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鲁宁  李海青 《理论界》2012,(12):56-61
西方伦理学者关于德福一致的观点可以划分为内在一致论和外在相关论两种,"个人美德与物质幸福统一"之类观点属于内在一致论,而认为"道德是幸福实现的工具和必要条件"之类观点则应当属于外在一致论。把德性列为幸福的重要内容,将德性直接等同于幸福本身,这类观点可以简称为"内在同一论"或"直接统一论";外在相关论一般都认为道德是幸福实现的工具和必要条件,可以简称为关于美德与幸福统一观念中的"工具论"、"条件论"。无论是"直接统一论"或者说是"条件论"及其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经典性命题,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甚至说相当的合理性成分,并且对后来直至现代幸福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但主要由于客观存在的历史背景方面的原因,致使它们在总体上都还存在着一定和明显的偏颇、缺陷或者说是硬伤,有必要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和科学幸福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对西方伦理学德福一致观念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评价的区别对待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动机与效果统一论,坚持将人们的一定动机、行为以及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加以评价,既反对只讲动机,不看效果的动机论,也反对不问动机,只看效果,甚至用效果来说明动机或为动机辩护的效果论.显然,统一论优越于任何形式的动机论和效果论.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认为统一论已经尽善尽美,能对所有道德现象都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评价.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道德理论界对统一论的理解和把握未免抽象,简单和粗糙,从而使统一论在其具体应用中遇到不少实际困难,未能充分  相似文献   

3.
德福一致的历史传承和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荣 《云梦学刊》2010,31(5):75-77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德福一致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相对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道德承载者范围不断拓展,制度的道德成为现代社会道德的基础,个体的道德要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类的道德成为现代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在现代社会里,福的社会依存度也不断增强,与制度之德和他人之德联系越来越大。第三,德福一致的保障机制从传统唯心的因果报应论转向于入世的、此岸的现实体系。道德的制度成为现代德福一致保障的基础,惩恶扬善的法律和社会机制是德福一致的推动力,人的精神需求发掘是德福一致的内在保障。  相似文献   

4.
道德信仰的缺失是道德问题产生的主体性根源。人的道德需要是道德信仰生成的起点,能够激发人的道德需要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德福一致的社会现实和神圣信仰两种因素。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德福一致的现实是激发道德需要的主要因素,增进德福一致是构建道德信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研究方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同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及其体系建构,同对苏联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评价等密切相关的问题。由此,它成为一个百年之争的问题,并且至今仍是一个热点问题。对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差异论、对立论虽然不占主流,但影响比较突出。但是,正如可以对统一论发生怀疑一样,我们也可以对差异论、对立论表示怀疑。本文不对统一论、差异论或对立论谁是谁非作出明确结论,只提出一个关于这一研究的方法问题。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江俊伟 《理论界》2009,(2):66-68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针对农民在市场经济中主体地位缺失、农业缺乏法制保护等现实,顺应世界民主法治化的时代潮流,把批判吸纳西方法治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深入阐述了依法治农"长期论"、"系统论""实践论"、"结合论"和"统一论"等思想,既是对依法治国方略内涵的丰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以善恶为结果的道德评判一般都离不开动机和效果,但是,在如何认定善恶的根据上,道德评判却区分出动机论、效果论和统一论。动机论的前提预设是动机是可以认知的公共对象,但实际上,动机却具有私人性质;而如果坚持把具有私人属性的动机作为有效的道德评判根据,这可能会导致善意害人的道德悖论。动机论的这两种困境使得它难以成为道德评判的有效性根据。效果论存在两个预设,其直接的预设是:效果是可以被公共认知的对象;其生理性的预设是:人人具有相同的感知能力。实际上,人们的感知能力并不完全一致。这就使效果论作为道德评判根据的有效性大大降低。统一论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作为道德评判的根据,但是,由于动机的复杂性和效果的多样性,统一论作为道德评判的有效性根据仍然存在某些困难。对道德评判根据的有效性的质疑,并没有否定动机、效果以及二者的统一性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和道德评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于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将德福完全统一起来,认为幸福至善,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康德认为德性的目的在于配享幸福,至善在于德福统一。两种德福统一存有较大区别,在统一路径上,亚里士多德从始至终将德性与幸福结合起来,达到德福统一,康德则是先将德性与幸福分离开来,然后引入三大公设,通过至善的方式将德福统一起来;在对幸福实现途径的思考上,源于经验层面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是指日常生活中实现的幸福,而康德的幸福理论充满宗教色彩,致使今生实现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9.
康德认为,人类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是"至善",以德配享幸福的德福一致;由于德在自由王国,福在自然王国,二者之间存在不可通约的鸿沟,这种德福一致只能实现于彼岸、未来世界,不可能在此岸、现实世界中实现。正是现实社会中的德福分裂,即面对自然界人们只是追求满足物欲的幸福,导致了人类生态危机的发生。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有道德地开发利用自然界,以德配享幸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合理性是弥合康德制造的现实世界中德福分裂的鸿沟,实现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10.
认识竞争论     
近几年来,关于认识论的讨论十分活跃。这除了深化反映论之外,还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诸如选择论、重构论、创造论、统一论、协调论等等。本文不准备对上述观点的是非直曲、好歹得失进行评论,而是在上述观点之外提出一种新的看法,那就是认识竞争论,其目的不是标新立异,而在于推动认识论的讨论,繁荣哲学学科,进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德福因果律的“理性”形态与“精神”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浩 《学术月刊》2013,(1):46-55
由于道德与幸福之间存在"二律背反",在西方哲学史上,道德与幸福的同一性理论有着两种典型的哲学形态:康德的"理性"形态,黑格尔的"精神"形态。虽然两者在话语形态、言说构架和体系构造方面表现出"理性"与"精神"的巨大差异,但在德性主义的价值取向上却是根本一致的。它们以哲学的魅力,建构起德福因果律的"理性世界"和"精神世界",表现出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乐观主义的深切人文精神,但却缺乏解释和批判生活世界的现实力量。也许正因为如此,幸福论的德福因果律才可能在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哲学发展中长期与之共生共眠。不过,这些并不是"理性"与"精神"的主体,更不是全部。准确地把握康德、黑格尔德性主义的德福因果律,有两个因素特别重要:其一,"理性"形态和"精神"形态在本质上是道德哲学形态,具体地说,是在道德哲学的视野下探讨道德与幸福的同一性。其二,康德、黑格尔德性主义的德福因果律的秘密和宏旨,正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宣示的那个著名的哲学信念:"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符合理性的。……哲学正是从这一信念出发来考察不论是精神世界或是自然世界的。"康德、黑格尔德性主义的德福因果律在理性世界和精神世界中不断向前推进所呈现的难以置疑和不可阻挡的理性力量和精神力量,一旦诉诸"现实必须符合理论"的哲学信念,便可转换为批判社会和建构文明合理性的深刻动力。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5,(6):19-23
对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争议。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德福一致"思想的鼻祖,他用中道原则调和古希腊学者的看法,创立了幸福主义伦理学体系和道德规范。一方面,亚里士多德从目的论出发,认为幸福的基点是至善;另一方面,他从功能论出发,认为幸福的实现依靠至德活动,由此确定了幸福是一种为了其自身的完善与自足的现实活动。在这一幸福知识的建筑顶层,至善、至德与至福既是人的终极目的,对现实人活得好、做得好又具有异曲同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民族统一论、文化生产论、人文经济论三方面阐述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基本内涵:强化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的和谐统一;促进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互动的平衡发展;注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互补的优化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8,(2):35-41
孔子相信天命对于人事具有主宰意义,认为德由天赋,天人之间存在良性互动,人通过德性可以致福,其理论本质为德命或德福一致说。然而孔子落寞的一生却成为最好的反证:现实中人的德性善恶与其命运臧否之间并无必然关联。由此导致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发生重大转变,即由原来肯认德福一致的"德命观"转而为坚持德福未必一致的"时命观"。  相似文献   

