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安身立命是指主体对于人自身生活和精神的一种寄托的认识和把握。命是异在于主体而存在的一种必然性,主体对于必然之命往往是无可奈何的,因而有一定的神秘性,并构成对  相似文献   

2.
命是一种必然性,运是一种偶然性,两者在某人身上统一就是命运。"命"通过"运"展现时,要经过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化。虽然规范"命"与"运表现命"时都需要条件。但前者的条件由自然、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构成,称为"命"的根据;后者的条件则由某主体的内部非基本矛盾和外部矛盾构成,称为通常的条件。相对个人来说,命的前提总是既定的,这不管他所面对的"命"的根据即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条件是生下就有的,还是其与他人不断在后天实践活动时所合力创造的。个人"命"的前提固然既定,但无数个人新的实践合力又可使命的内容改变。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天人之学”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身心的关系,其“人从天治”与人有“功于天之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理势合一即天”与“君相可以造命”、“一介之士可以造命”的人与社会历史及其规律的关系是对中国传统历史观的突破、具有近代历史观的启蒙意义;其“先天之性,天成也。后天之性,习成之”的人与人之身心关系改造了中国传统的人性学说,突出了“习成”对“天成”的实践作用,但它并未超越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余治平 《东南学术》2006,(1):135-144
中国古人似乎很早就把命与天作了有机连结.天是命的源泉,是命的最终决定力量,命是天的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与落实.孔、孟强调知命与立命,试图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偶然世界里建构起主体精神和人性尊严.董仲舒提出,君命顺,则臣民百姓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民百姓必遭"逆命".<白虎通>认为,"命有三科",即"寿命"、"随命"与"遭命".三命之中,寿命或正命是最理想的人生结局,死得其所,属于最上乘的命相.随命则属于中命,其结果可上、可下,可长、可短,完全取决于德性主体的人为因素.遭命的结局最差,也是三命之中最难以把捉的东西.对命的思考不应该忽略对自由问题的研究.命运与自由是人类生存在世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层面.  相似文献   

5.
先秦哲学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是天人之辨,而后者必然涉及到力命之争。处于总结阶段的简子,其力命哲学基本上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鲜有论及者又往往语焉不详,未作深入地研究。①事实上,荀子在前人理论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对“命”的双重规定,从人力和必然性、人力和偶然性的关系两个方面展开其力命哲学。一方面,把传统的“天命”还原为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深化了对“命”的认识;另一方面,在肯定人能够认识世界并改变世界,弘扬力命之争上的乐观主义的同时,又有见于自由的限度,展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相结…  相似文献   

6.
单音节的"命"在<论语>中有"生命"、"使命"、"命运"等三种基本涵义,而复音节的"天命"既是"使命"的源头,又与"命运"相联.这样,"命"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它基本上统摄了人类生活的全部.<论语>通过对"致命"、"不辱命"以及"不受命"等"命"的阐释,表达了孔子对人类的生死、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生活之终极意义的沉思,诠释了孔子终极关怀思想的基本内涵:内圣与外王.后期儒家正是沿着孔子对终极关怀思想的这一奠基而一路走来.  相似文献   

7.
"性天思想"是一个以"天—命—性—道—教"为心性论基调的思想模式,重点在"性"与"天"。它所要讲的是"性"的起源,所要解释的,是心性问题,以及如何"存养省察"的修养功夫。它系统地解释了宇宙道德生命是上天降命、赋予人性而衍化的原理。人们通过诚、敬之道,尽心、知性、知天,而能以天之德为法则,致力于使道德生命与"天"合而为一,达到形上与形下的超越性统合,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人人成圣成贤的社会终极目标。这也是思孟学派建构道德圆满形态之理想社会的重要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8.
儒家把天命视为人的德性的来源,要求人“知命”、“畏天命”,以成就君子人格。儒家又把人不能控制的因素归结为“天”或“命”,但没有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要求人“修身以俟时”、“造命”,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性天思想"是一个以"天-命-性-道-教"为心性论基调的思想模式,重点在"性"与"天".它所要讲的是"性"的起源,所要解释的,是心性问题,以及如何"存养省察"的修养功夫.它系统地解释了宇宙道德生命是上天降命、赋予人性而衍化的原理.人们通过诚、敬之道,尽心、知性、知天,而能以天之德为法则,致力于使道德生命与"天"合而为一,达到形上与形下的超越性统合,已立立人、已达达人、人人成圣成贤的社会终极目标.这也是思孟学派建构道德圆满形态之理想社会的重要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黎馨平 《中州学刊》2007,(5):142-145
在《易传》中天人相通带有道德和理性的色彩,"生生"是天的特性,也是人的特性,落实于人就是人主体性力量的存在,牟先生指出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正面的意义",即人通过道德实践而上达不已之"天命"与《易传》的整个体系符合。但是《说卦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天命"的本意更接近"命运"的意味,牟先生将"至于命"界定为"道德实践无法跨越的界限",也可以说是敏锐而忠实的。进一步对比《孟子》"天命"观,其内涵既有命运、命限的意味,又有道德的内容,并且是笼统的用"命运、命限"含摄"道德之正命","天"或"天命"并非全善。综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两方面内容,其与"尽心知性知天"有其一致性,牟宗三先生对两者比拟自有其一定的道理。总的来说,自孔子到孟子至于《易传》,"天"的神性和不可知的因素被逐渐的削弱,人主体性的强调和自信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1.
墨子以前,天命虽然有多种表达,但天命基本未分.在墨子那里,天与命被严格区分开来,分属于两个领域:天被用来为自己的理论提供形上支持,而命则被严厉批判.可以说,墨子对天与命的严格区分对孟子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墨子相似,孟子也区分了天与命,天也被用来作为形上根据;与墨子相异,孟子虽然也区分了天与命,但并没有对命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质言之,在天与命上,孟子既有对墨子思想的借鉴,也有一些调整,反映了孟墨关系中较为积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偶然性逻辑"构成了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对偶然性逻辑的理解涉及如下三个方面:偶然性与意外性概念的区分以及偶然性与对抗、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联。偶然性与意外性既相关联,又有差异。偶然性逻辑是建立在具有否定性特征的异质性的基础上,而意外性则与异质性无关,是一种几率极小的可能性。偶然性逻辑是建立在对抗的基础上,而意外性则与对抗和异质性毫不相干;对抗具有一种启示性功能,因为它表明了所有客观性最终的偶然本质。偶然性逻辑并不是与必然性和客观性逻辑相对立的某种逻辑,而是某种纯粹的否定性的逻辑。偶然性与后马克思主义的霸权逻辑密切相关,霸权就是建立在偶然性逻辑基础上的政治链接实践,而意外性则与霸权无涉。  相似文献   

