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市扶贫工程向“关爱女孩行动”倾斜,市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在“一村一中专生”扶贫培训计划中,把农村贫困纯女户帮扶优先纳入教育扶贫重点对象,在该市今年“一村一名中专生”的具体实施方案,全市品学兼优的209名纯女户和贫困家庭子女将于今年9月正式免费入学。市财政每年给学生补贴740元。  相似文献   

2.
非农化视角下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分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均质同构的社会结构从根本上被打破,尤其是在较发达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充分。浙江省10个村庄的职业分层、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状况表明,农村社会的分化变迁与其非农化水平密切相关,由于非农化水平的差异,当前农村社会的分层呈现出多元化、非均衡性、非充分性等特征。从分层总体结构上看,浙江省农村社会的“橄榄型”阶层结构已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NFP项目是一种为首次怀孕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妇幼保健服务的护士-家庭合作项目。本文研究了NFP项目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申请资格、低收入家庭能够获得的福利内容以及项目的具体实施效果。此外,还通过对比我国相关的生育救助及扶贫制度,提出了学习和借鉴美国NFP项目,结合生育救助和扶贫,从物质和知识等方面对贫困家庭展开全面有效的救助。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群众生育意愿尚未根本转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缺乏有效手段,这些问题和矛盾不解决,势必影响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本文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做以下几点思考。当前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的现状近几年,浙江省武义县人口计生工作总体形势良好,计划生育率、统计误差率、政策兑现率等主要指标执行情况较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人口》2005,22(5):15-18
“十五”期间,“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确立,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抓住机遇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国家人口计生委组成了一个7人小组,于2005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赴浙江省绍兴市和温州市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6.
柳建平  张永丽 《西北人口》2008,29(3):91-94,100
本文利用对甘肃省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六个样本村的调查资料。在总结贫困地区致贫基本原因的基础上,运用Probit模型,研究了劳动力流动及其相关因素对缓解农村贫困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劳动力数量、外出劳动力数量、流动者年龄及受教育程度、流动时间的长短、流动的稳定性、流动区域等因素对缓解家庭贫困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村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四期混合截面数据,以农村老年人家庭人均农业收入中位数的40%测量经济相对贫困,实证分析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罹患慢性病不仅没有增加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相对贫困风险,反而使他们陷入经济相对贫困的概率发生比降低了10.74%,农村老年人罹患慢性病的背后,并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负效应,而是农村老年人勤奋劳动损耗的身体再现。不同的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罹患血脂异常、心脏病和哮喘的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发生风险越高,罹患关节炎、肾病和肺病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相对贫困风险越低。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文章的政策启示在于:积极看待慢性病带来的负面效应,慢性病发生的背后是农村老年人勤奋劳动的具体反映;政府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有助于降低农业劳动对劳动力身体的损害,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导致的慢性病患病率;加强农村老年人...  相似文献   

8.
性别比失衡对未来农村养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婷 《西北人口》2008,29(3):121-12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将造成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男性婚姻拥挤。导致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大量婚龄男性难以婚配.最终将导致本世纪中叶以后这些地区出现大量终身未婚的单身老人,给农村养老带来挑战。合理地引导出生性别比回归正常,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养老保险。改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加强和完善养老设施建设,将是我们应对这一未来挑战应做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有效地推进改革发展的进程,必须要解决改革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如何做这样一些重大问题。而重视民生,恰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重视民生的时代。重视民生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全局的大问题,是当今中国的主题。同时,重视民生,也有助于形成人口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1982年颁布以来,先后已修订了3次。这部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对于全省计划生育的依法管理、规范化管理和全省持续18年的低生育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历次修订内容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考察其演变的基本轨迹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指导工作实践和巩固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11.
Increased us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quality of life projects necessitates an examination of how to effectively work within a mixed method framework.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of this paper are to (1) operationalize the two goals of mixed method research (confirmation and comprehension) and (2) develop a strategy for using mixed methods in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Face-to-face interview (qualitative) and telephone survey (quantitative) data from the Community–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Quality of Life (CUISR QoL) project in Saskatoon, Saskatchewan were used for operationalization. Overall, confirmation and comprehension were challenging concepts to operationalize. Seven benefits and four guidelines were developed and are presented as dynamic, rather than definitive,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一项对湖北省西部山区农户调查的数据,研究农户参与非农业活动的决定因素。计量经济学分析的结果表明:(1)产业间的收入差距构成了农户参与非农业活动的“拉力”;(2)较高的文化水平、邻近城镇和较发达的商品农业能促进农户参与非农业经营;(3)土地的短缺对非农业活动的参与构成了一种“推力”;(4)较好的土地质量能促使农户专注于农业经营,抑制其参与非农业的倾向;(5)非农户和纯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由非农业经营和农业经营的收益率的差异决定。  相似文献   

