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前程序是整个刑事诉讼的基础程序 ,也是目前我国刑事诉讼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 ,其中律师辩护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从有效辩护的应然条件出发 ,分析了现行审前程序中律师辩护制度的缺陷 ,考察比较了国际公约和西方主要国家律师辩护制度的状况 ,建议我国应该从观念、结构、信息以及律师辩护能力角度作出较为系统的改进 相似文献
2.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为了限制刑事审前羁押措施中国家追诉机关的羁押权,保护被羁押人的人身自由权,实现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平衡,我国有必要引进国际上通行的司法授权、司法审查和司法救济制度,以填补我国刑事审前羁押措施司法控制的空白.本文通过对联合国司法文件中有关审前羁押措施司法控制的最低标准和国外审前羁押措施的比较分析,针对我国审前羁押措施的现状、弊端,对我国未来的审前羁押措施的构建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3.
孙琳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54-55,61
我国尚未建立起预审制度,而当前刑事诉讼的庭前程序保留了大陆法系国家职权主义操作模式的一些特点,对诉讼质量和效率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构建我国预审程序方面,笔者主张以设立两级预审法院为核心,建立起预审程序框架,并由此带动检警体制和审判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司法效益的方法论思考——以审判资源的成本配置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活动受到成本与效益原则支配,降低个案处理的公共成本,促使法院审理更多的案件,才更为符合司法正义精神。应合理配置司法职权,而不是根据案件数量增加司法资源的总量。在理念层面,成本效益原则要求改变对司法公正与司法成本关系的认识;诉讼制度的设计应当更加便利当事人提起诉讼;要通过程序机制解决纠纷,保障诉讼效率。在审判管理层面,要建立纠纷解决分流和案件繁简分流机制,通过精细化管理,促进案件规模化处理,从而节约诉讼资源,实现司法效益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5.
无罪推定的理论,是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立在1764年首次提出的。无罪推定的原则,是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此后,无罪推定作为一项法律原则逐渐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承认,并将这一原则规定在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使用。第 相似文献
6.
诉讼效益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程序的运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合理性 ;二是效果的实现必须符合诉讼参与人的欲望和需求即合目性。从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 ,诉讼同样存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诉讼成本与诉讼收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普通共同诉讼人之间除具有独立性之外,尚具有牵连关系,这是客观存在的不可忽视的事实.证据共同原理的适用,是其牵连关系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文从证据共通原理出发,认为证据共通原理有适用于普通共同诉讼法人之间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具体如何运用的问题,以期对普通共同诉讼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仍处于改革的探索阶段,应重新界定民事审前程序的概念,通过应然的价值分析,并结合国情,借鉴德、日、法、英、美等域外国家民事审前程序改革的有益经验,重构我国民事审前程序。 相似文献
9.
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当代世界三大诉讼模式的审级制度沿着不同发展脉络 ,不约而同地汇入三级结构 ,其中蕴藏着一些共同原理 ,比如终审法院规模控制、上下级法院职能分层和权力双向制约、划分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当事人权利事项与法官裁量事项界线分明 ,等等。这些技术规范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司法制度能否实现其统一性、正确性、正当性、终局性和权威性等价值目标。相比之下 ,中国现行审级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受制于特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 ,在技术原理上呈现为审级功能层次不明、运作方式大致相同的柱型结构。这种结构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中面临一系列技术困境 ,造成滥用审判权和滥用诉权行为的双重失控 ,加之时代变迁和司法正当性基础的嬗变 ,突显了两审终审制的原有缺陷 ,成为申诉、再审案件大幅上升的重要原因。最后 ,作者对中国建立有限三审制设想将面临的多方面困难进行了定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对刑法的收益与成本之比即刑法的效益进行了分析 ,指出目前法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并进而论述了如何才能实现刑法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司法机关、当事人及其它参与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应有哪些权利、义务,应采取哪些原则、步骤和方法等,而诉讼时限又是各诉讼环节必须遵守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的一项法定原则。在讲求司法公正的今天,刑事司法程度的正义性普遍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2.
民事司法解决的是私权争议,因而在程序正义的现代司法理念中,当事人程序自主成为其核心要素。程序自主既指当事人启动、参与程序的自主,也包括自主参与程序的有效。程序自主的正价值主要表现为:彰显司法民主、通向实体正义、技术化解社会矛盾。但程序自主也有其自身局限,程序自主可能会导致诉讼效率低下、当事人实质不平等、诉讼隔阂及程序不安定等问题。随着自由主义思潮的衰落,世界民事司法正在从过分尊重当事人程序自主向适当强化法官的诉讼指挥权转变。对比分析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改革,一方面,受传统诉讼文化的影响,程序自主在我国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职权色彩依然浓厚;另一方面,在改革的潮流中,也存在放任程序自主、疏于诉讼指挥的现象。因此,衡平程序自主权与诉讼指挥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修改民事诉讼法应当贯穿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3.
诚信的机制构建与目标追求--以博弈论和效益-成本理论为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诚信问题.文章指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们违反诚信的根本动因,并从博弈论与效益-成本理论的角度构建社会诚信机制(1)从一次博弈向重复博弈转化;(2)针对一次博弈,文章提出增加诚信者收益,减少不诚信者的收益,从而使主体在博弈后做出诚信的选择.最后,文章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视角,论述了应当追求什么样的诚信. 相似文献
14.
陈立峰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2):87-93
早期中立评估制度起源于美国,是美国众多司法ADR方式中的一种。早期中立评估制度对于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减少当事人之间的对抗、节约国家司法资源以及缓解诉讼迟延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民事诉讼改革,尤其是民事审前程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司法妥协的正义与困境——以刑事诉讼程序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司法实务界在制度创新中尝试突破传统的刑事司法规则的硬性约束,在控辩双方的对抗之外,寻求利益间的协商、交换和正义的妥协.以诉讼中的利益各方的适当让步为特征的妥协正义是刑事司法领域无奈而又务实的选择.实现妥协正义在我国目前尚面临着宪法规定、诉讼制度和诉讼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困难,而一种可接受的妥协正义的实现需要引入刑事契约的理念并完善刑事协商程序. 相似文献
16.
从“罪犯也是公民”的第一腔到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我国刑事司法人权保障历经三十年的路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无罪推定原则、罪行法定原则的确定,死刑适用上的限制等措施都彰显了我国在刑事司法人权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但同时我国的刑事司法人权保障还存在众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了解我国的实际,另一方面要理清思路,提出的措施做到既合乎逻辑又切合实际。从理清思路的角度,就是要树立人权观念与程序正义观念,认清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19.
侦查程序中构建司法审查机制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审查机制在现代西方法治国家已得到普遍确立。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下,构建针对刑事强制措施的刑事司法审查制度尚有很多现实的障碍性因素需要克服:法治基础上和谐观念的欠缺、司法中立的不够、检察职能的错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缺失、侦查程序诉讼化动力的不足等。认识并分析这些主要的相关因素,在实践中认真地加以克服,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相似文献
20.
沉默权的成本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民主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增强,要求确立刑事诉讼中被控人沉默的呼声越来越高,沉默权问题在当代中国不再沉默而成为了人们激烈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