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隋代以前两淮盐业经济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代以前的两淮盐业,学术界少有述及。两淮盐业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即已出现,两汉时获得了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虽封建政权更迭频仍,两淮地区屡遭战乱,盐政、盐制也不断变化,但因人们生活需要和国家对盐业的重视,盐业经济仍能曲折性地向前发展。这对"苏北在隋唐以前,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于苏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明清时期盐业政策的演变与扬州盐商的兴衰,作了分析与论述。明清时期盐法屡经变迁,自明洪武初年开中法(商屯)实施以来,中经开中折色制、盐政纲法(纲盐制)、票盐制、循环转运法。·这一历史性的演变,从体制上促使了扬州盐商群体的产生、发展、兴盛、中衰与回光近照,以至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3.
扬州盐业之兴始于西汉,最盛期是在明清之际,南河下与扬州盐业的关系主要也就在这个时期。明代中期,扬州建新城,南河下是新城的一部分。这里,盐商聚集。经过历史的积淀,南河下留下了很多盐商与盐业经济的遗迹、遗事。扬州能成为“淮盐”产销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市街”的街名能说出其中的道理。扬州在中国盐业中的独特经济地理,还可以通过“四岸公所”及其“岸”字来说明。南河下是扬州盐文化旅游的重要区域,南河下见证了扬州的半部盐业史。  相似文献   

4.
张謇为谋求实业救国,发起了对苏北沿海滩涂的开发,有公司、民间以及民主政权领导下的开发三种不同的模式。文章分析了公司开发从发生、发展到衰退的过程,分析了民间垦殖以及农民参与公司开发的原因、方式等,还介绍了民主政权领导下开发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期 ,以张謇为首的地方实业家在苏北沿海组织和发起了垦殖大潮与移民大潮。海门南通两县迁往淮南盐场从事垦殖的移民多达 2 0余万。移民大潮的勃然兴起不仅源于垦殖大潮对劳动力的需要 ,同时也和移民政策的制订、移民经费的筹措、移民对象的选择、对移民往返流的宽容以及移民宗旨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归根结底还在于其组织者与发起者的民本思想和开放意识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对移民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所作的周密思考和明智决策。而这一切 ,正是我们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备的时期。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明清时期苏北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慈善机构和慈善设施,其中既有养济院等官方慈善机构,也有官方和民间创建的育婴堂、普济堂、清节堂等善会和善堂。地方官员和民间力量的密切合作无疑是促进明清时期苏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因素.  相似文献   

7.
营口地区,是辽东地区海盐业发展相对较为突出和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明代营口海盐业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原因,而这一时期的发展超越了前代的开发程度和发展速度,对于本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其在明清海盐业大发展背景下的繁荣时期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从1901年至1935年,在苏北地区先后涌现了77个垦牧类公司,其中营田万亩以上的大公司有40余个。新兴工业资本集团在苏北圈地垦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植棉以为棉纺业提供原料,这与英国的圈地是为养羊以为毛纺业提供原料的功用是完全一样的。苏北垦殖成为中国工业革命的缩影。在苏北,被圈地者的反抗遭到了武装镇压。但总的说来,这一运动比较缓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圈地运动的血腥过程的重现。苏北垦殖也促使了农村的近代化,在更大范围内改造了社会。苏北的圈地垦殖运动实是中国近代工业革命的缩影,其形态的独特、自身体系的完整、史实与资料的丰瀚,在中国仅此可见。其对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的现代化命题的研究等等,有极高的标本价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三十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凸显,开发西北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文章在收集大量安汉论著的基础上详细地论述了安汉关于西北垦殖的必要性,西北垦殖前期准备工作,西北垦殖具体实施措施以及安汉西北垦殖思想的特点和意义。安汉的西北垦殖思想对抗战时期西北移民垦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经由苏北入海,在口外迅速造陆,至1855年北徙时止共造陆10000平方公里以上,河口更是向海推进了90公里。黄河造陆与苏北灾害发生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河湖决溢的机率,黄河水灾频发;二是导致了沿海潮灾的显著增加;三是对当地土质产生了深远影响,盐碱化严重,地力下降,种植制度也被迫改变。  相似文献   

