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艺术与生命的现实性关系出发 ,对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进行了探研 ,并从中总结出生命的现实性境遇与艺术联系的深刻性 :某一阶段的艺术 ,总是那一特定时代的文化生命在艺术中的展示。正因为发展中的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 ,这使艺术不可避免地带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程恩富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方向——国际化、应用化、数学化和学派化,认为国际化的中心思想是实现以我(国)为主的双向交流;应用化不仅包括理论为社会实践服务,而且包括其渗透到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中去;数学化要把数学分析与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前提假设和理论基础结合起来;学派化可以体现研究成果的特色,形成争鸣,有利于政治经济学的传承和壮大。林岗立足中国的现实问题,认为在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注重其应用性、中国化和具体化问题,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力和实践性。马艳、李韵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现时代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基本路径划分为有机统一的三个层面,即内容创新、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地提出了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大卫.科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过程,在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成就和贡献之后,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诸多进展,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指导中国未来发展的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3.
灾疫生命伦理研究就是对灾疫防治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生命权利、尊严、救助、治疗、康复等问题予以系统的伦理检讨,为灾疫防治实践如何遵循生命本性而维护、弘扬生命并创造生命的自身价值和意义提供可行的伦理方案。为此,灾疫生命伦理研究应遵循一切生命的存在权利必须平等和完整之伦理准则,并以亲生命性和生命的非计算性为实践原则。灾疫前预防性治理实践,应以引导人人平等善待,人人学会敬畏、学会关爱、学会为重建生境而努力为根本任务;灾疫爆发后救助性治理实践,应以如何更人性、更有效地拯救生命为重心;灾疫后重建性治理实践,应以如何更卓有成效地使所有生命获得生理和心灵的康复为要务。  相似文献   

4.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创立的文化符号论美学在二十世纪独树一帜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艺术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尤以艺术的"生命形式"论影响深远,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命精神有相通之处,为中西文论、美学融合研究提供了可能.同时,对于今天文论建设中反对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原始艺术的神秘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智光 《东岳论丛》2002,23(4):65-68
从美的形态上看 ,原始艺术基本属于神秘美范畴。无论是其思维活动的异常性 ,内在意蕴的象征性 ,还是其表现形式的怪诞性、社会功能的神圣性 ,都从特定方面显现出它所蕴含的神秘美普遍本质。原始艺术的神秘美特色强烈而鲜明 ,是神秘美的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6.
7.
探寻马克思哲学的真谛、"回到马克思"的理论探索必须成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自觉精神追求.但这有一个理解的前提,那就是马克思哲学所以发生的精神依据.马克思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把握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其哲学是追求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解放的哲学,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创新必须超越传统的理解与观念,走向马克思开辟的现代哲学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绝对意识”与“相对意识”是哲学发展过程中一对深层的重大的理论矛盾 ,如果说“绝对意识”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意识 ,那么 ,“相对意识”则构成了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意识 ,二者处于抽象的知性对立之中。超越“绝对”与“相对”的知性对立 ,已成为哲学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命的自觉觉解 ,将可以发现超越这一知性对立的思想可能性 ,并推动哲学达到一种更高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哲学界发生了两场围绕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之关系的论战。两场论战持续时间之久、涉及面之广,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都是少见的,对我国现当代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河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分析性理性与辩证理性的裂变——二十世纪中国逻辑思想论争的历史反思》一书(由我国逻辑学界前辈学者沙青先生与青年学者张小燕、张燕京合著,以下简称“《裂变》”),对这两场论战及其相关背景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梳理与深刻独到的剖析,值得所有关心当代中国逻辑与哲学的发展走向与历史使命的学人阅读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童话的幻想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童话性"的重要表现.首先,童话中的幻想应该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又经过作家艺术化加工,融合了作家审美指向的一种幻想,它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愿望,是成人与儿童两者愿望的达成.其次,童话的幻想具有游戏性.这种"游戏"应该是作家与儿童读者两者之间共同的游戏心理的一种融合.我们说幻想是一种愿望性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文艺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首先是明确了文艺理论工作的正确方向,出现了一大批相关学者和论著,比较文学恢复迅速,成果可观.在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艺理论体系方面,有较大拓展,在文艺学学术史、美学、文艺美学等方面,都有新成果.做好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批判吸收外国文论的科学内涵和实事求是地总结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经验与教训,把这三者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能否取得关键性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王剑  陈蓝蓝 《兰州学刊》2009,(2):161-163
随着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加速发展和开放竞争四个阶段后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在促进就业增长、贯彻国家就业政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职业介绍所和人才交流中心为主体的基本格局。文章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系统梳理,希望能够对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我国就业服务政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主体性的建构与消解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化格局。主体性的建构首先是确立个性主体尤其是感性欲望的本体地位,在这一方面,王国维的贡献不可抹杀。主体性的建构与消解的过程,也就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中交替发展的过程,从而形成百年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未来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应该着力将文艺理论建设成一门"间性"学科,具体包括文本间性、主体间性、学科间性和文化间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国内城市群治理研究开始于2005年。城市群基本概念的研究为城市群治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城市群快速发展所产生的"治理困境"和国外城市群治理理论、经验的借鉴推动了我国城市群治理研究的发展。目前,国内学界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群治理研究的主要框架和主要领域。但是在主要研究内容上对国外理论和经验的引介和借鉴较多,我国实践经验的总结研究较少;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有所增加,但大都限于规范演绎研究,对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较少;实证研究方法使用较少,不利于提高我国城市群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在总结我国城市群治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在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经济发展道路及经济体制等,进行了坚韧不拔、艰苦卓绝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妥善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21世纪,对于中华民族将是一个充满挑战又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的世纪,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6.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性的后果,国际资本流动在其中起了反作用,本文以亚洲金融危机作为分界线来探讨危机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的东亚地区国际资本流动的状况与特点,将其加以对比分析,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及其原因,并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东亚地区资本流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群体性事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我国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就其发生原因而言,群体性事件的加剧,有着历史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制的、社会心理的诸多根源。群体性事件固然有社会危害的一面,也有其客观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治理对策是否得当。  相似文献   

18.
齐鹏 《河北学刊》2006,26(1):24-27
感性与理性既是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又构成世界历史的经纬线。历史上往往过分强调理性的作用,而忽视感性的作用,造成理性本身运动的内在矛盾和缺乏与感性保持内在适度的张力,从而导致理性的“理想化”、“唯一性”、“封闭性”、“逻辑性”和“不完善性”等多种局限。因此,对理性的超越一直成为历代哲学家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理性的局限及如何对其超越两方面对理性问题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与人的效用关系上看,实践活动具有积极和消极的正负双重效应。这就需要我们在对人类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准则来规范实践活动,由此形成实践主体与客体全面的、双向的、新型的实践关系,由此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实践活动的负效应,从而完善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丰富、发展实践观念。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与前景,存在着两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所谓"更积极的城市化"战略的观点,一是所谓"新乡村建设派"的观点。在分析评述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新农村建设既从属于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普遍进程和长远目标,但又是这一进程中的特定阶段和环节,新农村建设之道路和前景的选择定位,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因此,第一,必须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第二,必须突出社会建设;第三,必须着眼于城乡自由流动,破除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壁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