。在这样的国际舆论背景下,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中国的政策、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修辞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说服,因此公共外交话语必须讲究修辞,运用必要的修辞方法使自己的话语更具说服力。在此主要探讨了政府层面的公共外交话语的修辞策略,主要是修辞格的运用策略,如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  相似文献   

8.
刘运动 《云梦学刊》2007,28(5):61-63
抗日战争期间广大回族同胞以各种方式积极投身这场正义的民族自卫和解放战争。他们或捐款支前,踊跃参军;或组织爱国团体,慰问前线将士;或借助报刊文章,揭露日伪罪行;或出访阿拉伯世界,争取国际舆论同情,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或影响的新闻媒体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坚持人民群众在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报道的灵活性相结合,有力揭露和遏制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径,积极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激荡非常激烈。新闻媒体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 ,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舆论环境对我国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营造和平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中国威胁论” ,可使我们认清形势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稳定和平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中国与时俱进地变革国际传播理念,改革中国国际传播管理政策,加快国内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步伐,国际传播取得良好效果,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梳理新世纪以来我国国际传播理念的发展变化,有助于了解中国当代国际传播的发展脉络,也有利于从实践中探求适合我国国际传播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施"以毒养战"的鸦片毒化战略,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日本不得不变换战术,表面上取消鸦片专卖,实行鸦片"断禁"政策,以惑视听,但实际上仍大量种植、销售鸦片,其"以毒养战"的鸦片政策的实质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沿海地区决定实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决定不仅在国内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而且也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这是由于,这一战略的内涵及其对未来产生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国沿海地区的范围。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国内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已经形成,地区间联系、协作趋于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国际宣传处是战时中国官方专门的对外宣传机构。八年抗战期间,国际宣传处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外宣传策略,大大加强了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在争取国际舆论同情和外国军事援助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国际宣传处在对外宣传工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对外宣传难收理想之效。  相似文献   

15.
“东亚模式”研究的一个创新———评《东亚工业化浪潮中的产业结构研究》□沈满洪二战以来,东亚地区被国际舆论誉为“地球上最有活力的地区”,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被誉为“东亚奇迹”。伴随“东亚奇迹”的出现,“东亚模式”的研究便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杭州大...  相似文献   

16.
<正>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应召进京觐见,这是近代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关此次觐见的诸接待礼仪,是当时清政府和十三世达赖喇嘛双方极为重视的问题之一,也是当时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本文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对此次觐见时有关迎送、陛见、赐宴等方面的礼仪略为叙述,以备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救国时报》是我党在海外创办的主要从事抗日宣传和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刊物,它直接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在争取国际舆论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同情和支持;宣传我党全民团结、抗日救国的主张和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救国时报》发挥了宣传、鼓动的积极作用。作为曾经担任《救国时报》负责人的吴玉章,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复苏的外部制约性经济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盟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代表的亚洲经济在1999年出现了复苏的迹象,这是否意味着亚洲国家的金融危机已经结束?对这一问题,国际舆论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现在得出“金融危机已经结束”的结论为时尚早,本文所论及的即世纪之交的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和其它敏感地区的经济形势对亚洲国家经济复苏的影响,由于上述地区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亚洲国家经济复苏的道路也将困难重重,甚至有再次陷入危机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存在于社会进程的每一时期、每一层面,文化的力量也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文化是软中有硬的力量,它形神兼具,强弱不等,虚中有实,正负效应共生。这种力量既可以表现为影响力和辐射力,又可以表现为吸引力和亲和力;既可以表现为吸纳能力和消化能力,又可以表现为国际事务以及国际舆论的主导能力。文化力量是在社会主体的推动下,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协同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网络国际传播是信息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竞争的科学技术形态和政治角力场域,是新时期国际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加强网络国际传播力关系到政治软实力建设、国家政权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和古巴分别处于网络科技和网络传播的不同发展阶段,面临各异的任务和问题,亟待通过网络国际传播力建设,回应和超越现有的资本主义网络国际传播体系,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并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