13.
由于行政区与经济区的人口分布不同,浙江省11个地级市之间的人口布局存在着行政区自然布局与经济布局的滞差效应.文章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例,分析了温州、台州等地存在两种布局矛盾而构成的"人口流动悖论",进而说明在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高度发达的块状经济对人口布局具有巨大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4.
李法军 《南方人口》2011,26(5):59-64,42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几种有关“非自愿移民”的定义、分类模式和政策取向的分析,发现在这些方面均缺乏对非自愿移民群体健康期望的描述和对该群体健康失衡问题的关注。笔者认为这导致了相关政策中对非自愿移民群体成员健康失衡补偿的缺失,由此提出对非自愿移民群体健康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笔者还提出了“健康动态谱”的概念及其调查方法以补充以往的研究模式.希望此种方法的实践结果能为非自愿移民群体的健康研究及补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1987~2007年毕节地区八个县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方面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资源环境、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对毕节人口分布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毕节各县市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稳步增加,呈现协同式的增长态势,但各县市之间增长速度快慢不一,显示了区域间的差异;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地域分布变动的影响日趋减弱,但是减小的幅度并不大,说明了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变动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因素对人口密度变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尤以人均GDP和医疗条件变量更为显著;就人口密度的动态变化影响而言,除了受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共同影响之外,毕节各个县市还表现出其个体显著差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In light of 30 years of below‐replacement fertility in many industrialized societies, demographers are asking whether fertility could drop even further, or whether there is a “floor” below which it will not fall. A key unanswered question is whether there may be a variable biological component to fertility motivation which ensures that we continue to reproduce. Drawing on evidence from evolutionary biology, ethology, quantitative genetics,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and psycholog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our evolved biological predisposition is toward nurturing behaviors, rather than having children per se. Humans have the unique ability to be aware of such biological predispositions and translate them into conscious, but nevertheless biologically based, fertility motivation. It is likely that we have already reached the limits to low fertility since this “need to nurture,” in conjunction with normative pressures, ensures that the majority of women will want to bear at least one child. A sketch for a biosocial model of fertility motivation is outlined.  相似文献   

17.
18.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是农村反贫困的重要路径之一,对缓解农村贫困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甘肃省1 749个农户的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关于劳动力流动和贫困之间关系的四个假设。针对提出的假设,本文采用Double-log模型对农户收入进行弹性分析,发现农户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应用Probit模型对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外出劳动力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及工作地点和主要技能等对劳动力流动有重要的直接影响且间接地影响家庭的贫困状况,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证明。劳动力流动与贫困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务工收入是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劳动力流动对于减少农村贫困发生率,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缓解农村生态贫困等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任正委  米红 《人口研究》2016,(4):103-112
人口城镇化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也是居民电力消费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以往的研究仅考虑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忽略了人口城镇化的异质性模式的影响,且对低层次空间单元的关注不够.文章集成浙江省2000年和2010年分县数据,将区域人口城镇化特征分解为水平、形态、结构和阶段,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对居民电力消费的驱动影响.结果发现: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形态紧凑化、结构本地化、发展阶段高端化、平均家庭户规模缩小、劳动参与率降低对居民电力消费有着显著的驱动影响,而户均房间数减少则有抑制作用.未来新型城镇化应规范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统计标准,提倡紧凑型人口城镇化形态,协调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加强电力配套保障.  相似文献   

20.
Preference theory is a new approach to explaining current and future patterns of employment and fertility among women in modern societies. Although economists usually claim that preferences cannot be measure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women's and men's lifestyle preferences were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British (and Spanish) national surveys, confirming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British and American studies showing three distinct lifestyle preference groups.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heterogeneity of women's preferences and suggest that preferences are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of fertility and employment decisions. The implications for policies to raise fertilit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