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以其卓越的抒情性,受到后世的高度赞誉。它的抒情艺术可以概括为:含蓄蕴藉,委曲尽情。其所采用抒情方式主要有3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委曲宛转、反复咏叹;善用比兴,言近旨远,令人回味隽永。这些都为后世抒情诗艺术发展带来诸多启迪,使《古诗十九首》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抒情诗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李保华 《南都学坛》2007,27(1):82-83
两汉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诗歌文学发展的基本风貌和最高成就。汉乐府诗创作艺术上娴熟巧妙的叙事技巧,杂言和五言句式的运用等,与《古诗十九首》委曲宛转的抒情艺术手法,以及纯熟优美的五言句式特征等,形成鲜明有趣的对照。二者互补统一,各臻其妙,对我国当代诗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诗经》《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写悲抒情传统,然而汉代由于大赋兴起却逐渐淡薄。《古诗十九首》延续了《诗经》《楚辞》抒情特色,采用悲情意象和鲜明的对比,运用大量叠字,甚至以乐写悲,营造出浓重的悲怨底色。这种写悲抒情传统极大影响了建安诗歌,同时对后世文学而言又具有典范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表东汉时期的诗歌创造水平的《古诗十九首》相比它之前的《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等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在抒情艺术上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使五言诗基本成熟。文章从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上、人物外形刻画上以及诗歌语言等方面分析了《十九首》在艺术上对前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抒情诗史上第一次对孔子“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完整实践。《十九首》用情既不言政治教化,又不歌功颂德,而是言一己之情,表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用情态度。其“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抒情方式也直接影响了后世中下层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主要载体。古诗十九首历来被视为纯抒情诗,但实际上它又具有一定的叙事因素,前人的论述也曾涉及它的叙事特色。把古诗十九首放在中国文学抒情、叙事传统共存互动的视角下观察分析,既可使艺术鉴赏更趋细腻,又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学史并非"就是一个抒情传统"独存独尊,而是抒情、叙事两大传统双轨并进、共存共荣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多写人生短促,人生如寄的感受,充满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与悲叹,是一首深沉的生命之歌;又是一首充满着惊心动魄的真情美,浑厚朴实的自然美,意境混融的整体美的抒情绝唱。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古诗十九首的名称、作者产生年代和思想内容,重点论述了其人生哲理和抒情技巧。人生哲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宇宙永恒人生有限的感慨;生命虽短,仍求功名的奋斗追求;来去亲疏关系的感悟;年华易逝,及时享乐的思想。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论述了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有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和相应的美学风格一、回环往复、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及其委婉含蓄、低回要妙的审美风格;二、平铺直叙的抒情方式及其直率慷慨的美学风格.其形成与文人对乐府民歌的借鉴和其心态、审美习惯有关.回环往复的抒情方式与低回要妙的美学风格并不肇始于<古诗十九首>.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得到后世评论家的高度赞誉。《古诗十九首》的意境美包括三个方面:即、开阔深远的时空意境,丰富多姿、清远神妙自然物象的意境,平实新奇、虚实相映的生活意境。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许多文学评论家们对《古诗十九首》杰出的艺术成就评价甚高。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古诗十九首》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题材作品,应为建安曹丕、徐干同类题材之后的作品,写作时间应在曹丕登基的黄初之后。《青青河畔草》应为曹植所作,曹植后期的女性题材写作与古诗十九首相一致的特点是凝练、抒情,实现了由男子视角客观摹写到女性视角主观抒情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欲研究东汉文学,就不能回避谶纬。在面对谶纬与文学之关系的课题时,学者多从谶纬自身的文学价值方面,或谶纬与某一部作品;某一类文体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谶纬所内含的“天人相应”、“附会人世”、“抒怀表情”的因子入手,以《古诗十九首》为例,探究谶纬对东汉文人抒情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陆机《拟古诗》对"古诗"的拟作并非亦步亦趋地学习属文或只是修辞上的踵事增华,而是有其改造"古诗"之"抒情表现"的深刻用心.陆机拟诗通过对景物和人物动作姿态的刻意强调和有步骤的铺写,对"古诗"固有抒情场景重新构设,拉开抒情距离,将抒情从以"人物感知"为中心转向以"情境营造"为中心;通过对抒情角色的重塑,将"古诗"类型化的人物转化为文人自我呈现的媒介,开启对"古诗"的托喻式解读.陆机拟诗正是在与"古诗"的文本对话中凸显了魏晋时代五言诗抒情范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文选》“杂诗”类作品收录标准并非失题或“总杂”,其隐藏的文体内涵是以《古诗十九首》为范式的追认归类。这与《玉台新咏》《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将“杂诗”仅作为诗题或编纂手段不同。萧统正是通过《文选》收录作品与设立类目的内在逻辑,显示其辨体、考镜源流的意识以及对于文学发展脉络的理解。《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地位、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正由此显现,也因《文选》的推重在后世得以发扬。  相似文献   

15.
个体生命的自觉──《古诗十九首》主题意义阐释解德枫汉代是以赋为主要文学样式的时代,“自王、杨、枚、马之徒,词赋竟爽,而吟咏靡闻”①,“诗人之风,顿已缺丧”②。直到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才幸有诗之绝响。作为文人抒情诗的典范,五言之体的冠冕之作,...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代表作,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语言自然、精练、优美而富有节奏,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多样,精妙地展示了诗人内心微妙、复杂的情感。《古诗十九首》积极向民间文学学习,又从《诗经》、《楚辞》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深厚造诣和独具匠心的语言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对后世诗人的语言运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创作时代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文选》,因为这十九首诗的作者姓名失传,时代难以确定,但又流传已久,所以《文选》主编者昭明太子萧统题为“古诗”。《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时代,自齐、梁至明、清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它的语言吸收了民歌的丰富营养 ,融入了文人语言的典雅精炼 ,体现了民间文学语言与文人创作语言相结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不但把文学从经学中解放出来 ,而且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善于借景抒情 ,又善于撷取抒情主人公瞬息的感情、生活片断来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特别是在构思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真可谓钟嵘所说的“一字千金”  相似文献   

20.
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其长达60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写出近百首不同题材的诗歌。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抒情诗在主题、抒情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通过作者由不懂哈代到读懂哈代直至回味哈代这一过程主线的描写,分析阐述了哈代抒情诗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