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白诗派和姚贾诗派是中晚唐之际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刘白诗派的成员多是高官显贵,其诗歌多叙写闲适之情,诗风平易畅达;姚贾诗派成员多是下层文士,其诗歌多叙写荒凉冷落之景和身世之感,诗风寂寞寒苦。他们的创作一直影响到北宋初年的白体和晚唐体。  相似文献   

2.
关于晚唐山林隐逸诗派,笔者曾撰有多篇论文进行过研讨,将所论述的主要是晚唐山林隐逸诗派产生的时代社会原因及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内容以及艺术风格特征等,对于诗派中作家的共同志趣情绪及其相互之间的师友承传交游关系则还未作出系统的整理探讨,本文就从这方面作些工作,以就正干学界方家,并进一步深化对晚唐山林隐逸诗派的研究。关于晚唐山林隐逸诗派这个名称的成立,不但声骗据诗人们诗中所反映出来的共同思想倾向和审美意趣来确定的,而且也是相对于同时存在的皮日休、杜苟鹤、聂夷中等所谓“现实主义诗人”和温庭练李商隐、杜牧…  相似文献   

3.
晚唐诗风在北宋初期曾风靡一时,后在诗歌复古运动的冲击下,才渐告消歇,但到南宋中后期,诗坛仿佛经历了一个“轮回”过程,久已销声匿迹的晚唐诗风又重新兴盛,且欲取“法席盛行”的江西诗派而代之。在晚唐诗风的复兴过程中,杨万里起了领军作用。杨万里初学作诗,本从江西派入手,但随着江西派诗歌流弊为越来越多的诗人所不满,杨万里本人也从自己尴尬的创作处境中痛感到江西诗法对诗人艺术创造力的扼限,于是脱出江西诗派,转而提倡与江西派诗歌审美趣味迥然不同的晚唐诗风。他不但提出“去词”、“去意”而求“味外之味”,以及“诗非文比也,必诗人为之”等系统的诗歌理论,为晚唐诗风的复兴极力张本,而且以其诗坛盟主的身分有意识地引导当时的诗人在创作上趋同于晚唐诗风,以此扩大反江西诗派的阵营,彻底转变当时诗歌的流向。所以,“从杨万里起,宋诗就划分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  相似文献   

4.
魏野诗风归属晚唐体还是白体,在宋代就存在分歧,今人的论述也相对模糊,这涉及到对宋初白体与晚唐体内涵的理解。事实上,语言是否浅易,是否多唱和之作,是否多抒闲适之情等,并非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界限,叹老嗟卑的悲哀情绪也不是宋初晚唐体的特色。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根本界限在于创作理念的不同。白体主张"见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晚唐体主张"象生意后",苦心经营,锻炼景联与颔联。其中前者强调对景能赋的写实,后者注重缘情布景的营构。质之魏野诗作,则明显属于晚唐体。考辩宋初白体与晚唐体不同的创作理念,是深入认识宋诗发展演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贾岛作为晚唐重要的诗人,在江西诗派与杜甫之间架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桥梁。在拗体诗的创作上,在诗歌的意象的选择上,在诗艺的提炼上,由工部而阆仙而江西,构成了一个纵向的承传链。  相似文献   

6.
贾岛作为晚唐重要的诗人,在江西诗派与杜甫之间架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桥梁.在拗体诗的创作上,在诗歌的意象的选择上,在诗艺的提炼上,由工部而阆仙而江西,构成了一个纵向的承传链.  相似文献   

7.
郝凤彩 《阴山学刊》2007,20(1):25-31
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方干、郑谷、曹邺、司空图等人面对末世衰代,胸有大志,却无用武之地,他们尽管思想和人生态度有别,但其悲观心理与绝望情绪是一致的。他们提倡隐逸冲淡文学,书忧愤于江湖隐逸之别途,系淡漠于山水田园之致景,构成了晚唐诗坛一个涵盖面更为广泛的诗歌流派——隐逸冲淡诗派,代表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开始时代一部分士大夫文人于无奈之中消极避世的社会心态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以胡适、俞平伯、康白情、刘半农、刘大白、周作人为代表的白话新诗派为早期白话新诗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实践开辟了一条“真实”的道路。白话新诗派在内容写实、情感真挚、艺术真实三个层面对新诗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尝试。“真实”作为诗歌创作的美学原则,同时也成为诗歌价值的评判标准。在“真实”诗学观的引导下,白话新诗派开拓了新诗的题材和类型,丰富了新诗的文化资源,积累了新诗的创作经验。总结归纳白话新诗派的“真实”诗学观,对厘清白话新诗派的诗学理论,梳理新诗理论的发展脉络,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当代诗歌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代诗坛上的两大诗歌流派,湖湘诗派主"诗缘情"说,以《骚》心《选》旨为宗;宋诗派好尚理趣,长于议论.然二派诗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咸丰、同治间,曾国藩好古尚雅,兼取魏晋之诗,并与王闿运等有过密切的交往;"同光体"诗人陈衍所谓的"荒寒之路"与王闿运"不关载道"之言相通,沈曾植破"三关"说又上及元嘉之诗;湖湘派诗人诗歌为求新奇,时发议论,也旁资考证,邓辅纶之学老杜诗、邓绎不废以文为诗、龙汝霖之好韩孟皆与宋诗相近.湖湘诗派与宋诗派在倾向上的接近,反映了近代诗歌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河朔诗派是明清鼎革之际崛起于燕赵大地的诗歌流派。燕赵大地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多彩的自然景观所构成的统一的文化环境,孕育了河朔诗派的诗歌情怀,确立了河朔诗派的诗歌生命基调,熔铸了该诗派愤激而和平的诗学特征,使其以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清初北方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11.
<文赋>所讲的"诗缘情而绮靡",首先不是作为理论要求而提出来的."诗缘情而绮靡"以下的十句话,是陆机对包括诗在内的十种文体审美风格的概括描述.这种对文体风格的关注,是对文学形式独立审美价值的发现."诗缘情而绮靡"的重心不在"缘情"而在"绮靡".<文赋>用了较大篇幅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和形式问题,是文学自觉意识成熟和审美风尚转变的理论标志.  相似文献   

