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劳动主义,与资本主义和集权主义相对应,它是对劳动所有者意识和利益的概括,是对现实社会矛盾的规定和论证,是对运动和制度变革的经验总结,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劳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现代劳动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特殊中体现的一般原则和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2.
"汉字革命"和世界语运动中产生的文化世界主义思潮,是在求富求强的民族主义和"开启民智"的启蒙主义双重推动之下产生的,其理论根据是无政府主义、科学主义、工具主义以及进化主义等西方学说.在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时代语境中,从"汉字革命"和世界语运动中抽绎而出的以实力决定文化、以科学剪裁文化、以文化的普适性消泯文化的民族性的文化世界主义思潮,对于现代中国思想的正反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立宪主义的起点——对清末君主立宪主义的一个省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的君主立宪运动 ,虽然被辛亥革命所切断 ,但它既是中国君主立宪主义的终点 ,也是中国整个立宪主义的起点。这场运动 ,其实可分析出“自上而下的立宪运动”和“自下而上的立宪运动”两条线索 ,其背后所依据的是两种颇不相同的立宪理论 ,但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情势之下 ,在政治文化的传统语境之中 ,二者之间却有着一种共同的逻辑 ,而这其实又在迄今为止我国立宪主义的全部展开过程中 ,投下了深长的暗影。  相似文献   

4.
劳动主义,与资本主义和集权主义相时应,它是对劳动所有者意识和利益的概括,是时现实社会矛盾的规定和论证,是时运动和制度变革的经验总结,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劳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现代劳动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特殊中体现的一般原则和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上,启蒙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先驱者们在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借助"民主"与"科学"这两个口号,以"启蒙主义"为思想资源,以"为人生"为理论建构,以"改造国民性"为艺术追求,进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价值取向.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新文学的启蒙主义并没有遵循西方启蒙主义文学运动的"自我教育"和"理性节制"原则,而是以大量西方语汇遮蔽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入世"理想,最终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用功利主义价值倾向.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中期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又开始活跃起来,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寻求新的经济学方法论;二是重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三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美学、文论来说,20世纪乃是一个审美主义思潮挥之不去的世纪.新时期的审美主义思潮从康德开始,又回到了康德,重新皈依了西方启蒙现代性文化模式,其价值取向是明确清晰的,众多审美主义者致力于将美学话语因势利导引入西方现代性文化的意义域.但是,新时期以来的审美主义思潮并不是始终如一、一成不变的,它大致经历了李泽厚等人的启蒙现代性古典审美主义、刘晓波等人的个人主体论的非理性审美主义和消费意识形态的后现代审美文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考察劳动主义的起源,重新提出了劳动主义概念,用它来指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劳动主义强调了主义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并从主体角度出发,规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劳动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初级劳动公有制的建立,是劳动主义确立的三大标志。劳动主义作为劳动所有者争取整体解放和个体自由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总体劳动解放,个体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早期审美主义思想--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理论的肇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早期审美主义思想是在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以悲观人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审美超越、审美慰藉、审美救赎(解脱)为逻辑发展主脉.它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义相比,具有"现代性";与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相比,具有"中国性".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察劳动主义的起源,重新提出了劳动主义概念,用它来指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劳动主义强调了主义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并从主体角度出发,规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劳动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初级劳动公有制的建立,是劳动主义确立的三大标志.劳动主义作为劳动所有者争取整体解放和个体自由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总体劳动解放,个体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1.
拒斥还是辩护: 全球化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遍和特殊或共相和殊相、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最古老的哲学问题之一.在全球化时代,这个问题又重新焕发了活力.全球化过程内在蕴涵着普遍化和特殊化双向运动的悖论.全球化本身即意味着普遍化.无论是地方性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全球性的普遍意义,还是某种规则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奉行和遵从,都意味着或要求某种普遍性.但是全球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消灭多样性和差异性.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之争主要集中在价值和价值观领域.以普遍主义姿态出现的"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普遍性,而是某种特殊主义的普遍化,即"西方中心主义"冒充"全球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是一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拒斥普遍性的典型的特殊主义.只有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性.为此,必须抛弃对自身特异性的自恋,接纳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中国经济学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试图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运动进行考察 ,尤其关注了该运动中较有影响的制度主义思潮 ,并对这场运动所体现出的各流派的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进行着力刻画。在这种背景下 ,以现实主义理念为线索 ,以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为切入点 ,回顾中国经济学 2 0年发展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和不足 ,并揭示中国经济学在探索和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两大现实问题方面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经济学本土化的努力 ,从而试图对中国经济学在 2 1世纪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两种审美主义变体及其互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一川 《社会科学》2006,9(5):178-185
