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逸笔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作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动植物——花鸟之间的表现关系。中国逸笔花鸟画的审美特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它重写意,重意境和神韵的创造,要求表现画家的情感的世界,同时通过笔情墨趣的追求,体现时代精神并直接反映社会生活,成了它艺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谈潇洒     
人生应该潇洒,只有潇洒.才是幸福的人生。 何为潇洒?一般说来,潇洒是自然大方的神情举止,是幽默风趣的谈吐气质,是博学多才的翩翩风度。真正的潇洒,还应该是洋溢着高尚的生活情操,充满着令人钦羡的魅力,展现出令人敬佩的威严。  相似文献   

3.
永字八法     
古人把汉字的构成归纳为八种基本点画,这八种基本点画大略具备于"永"字中.李阳冰云:昔逸少攻书多载,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八法者,永字八画是矣.这就是著名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的具体内容是,"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勒"不得卧其笔,中高两头下,以笔心压之;"努"不宜直其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  相似文献   

4.
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彩画不是促使浅绛彩瓷兴起的根本原因.黄公望等元代文人画家逸笔聊写胸中逸气的艺术精神经过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明清文人画家的演变后,逸气已经消解,逸笔也嬗变成为引书入画,尤其是清中后期经过金石学风的催化,更进一步将明末清初文人画家倡导的引书入画嬗变成为写意笔法画,即“写画”.这使得文人画与画工画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审美趣味等方面趋同,这是浅绛彩文人瓷画兴起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宇汝松 《江淮论坛》2008,(3):144-149
魏晋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生活于斯的士人常遭朝不保夕、身名俱裂的厄运,士林身心因此而备受煎熬.在维持士人生存及风度的艰难之旅中,魏晋士林与混乱的时局进行了长期痛苦的调适.历经愤世嫉俗的营生、放荡不羁的混世直至怡情自然的逍遥等一系列心路历程之后,魏晋士林终于从政治关怀、人生关怀的跋涉中.找到了一条超然物外的心隐之路.道家道教的终极关怀最终使得士人将身名俱泰的理想和潇洒飘逸的风度在魏晋特有的现实中较好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王剑峰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也内涵着人生理想论。《庄子》...  相似文献   

7.
人生修养问题是传统哲学中重要的问题,各家各派都很关注。儒家认为它关系着人生的发展和意义,也影响社会的进步;只有从人生修养入手,才能解决社会的各种问题。因此,儒家十分重视对人生修养的探索,提出正心、好学、致知、躬行,是加强和提高人生修养的正确途径和方法。这对我们进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空笔"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空笔"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是表现为内容上的大跨度跳跃,造成画面的省略或空缺;二是通过片刻的寂静来表现各种复杂而耐人寻味的人生体验;三是采用若隐若现、藏而不露的形式,让你生出无限的遐想."空笔"手法地运用,可以由实到虚地表现诗歌的内容,扩展诗词的意境,增强诗词的审美诱发力.  相似文献   

9.
赵山林 《河北学刊》2002,22(5):98-103
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大致有两类:来源于《庄子》、《楚辞》的,体现了潇洒出尘、散淡闲适的人生理想;来源于姜太公历史传说的,体现了待时而动、用世立功的人生追求。二者交错发展,互为消长。研究渔父形象的演变,对于透视古代文人的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代隐逸诗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由“身隐”到“心隐”的嬗变过程,隐逸也由一种生活方式嬗变为一种平夷淡泊、性情冲和的人生修养,这种嬗变对诗人们的诗歌创作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1.
舒婷的散文貌似随意,却轻盈、质朴,潇洒自然,不苛不饰,直白其心,既是女性思绪和圆润性情的完美结合,也是散文这一自由主义文体的生动表达。但是与众多“小女人散文”一样,舒婷的散文创作也有过于琐碎、缺乏思想高度、形式单一等内在缺陷。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洋洋数万言 ,文辞参差 ,义旨深远。而庄子著书的目的既不在要探索所谓大自然的奥秘 ,也不是想创设一套关联着繁杂推演理路的形而上的哲学架构 ,更无心于为王侯将相谋虑南面之术 ,而是要为苦痛的人生指出一条理想的出路。庄子的哲学是直指人生、关注生命的哲学 ,它源自对生命苦难的深切感痛、对人类处境的深层忧患。“生命”是庄子哲学的主题和核心。生命本无须用“心”去呵护 ,因为生命自会顺其本然地展开、延伸 ,然而人类社会的现实却使“心”从生命中凸显了出来 ,并且煎熬着、苦痛着。“心”承担了“生命”的苦痛 ,“生命”的…  相似文献   