13.
周兵 《船山学刊》2005,21(1):13-16
王夫之在天命观上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在“何者是命”的问题上,认为天命可分为“德命”与“福命”两种;在“天怎样命”的问题上,提出了“日日有天命”的思想,并在“如何对待天命”的问题上提出了“凝命”和“造命”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正> 一王夫之把他的一多“调合”“二重化”的方法论运用于其哲学体系的所有领域,而以人性论体现得最为鲜明。王夫之认为,人之生化,是“气以成形”(《尚书引义》卷三),“天之神笃于生而为性。”(《张子正蒙注》)卷二)人作为自然界的生命体与作为社会性的性命,有同有异,同异相即不离,王夫之说:“夫在天则同,而在命则异,故曰‘理一分殊’。……其同者,知觉运动之生,而异以性;其同者,细缊化醇之气,而异以理。乃生成性,而性亦主生,则性不同而生亦异;理别气,而气必有理,则理既殊而气亦不同。”(《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王夫之以为,人有先验(“继善”)之性,亦有后天“日新”(“成性”)之性,它们共存于一体之内。他说:“初生之顷,非无所命也。何以知其有所命?无所命,则仁义礼智无其根也。少而壮,壮而老,亦非无所命也。何以知其有所命?不更有所命,则年逝而性亦  相似文献   

15.
偶然性新论     
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 ,常识和具有常识的大多数科学家 ,可能将其看作相互排斥的两个范畴 ,要么强调必然性 ,要么强调偶然性。前者的论据多半来自物理世界和自然科学 ,而后者则轻视自然科学 ,其论据多属于人类精神领域 ,如心理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认为 ,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观念是与历史时代发展、变革密切相关的 ,其不仅是一对认识论范畴 ,更主要的是与人的自由相关的生存论范畴。  相似文献   

16.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观点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也暴露出来了。因为仅仅认识必然性人们所能得到的只是一种低水平的自由,即只能是利用自然界的现成物。人类要获得高水平的自由,就不能仅限于认识机械的必然性,还必然认识统计规律性、偶然性,以及由必然性与偶然性、由各种不同的必然性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种种可能性。自由必然包含选择的因素,必然性提供的是唯一性,只有可能性才为有选择的自由提供多样性发展的客观依据,所以自由是认识和实现一个可能的世界。这个可能的世界不仅是指客观世界,而且包括人本身。人本身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因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因经历和所受教育不同而有多种可能的发展。可能性渗进了主体的因素,面对各种可能性,人发挥自身选择的主体能动性,创造自己的新生活。把握这一点,对于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偶然性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哲学范畴,作为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它在人们的认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深入而又具体地研究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相互关系,就必然对偶然性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偶然性可以分为十四种类型.从事物自身性质来看,偶然性可分为有利性偶然与有害性偶然.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其自身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事物的发展趋势正是通过无数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各种偶  相似文献   

18.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极其深刻而又复杂的范畴,特别是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这对范畴与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等自然科学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对这对范畴作深入的探讨,不仅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而且对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本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学者在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是偶然性起决定作用还是必然性起决定作用的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其根本症结在于:第一,没有把“层次”这一概念引入这一问题的讨论.首先,关于生命起源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19.
贾振香 《中州学刊》2002,(4):210-213
本文从哲学因果关系与刑法因果关系、刑法必然与偶然因果关系两大方面加以论述 ,认为刑法界影响最大的必然说和二分说分歧的焦点在于对哲学上的因果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等概念以及哲学因果关系与刑法因果关系等问题理解上的差异所致 ,分析认为二分说更具有其客观的基础和刑法上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生存"是人类生命的永恒主题,而人作为生存主体则赋予了生存以全新的涵义.在某种意义上说,生存和超越就是人类生命的基底和耸峰相伴而行,它开拓了更广阔的生存可能.同时,人的主体性、生存超越性也在促使人类对自身的终极关怀.因此,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生存的阐释和探析,能够使人类正视自己的生存,从而引导人们的超越性,走向人类本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