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路遥的《人生》被视为探讨人生的中篇小说,是当之无愧的。它犹如一幅具有时代特色的图画,向人们展示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对比手法的妙用。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情节构置三个方面。作者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使小说构成一张错综复杂的对比"网",以此来推动情节,发展故事,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其小说《达洛卫夫人》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叙事模仿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然而,以意识流著称的《达洛卫夫人》并不缺少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作者运用真实的故事情节安排、现实主义的小说时间地点要素,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体现出现实主义的题材与主旨,因此,《达洛卫夫人》的文学现实性不应被忽视,也很值得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霍桑的小说《红字》问世一百多年来,一直被广为研究和评论,成为世界名篇,这主要是由于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效果所致。作者大量地使用象征手法,用“A”字把四个相互牵制的主要人物巧妙地缠绕在一起;反语法和矛盾修饰法的运用使小说具有了讽刺效果;作家有意识地运用模糊手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填充“空白”,重新建构。《红字》吸引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层次的读者,以其感染力成为了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4.
:必阝之战是春秋时期五大战役之一。《左传》不但翔实地记载了这一重大战役的全过程 ,而且还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左传》作者既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又善于通过对比反跌的手法展示不同人物的独特个性 ;同时还大量运用个性化语言、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来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阿特伍德在《别名格雷斯》中通过制造紧张的悬念、让真实的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相互作用等手法把平面的史料转化成一部构思新颖、有相当社会批判深度的扣人心弦的小说 ;同时作者对叙事、象征等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增进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6.
《邱国记事》是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一篇颇具特色的小说,篇幅虽然不长,但却很能反映这位女作家的创作倾向。小说主要描写了游玩邱国的男男女女,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情节,但在伍尔芙的小说里,主题与形式紧密相联,虽然作者从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上去,但其前后主题却是连贯的。作者在小说里试图从最初紊乱的印象中创造出一种和谐来,所以通过检查一个人内心思维来表现这个人物成了伍尔芙小说的中心。此外,作者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以及非人类中的生灵同人类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活力和观点。而作者的描述,人物的内心独白以及断断续续的对话则构成了《邱国记事》的主题之声,戏剧般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到了小说的结尾,各方之声汇融在一起,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作者就是运用这种"蛛网状"式的现代主义小说的结构形式渐渐地将人类同非人类融合在一个统一整体里。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中运用诗词刻划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典小说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运用诗词、集句、对联、铭文、偈语等韵语来刻划人物,正是在继承中国古典小说这一传统民族艺术手法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为当代文学创作丰富了刻划人物的艺术手段,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下面从《李自成》小说中的诗词与小说情节结构的关系;诗词与小说人物思想性格的关系;以及这种艺术手法本身的特点,这三个方面试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伍尔夫《到灯塔去》以“灯塔”取代传统小说的情节,让人物围绕这一道具展开感知、流动意识,不同人物的感知相互错位、对比,从而刻画出不同心理逻辑、塑造出不同人物形象。这些相互差异的心理逻辑,又因道具的统一,而在小说主题上实现深化统一。这部小说围绕灯塔还派生出窗口等众多次要道具,使人物心理错位进一步细腻、人物情感逻辑更加饱满充分,小说主题得到深化。小说中道具同时参与表层及深层文本的建构,这种道具手法近乎完美的运用,开辟了小说形式新的可能性,极大地拓宽了现代小说的审美域度。但这种意识流文本的优势对普通读者来说,却是一种阅读挑战。普通读者难以解读出人物意识逻辑的自洽性。伍尔夫的后期创作,在传统小说手法与道具手法间摇摆,也表明了意识流文本结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理论考察《红与黑》中的心理分析手法,认为《红与黑》心理分析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视角模式,从而将外部描写心灵化;二是主要运用独白手法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三是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等。  相似文献   