15.
语言系统结构图式的解剖分析昌家立语言问题是现代西方知识论讨论的中心课题。弗雷格的概念论,罗素、维特根斯坦的原子论,卡尔纳普、纽拉特的科学统一论,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因果指称论,罗蒂的自然表达论等等,都是围绕着语言问题而展开的。西方学者之所以以语言为研究...  相似文献   

16.
黄文杰 《中州学刊》2015,(4):161-167
美的神圣性与终极关怀内在关联。美的神圣性意味着自由作为本真存在方式的终极性,她起源于人对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悖论的觉悟和努力超越的内在必然性。以西方传统美学为代表的统一论范式遮蔽了美的神圣性,唯主体之扩张性思维不能提供无限性存在的有效策略;以中国古代美学为代表的和谐论范式开启了美的神圣性,互主体之收敛性思维使无限性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现实。纯粹美学关于终极实在以及自我的非实在性和非法性的断定是对和谐论美学之存在论基础的超越,无主体之消解性思维是颠覆生存悖论、实现无限性存在的根本保障和唯一选择,也是美的神圣性和审美还原的真正落实和圆满实现。  相似文献   

17.
二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和令人信服的伟大胜利。在此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有空前的创新。其中有三个新的突破性发展:一是突破了过渡时期短暂论,代之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二是突破了单纯计划经济论,代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是突破了社会主义运动国际统一论,代之以各国特色论。  相似文献   

18.
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然而,近年来在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基本命题受到了挑战。人们提出了选择论、建构论、评价反映统一论和信息反映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反映仅仅理解为人脑对于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体的模写、摄影和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初数理逻辑与传统逻辑的关系的争论中,大致有4种观点取代论,统一论,吸收论,永恒论(并存论)。吸收论不过是权宜之计,不可能无穷无尽地吸收下去。永恒论不应该是吸收论的终点,吸收论理应向取代论转化。大学里还是需要讲传统逻辑的,它是西方逻辑史的内容,不是普通逻辑,即逻辑概论的内容。 中国传统学术缺乏逻辑精神。本文把逻辑精神归结为两点一、只管推理形式是否有效,不管命题是真是假。二、亿万次证实不能代替证明。  相似文献   

20.
西方效率与公平理论的道德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经济伦理关于效率与公平的理论十分丰富 ,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和伦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功利主义、罗尔斯的正义论、诺齐克的权利论和阿瑟·奥肯的效率和公平统一论等。它们虽然观点各异 ,但共同之处都是为解决提高效率的同时又能实现公平。这对我们正确解决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