审美主义是中国审美现代性进程不可或缺的一副颜面,其双重源头即日常式审美主义和思辨式审美主义。周作人和宗白华两人可以分别视为两种主义在中国的代表。中国审美主义带着中国语境的深深印记,实际上呈现为两种变体——精英审美主义和市民审美主义。这两种审美主义变体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而存在独特的互渗性关联,构成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传统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论欧洲近代早期一体化理论中的邦联与联邦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邦联主义与联邦主义,是欧洲一体化理论中的两种最基本的理论。在欧洲近代早期,最早形成的是圣—皮埃尔的邦联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个系统的欧洲一体化理论。经过卢梭对邦联主义思想的冷静批判和审视这一中间环节,康德提出第一个系统的以联邦求和平的联邦主义理论。康德的联邦主义理论体现了世界主义的历史观,预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趋势。圣—皮埃尔的邦联主义理论和康德的联邦主义理论,在今天的欧洲联盟的发展中得到了部分的实现,但也存在着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于现代性政治的拒斥基本上是基于特殊主义的理由。对于普遍主义基点上建立的现代性政治的认同,大致处于一个欲迎还拒的状态。分析起来,特殊主义尽管具有某种历史理由的支持,但它不是一个自洽的立场。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讲,审视特殊主义的局限性,正视普遍主义对现代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生活的基本论证价值,具有支持中国现代化朝向深度发展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7,(8):112-118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沉重的社会负荷,使中国现代颓废主义文学的存在淹没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乃至政治意识形态的话语之中,无法得到公正、客观的评判。究其实际,现代颓废主义文学是一种美学现代性的表达,来自于对现代进步神话的批判,也是对资产阶级现代性的一种美学反抗。这种反抗既是美学的也是道德的,自有其价值与意义。我们需要为之"正名",进而重构中国现代颓废主义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理论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合理性问题与合理化问题的理解。比较韦伯与哈贝马斯的合理性理论,“困境”的韦伯到“整合”的哈贝马斯反映了“从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到道德合理性与交往合理性”的发展。交往合理性承认中国现代化的路径,从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出发,与世界主义、平等主义、对话的普遍主义相联系的多元主义将有利于中国的现代性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先锋主义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颜面之一。先锋主义是有着自觉的先锋意识与行动并有社会文化观念相匹配的群体审美思潮或运动 ,至少需要三个要素 :一是自觉的目的明确的群体行动 ,二是艺术形式的激进实验 ,三是与形式实验相匹配的美学观念与社会文化观念。中国的先锋主义具有明显的晚生早衰性。随着既极端先锋而又极端反先锋的后现代思潮兴起 ,先锋主义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或成为文化消费时代文化商品的一种商业包装。先锋主义的晚生早衰特性乃至它的没落 ,都与特定文化语境的特殊需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现代化肇始于启蒙运动。以赚钱为志业的人们成为社会中坚、资本的逻辑成为支配现代社会建制的逻辑与物质主义价值观成为主流价值观是现代化过程的三个侧面。经历了这一社会变迁,商人由卑贱变为高贵。中国的启蒙和现代化也典型地体现为商人由贱到贵的转变和物质主义的流行。在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至高无上,思想精英是领导阶级,而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文革不是启蒙。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才是最有成效的一波启蒙。十六大允许民营资本家入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几千年的商人不得仕宦为吏的禁令被彻底废除了。至此,物质主义已大化流行。现代性要求国家和哲人放弃引导人们如何理解善和好生活,而让市场和经济学去引导人们理解善和好生活,让商人们去示范何谓善行、何谓好生活!这样做的结果是国家没有对各种不同的善观念保持中立,而是强有力地支持了由功利主义和现代经济学偷运的善观念——物质主义的善观念。启蒙和现代性的要害就是物质主义的泛滥。从生态学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明不会走向生态崩溃,而现代性的扩张正引导着人类文明走向毁灭的深渊。为摆脱毁灭的命运,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为走向生态文明,中国人须有一场纠正现代性种种弊端的新启蒙。新启蒙的中心思...  相似文献   

20.
为普遍主义辩护——兼评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遍主义是一种相信某些知识、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普适性的立场。西方学者曾经用西方中心论为普遍主义辩护,混淆了思想的内容和产生思想的社会条件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因而遭到来自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等方面的正当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所导致的特殊主义,又混淆了真理的内在标准和思想的适用范围这两个不同的问题。从哲学上分析,西方中心论和特殊主义都源于"关于本质的发生学教条"。特殊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有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民族主义国家曾把特殊主义作为对外扩张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流行民族文化特殊主义的思潮,表现为文化精英的传统主义和文化复兴运动的民众动员。而中国自古不乏华夏中心论的传统,现在则有以"回归起源"为特点的民族和文化优越感。当今学术界有一些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提法,反映出各种特殊主义观点和立场。学术界不加区别地广泛使用"中国特色"的标签,隐藏着在哲学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内都放弃普适性目标和标准的危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本主义"(本位、本色、本土化),代表了"道统"、"学统"和"政统"合一的复古主张。后现代主义和新左派的反全球化主义,在实践上阻碍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更深层次的思想对话。反"西方话语霸权"的情绪化口号,经不起"什么话语、谁的霸权"的理性推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