10.
反讽是艺术多元化的产物。美国当代女作家谢莉·杰克逊的著名短篇小说《彩票》自发表后便深受好评。在小说中,作者从篇名、场景、人物、姓名等方面入手,巧妙地运用反讽这一艺术手法,通过简单的情节,描写了村民们对彩票这一传统习俗麻木不仁的反应,探索了人性深处的丑陋,揭露了人性凶残的本性,激发渎者对人类道德和人类文明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象征派小说,它描写了17世纪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生活面貌。霍桑擅长使用象征的手法,他运用的象征主义手法对美国文学的兴起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小说《红字》中,象征主义手法这一创作特征的体现尤为引人注目。文章将对小说中所运用的象征寓意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突出小说作者试图揭示的《红字》主题——真实。  相似文献   

12.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为了告别的聚会》是一部很难读懂的小说,它采用了一些比拟象征类的手法,作品中的人物或故事往往象征着某种事物,而有些人物的多重性格又很令人费解。本文作为“解读”主要向读者解释象征的对象,分析人物多重性格产生的原因及背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作者创作动机、把握《为了告别的聚会》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解读小说文本,细致分析了《红楼梦》中确实存在的"不写之写"的艺术手法。这一手法具有调动读者的想象、丰富作品意蕴、隐蔽作者倾向和有利于对比、对照的美学价值。追本究源,这种"不写之写"是清初王士祯的神韵派诗歌理论在小说中的运用,也是《红楼梦》永远说不完的原因之一。确切地说"无为有处有还无"即是《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特殊艺术虚构手法。  相似文献   

14.
曼斯菲尔德的《起风了》是一篇不可多得却易被读者忽视的佳作。小说描写了一个少女一天生活的五个片段,情节内容简单至极,然而对比艺术手法炉火纯青的运用给了这篇小说无穷的生命力。本文通过深入挖掘对比手法在小说五个片段中多角度多层次的运用,揭示了曼斯菲尔德对比写作技巧与小说主题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5.
论《金瓶梅》的讽刺艺术李金善《金瓶梅》作为一部世情小说,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十六世纪封建社会的人情百态,暴露了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心灵的扭曲和社会心理的巨大变化。在真切的描绘中,作者经常使用讽刺手法加深批判的力量,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是《金瓶梅》艺术成就的重...  相似文献   

16.
英国现代小说家 D.H.劳伦斯和美国当代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都是世界文坛上多产而又引发诸多争议的作家。劳伦斯在其小说《虹》中 ,运用象征手法表现女主人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威廉姆斯在其代表作《欲望号街车》中同样以象征的手法反映出女主人公布兰奇复杂的内心世界及其可悲的命运。在这两部作品中 ,作者均透过两性关系 ,通过象征这一表现手法描写女性人物心理 ,反映社会现实 ,揭示人物命运  相似文献   

17.
《觉醒》是19世纪末期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文学创作先驱凯特·肖邦最富代表性的作品,在小说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勇敢追求自我而得不到实现的女性。在《觉醒》中,她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烘托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这些象征分别包括言行象征、场景安排象征、空间结构象征、人物角色象征。  相似文献   

18.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的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白描和写实,并运用了层递式手法,描写了一位狂野中的独行客,在极度衰竭、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同伤痛、饥饿、严寒和野兽斗争和搏击的历程,演绎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是一首关于生命的赞歌,令人感动和落泪、给人鼓舞和力量。除了跌宕起伏、引入入胜的故事情节外,小说的字里行间,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学,带给我们的,是更多关于生命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运用了意识流手法,将现实主义的描写与对角色最隐秘的杂乱无章的思想记录融为一体。小说的故事是在几个意义不同的层次上展开,缺乏连贯的情节;主人公的思想任意流动,读者几乎看不到人物的行为而只是在读人物的思想,窥测人物瞬息万变的内心。文章从自由联想与内心独自出发来分析作者如何采用意识流手法,挖掘人物心灵深处的情感潜流,以一种彻底革新的艺术方式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精神失落和价值危机。  相似文献   

20.
迪尔西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中的次要人物,但她对展示小说主题,维系小说结构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迪尔西代表着人性美,与南方种植园文明以及资本主义现代金钱文明形成对比,从而寄予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同时,迪尔西这一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意识流手法的局限性,使小说在结构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