13.
傅合远 《文史哲》2002,(5):86-89
“逸品”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 ,是由唐人提出来的 ,它的美学内涵在宋、元时期获得了历史性的深化与发展。唐代的“逸品” ,是“不拘常法” ,狂放的 ;宋代的“逸品”是鄙弃法度 ,笔简形具 ,出于意表 ,优雅的 ;元代的“逸品” ,则是“写胸中逸气” ,“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清奇的。“逸品”美学内涵的深化与发展 ,体现了不同时期美学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苏词主调是介于豪放和婉约之间的清雄风格.既阔大雄壮、也不乏轻柔细巧,更多的是通脱豁达,微笑面对现实,以旷达作结.面对贬谪的人生际遇,面对名利世俗,面对相思别离,词人都能表现出潇洒与旷达.这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特点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韩两国,共处东亚文化圈,在现代文学史上,韩中两国各出现了一位命运曲折却在本国文学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女作家,她们是中国的丁玲和韩国的朴景利.两位作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真实感,到现在也依然产生着社会影响.两位作家虽国别不同,但人生经历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对两位作家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进行比较研究中,更能真实更深刻地认识她们和理解她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李白诗歌与庄子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与庄子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不仅李白的思想曾受到《庄子》一书的巨大影响,就是李白的文艺美学思想及诗歌艺术风格,均与庄子有密切的师承关系。李白的诗歌与庄子的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明人胡应麟说:“千古词场称逸者,吾于文得一人,曰庄周;于诗得一人,曰李白。知二子之为逸,则逸与神,信难优劣论矣。”(《诗薮.外编卷四·唐下》)明人杨升庵也说:“庄周、李白,神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文非至工,则不可谓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杨升庵外集》转引《李白集校注·丛说》)胡、杨二人均指出庄子文与李白诗的特点是“神”与“逸”,虽说得有些飘渺玄妙,我们还是可以体会的。“神”,是指其文章诗歌高超绝妙,无与伦比;又指其诗文神韵隽永,含蓄不尽,耐人寻味。“逸”,是指他们才华横溢,诗思奇纵,感情逸荡,文笔横肆,往往逸出法度之外。这些特点,都与他们的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徽州社会科学》2005,(2):58-58
盛学峰,黄山市休宁县人,1971年12月生,199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旅游管理专业,同年分配到黄山市旅游经济学校工作,从此在旅游教育和研究中竞显风流,书写着潇洒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彭彦华 《东岳论丛》2019,40(2):168-175
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精神是要确立和解决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是一种内向性的自反思维,是一种以精神境界为目标的价值思维,中国文化主张通过内在精神超越的方式克服主体自身的局限,在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归宿。无论是从目的、内容还是方法上看,中国文化都可以说是一种心学或"心文化",心学蕴含着深厚的宗教精神和圆融的超越智慧。"心"蕴涵了所有的生命潜能和宇宙奥秘,"内求于心""反求诸己"式的修行,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人内在的生命价值必须通过个体的修行才能得以实现,即强调实践,强调知行合一或本体、工夫与境界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正> 在王夫之伦理思想中,把“正志”、“务义”、“造命”,看作是人生最高价值的表现,是为人处世的言行准则。他自己按这个准则立言,也按这个准则行事;以此要求别人,也以此要求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也用这个准则加以评论。 1 “心之所期为者,志也”。这是王夫之对志的解释。志是人生所追求的有预定目标或理想的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志向,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然而立什么志,则是人生的重要问题。王夫之认为要“正其志于道,则事理皆得”。这里指的道,即他所说的“道之所在,义而已矣”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美学构成识度下的“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天道 《天府新论》2009,(6):134-138
禅宗美学的基本美学精神突出地体现在构成识度上。“禅”的内涵就涉及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禅为缘发构成境域。禅境,不是现成的,而是构成的,是一种随缘任运、自然适意、一切皆真、宁静淡远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由构成境域,一种更高的人生境域;二是“心”(禅)既是本源境域,又是更高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禅宗视禅为众生的“本来面目”(生命本色),而且总是借助艺术的观点来美化人生,力图塑造完美的心灵,把肯定人生、把握人生、塑造一种理想人格,以构成更高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作为自己的终极境域,把构建健全的人生(力图在禅境中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光明的人生(自由任运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