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社会科学》2007,(9):F0002-F0002
重庆抗战文史研究基地渊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师范学院成立的抗战文学研究室,其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重庆师范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  相似文献   

2.
“2008重庆‘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办,于2008年12月7日在重庆召开,参会的有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大会就抗战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与中国全民抗战、抗战时期的区域文学与大后方文学、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学理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3.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暨中国抗战文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9~20日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80余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大会从抗战文学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抗战文史的区域性研究、抗战文学比较和译介及传播、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艺理论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全面论述了苏光文教授二十年来在抗战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文章指出:苏教授的抗战文学研究,是以对史料的了解和把握为起点的,在此基础上他一步步超越,逐渐形成独到的理论支点和拓展向度,最终在史论的层面上进行了体系建构,从而为抗战文学研究这片特殊领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重庆社会科学》2006,(9):F0003-F0003
重庆抗战文史研究中心的前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的重庆师范学院抗战文学研究室,该室研究人员参与主编出版了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先后完成了“大后方文艺理论与文艺运动”、“战国策派”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2002年,在原重庆师范学  相似文献   

6.
5月23日至25日,2009年重庆“文学史料与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年会在重庆召开。与会代表探讨了发掘、整理、甄别、解读等与文学史料研究直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从扎实的文学史料出发,对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报刊杂志、作家作品、文学运动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近年来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热和“地方性路径”研究的启示,搜集与整理现当代文学地方性史料以互相叠加的方式形成了新的研究视域。“搜集与整理”为现当代文学地方性史料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地方性史料”的介入以具体、生动的方式凸显了搜集与整理在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和史料学建构中的重要性。搜集与整理现当代文学地方性史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具体的、实践性显著的工作,可以依据已有的理论和经验、结合对象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原则,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相互促进、共时展开。在此基础上,探究搜集与整理现当代文学地方性史料的意义和价值也将得到提升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唐代文学文化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方法论的视角审视,20年来唐代文学文化史研究表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史料学研究带有文化学的色彩,二是历史文化学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三是理论著作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由此启迪21世纪唐代文学研究的大致趋向:唐代文学文化史视角的多元化拓展,文史结合传统的进一步发扬,学术视野的国际化,新材料的发现与新问题的探求。  相似文献   

9.
本期导读     
《阴山学刊》2020,(1):1-1
目前国内学者对文学史料学的研究渐成热潮,但现有的文学史料学研究几乎都局限于文字史料这一范畴,缺乏对于图像史料的重视与研究,也极少从图文互文的角度研究著名学者的图像实践及图像思想。作为较早在中国文学、文化研究著作中实践图像史料的知名学者,陈平原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对于如何在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中使用图像史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关于如何运用图文互文方法从事文学研究的图像理论。《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图像史料实践述略》一文从陈平原一系列重要图文著作入手,指出其文学研究著作注重图像与文字之间的配置,强调二者的对话与互证、互动,引导读者重新进入文学语境。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文学的多维性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文学呈多维发展道路,对其应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考察研究。抗战时期的文学不等于抗战文学。抗战文学以皖南事变为界线,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上海“孤岛”文学和香港文学,应属于抗战文学,而东北沦陷区文学和关内论陷区文学则不属于抗战文学。当然,即使这两个沦陷区的文学,也有些微的差别和不同。  相似文献   

11.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应追溯至60年代初,当时,《广西日报》副刊专门开辟“桂林文化城忆旧”专栏,先后发表了夏衍、司马文森、周钢鸣、秦似、李任仁、林路、汪巩、洁泯等当年在桂林工作和战斗过的文化人的回忆文章,与此同时,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还专门组成了“抗战时期桂林文学研究组”,对桂林抗战文学史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并编成《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艺史料》初稿,内容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理论与作家作品研究、桂林抗日战争时期文艺界活动大事记、文艺刊物介绍等,内收郭沫若、茅盾、邵荃麟、夏衍、田汉、熊佛西、焦…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1月25日至29日,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日战争暨抗战大后方史料整理与研究学术讨论会",在重庆西南大学举行。会议论文分别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日本侵华史料整理与研究"各子课题的研究论文,以及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7,(10):167-171
抗战爆发后引发的新的政治结构变化,影响到了文史观念的塑造。发轫于抗战期间的抗战小说,自然也受到史学观念变化的影响。从抗战结束到"文革"之前,在唯物史观的逐步影响与支配下,革命叙事的写作理念成为主流,抗战小说呈现出革命至上的创作理念与英雄主义的人物塑造原则,至今还在影响着抗战题材小说的史观构建和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百年国难文学史>在通常所说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划分出"百年国难"(1840-1937)与"八年抗战"(1937-1945)两个时期,提出了"百年国难文学"与"八年抗战文学"两个范畴,认为1840年后的中国百年史的时代本质是"国难",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则是"国难文学",应当将一般文学史所忽略的、由外来入侵所造成的历次国难事件为题材的国难文学,作为一段相对独立的专题文学史加以研究,对其中所蕴涵的国难意识、生存危机、心灵震荡、世界观念、爱国情怀、民族情感、反省与批判精神等,加以分析阐发,并以此对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中的相关史料与叙述,从文学的角度加以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15.
对现代文学期刊的关注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期刊研究热"的兴盛既与西方学界的影响有关,也与重视史料搜集整理的学科传统再次彰显有关,同时也是研究者应对学科"边缘化"、追求突破创新的自觉选择。近年来现代文学期刊研究在史料钩沉辑佚方面,主要将目光投向以往关注较少的沦陷区等地的文学期刊,并注重期刊史料的整理汇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较为翔实的史料基础。从思想文化角度进行的期刊研究有助于多维度地理解文学生长土壤的复杂性、文学自身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状态。传播学视角的引入,为期刊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关注现代文学期刊的传媒属性、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以及传播主体的编辑理念和传播策略,探讨报刊传媒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使得研究领域大大拓展。期刊研究为推动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打破文学史研究的僵化局面,但也存在忽视文本研究和审美研究、学科身份模糊等弊病。如何坚持文学研究的主体地位,在提倡学科开放的同时确立新的学科观念和学科规范,是当前现代文学期刊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杂志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重庆联合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重庆文学在抗战文学中的地位”、“开拓研究中国抗战文学的新视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抗战初期理论的偏狭性到抗战中后期对文学本质的把握,重庆抗战文论中的现实主义理论不断得到深化,这一深化促进了重庆抗战文学的发展。重庆抗战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深化既是抗战文学所留下的需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目前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从抗战文学中反省后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在其学术著作中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小说资料的运用,对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显示了他广博的学术视野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开启了"文史互证"的研究典范。通过考察陈先生中后期的相关著述,能够探析他对文学特别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的态度以及这些著述所呈现出的文化取向和深邃而丰富的人文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料是文学史的基础,其主体是历代文学作品及历代作家的创作活动,同时包括大量的与文学生产、消费相关的辅助材料。按其与文学史研究之关系,又有主次远近之分,形成不同层位。文学史料的存在形式也复杂多样,其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层位差异与不同的存在形式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家谱是丰富的史料库,它在文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主要体现为:对于文学家生平研究的史料价值,对于文学作品的归属考证、辑佚和助于理解的史料价值,对于家族文学研究的史料价值。同时,由于家谱与生俱来的缺陷,在利用家谱进行文学研究时需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