11.
宁波传统成衣业是红帮裁缝成功转型的坚实行业基础,宁波形成传统成衣业优势的地方文化与社会历史原因主要有:宁波地狭人稠,沿海土质难辟为良田,造成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使大量宁波农民放弃土地耕种,外出从事手工业;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影响宁波人擅长的海上贸易,从而推动渔民转向内陆经营;宁波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破坏了本地传统纺织业,但基于宁波发达的传统纺织业基础与浓厚的家庭氛围,致使大量宁波人在众多手工行业中选择裁缝一业做为外出的谋生方式。  相似文献   

12.
墨史浅说     
中国墨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古墨是在战国时期。晋墨原料已基本定型,唐宋墨业中心南移,出现徽墨。明清两代为制墨业的高峰。  相似文献   

13.
明清两代文人具有鲜明的群体化倾向,地域性文学社团丛生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这些地方文学社团努力守护心中的文学圣地,构建本地文学谱系,形成地方文学话语,光大地方基层的文学地位,留下了大量的作品。我们有必要将地域社团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和他们的创作放到地方基层写作的语境中去考察,对具体地域空间的文学场景和版图加以还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这不仅对明清诗文研究,同时对将文学史研究从重视时间维度、重视宏观、重视文本、重视主流发展引向对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地域、文本与经验、主流与支脉并重齐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在历史上曾有"水乡北京"之称。城市发展与水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传统北京独特的水系文化地理,从元至明清,北京水系文化地理形成了从同心圆结构向散点立体结构的变迁。水系的存在还造就了传统北京的城市生态,"江南想象"、"城市山林"与活跃的城市活动是传统北京城市生态的三个方面。当代北京水文化的发展,应从复原城市水文化标志、疏通文化水脉、打造城市水文化景观入手,实现对北京城市无序扩张的生态遏制。  相似文献   

15.
与汉唐相比,明清关中文学实力风光不再,这主要是由于唐代中、后期以来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使关中失去了往昔的地域优势,文学环境相对封闭,这种境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文学创作的活力,也会致使文学的传统得以保留,明清关中文学的“秦风”问题就是文学环境相对封闭的一种体现.明清关中士人对“秦风”的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呈现弱化的趋势,在文学风格的取舍方面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明清"大风吹来女人"故事有多种类型,可分为大风为某家幸运地送来远方女子,女性为大风飘远有惊无险,因风刮来女人生出事端,以及叙说大风飘人过程等,还被有意识地赋予伦理意义。母题神秘化倾向在于,帝王贵人吉运天佑,风神形象的小说展演,对秘密社会活动乃至应对天灾施加影响,还为神怪小说借重。明清时期对山林滥伐,围湖造田,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北方大风频繁。大风吹女母题,偏重对普通人命运尤其女性遭遇的关心,具有难得的生态文化反思价值。古人并未意识到许多风灾实际上正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预警,总是宣扬在无可抵御的自然力面前的侥幸。不能仅从理想期盼的合理性着眼,而要看到侥幸后面的危机。这正是母题给予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梳理明清时期南京地区疫病情况,共有82个年份发生疫病,集中在明崇祯年间、嘉靖年间、万历年间和清光绪年间、乾隆年间、道光年间;明代好发于夏季,清代好发于夏、秋两季,以单一季节为主;疫病多集中在上江两县,明嘉靖三年(1524)和清光绪十九年(1893)疫病流行区域最广。清末南京地区发生最多的疫病是霍乱,其次为疟疾和痢疾。影响明清南京地区疫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异常、旱灾、饥荒、水灾、地震及战争等。提示在健全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时,必须重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东南邹鲁”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徽州淳朴的民风。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相关联。相比明清时期其他几个节烈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发达的理学教育之熏陶和强大宗族力量之控制,是明清徽州节烈现象的突出成因。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闽粤沿海地区的民众之所以源源不断地渡海入台,除了受自然灾害、战乱频繁、人稠地狭、欺骗性谣言、垦户招佃等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外.移民勇于冒险打拼的人文性格也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按照渡台的最初动机,大陆移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为追求生存型移民,二为投资营利型移民。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的徽州盐商,在流通领域赚取了巨额的商业利润。但在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商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在政府超经济干预的环境下,把利润的绝大部分都用于封建性的畸形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