12.
“有小结裹,无大涵容”——方回的姚合批评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奎光 《兰州学刊》2006,(12):171-174
方回认为,姚合诗歌的弊端多于优点,其原因就在于只“有小结裹,无大涵容”,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才与学方面的不足。方回对姚合的较为严厉的批评,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方回诗学尊崇盛唐与江西诗派、反对晚唐及宋末晚唐体的坚定立场。  相似文献   

13.
对于晚唐绝句,历代诗论褒贬不一,褒之者认为晚唐绝句艺术极大丰富,所谓“法莫备于唐人,中晚尤妙”。①贬之者则认为晚唐绝句之失恰在过于工巧,刻露而失浑成意味,明人胡应鳞批评晚唐绝句“大露筋骨”;所谓“愈工愈远,视盛唐不啻异代”;②又云晚唐绝句:“书情则怆...  相似文献   

14.
一杜牧、李商隐的诗歌从多角度展示了晚唐诗歌的悲美意蕴。唐朝衰亡带来的没落感,个人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冲突以及身世家国的双重衰落造成的悲剧意识,对生命本原的感性把握与思考,构成了晚唐诗歌悲美的内容。首先,唐王朝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走入未路,极大地震动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使世纪末情绪成为晚唐人的基本心绪之一。他们在令人压抑的现实中,为将来而感到丧失信心;在巨大的社会变乱中,个人的理想宛如开在秋天荒原上的野花,风霜就要使之凋零。这是一种令人痛苦、恐惧而忧伤、无奈的感受。“一上高楼万里愁,蒸霞杨柳似汀洲。…  相似文献   

15.
论晚唐边塞诗的萧飒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的创作在整个唐诗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占有显著的地位。观其自身风格,则又有发展演进的不同阶段。初唐郁愤,盛唐豪雄,中唐苍凉,晚唐萧飒,彼此区别而又互相彪炳,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列。由于重视不够等原因,人们对晚唐边塞诗的研究现在还是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应予加强。 晚唐时期,虽然象盛唐边塞诗派那样影响巨大的创作群体没有复出,但边塞诗的创作却仍然是旺盛的。打开晚唐边塞诗的画廊,入目而来的图景是多彩多姿的,而就中的艺术主调则是萧飒。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情绪低沉,诸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种十分鲜明的艺术特色。 晚唐边塞诗最具特色的地方,当推对于战士苦难的描写。这类作品数量多,立意新颖,成就很高。唐代边塞诗是由前代边塞诗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6.
释“缘情绮靡”——兼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后世反应不一。本文认为,“缘情”说本由“诗言志”的传统演化而来,但已从政教本位转向情感本位,从而引起两说之间的分流与撞击,共同组建成诗歌生命内核中的张力结构。“绮靡”本义亦只是表示文辞精美,归结到“缘情”上,意味着它已成为诗歌内在生命情趣赖以呈现的审美形态。“缘情绮靡”的诗学命题逐渐泛化为各类文章的普遍性规定,“情采”一语即其概括,而这一规定性又恰好构成古代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可借以会通古今文学观念并开展中西文论间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7.
"缘情"不仅是关乎诗歌性质的概念或定义,而且还代表了古人鲜活的审美经验。缘情作为审美经验,在反拨与改造言志传统中萌生,两汉的诗歌创作实践体现出从言志向缘情转折的迹象,《古诗十九首》奠定了"感物缘情"的审美经验模型。曹魏至西晋太康的诗歌承续十九首的传统,将"感物缘情"审美经验固定化。玄学启引的崇情思潮推动缘情审美经验发展,催生了诗文理论的缘情说;但玄言诗的兴盛动摇了缘情美学赖以存在的根基,缘情审美经验走向式微。其后有关"缘情"的阐说往往在解释学意义上创新,却不能主导诗歌的审美经验和创作技术走向。在中国美学史上,缘情美学尽管地位重要,但仍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解释限度。  相似文献   

18.
晚唐文人皇甫松的词虽被赵崇祚编选入<花间集>中,但鲜有绮艳的闺情之作,而是抒怀言理、田园边塞、风物人情皆可入词,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对后世词人影响深远;他的词多缘题发挥,合乐可歌.又常以新奇爽快之笔绘秀雅幽远之境,为靡丽的词坛吹来了一股清疏之风,故成为了近现代词选家的"宠儿".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诗歌对传统文化有继承又有超越,各诗派的超越有不同表现:现实主义诗派丰富了表现手段,为古文化注入了新内涵;东方隐逸诗派对儒道“天人合一”给以更新,创造了“灵”美的新境界;朦胧诗派为古老神话注入现代人意识;“新生代”诗人则使古文化翻新,创作出了标新立异的口语诗和“感觉诗”。  相似文献   

20.
张福勋 《阴山学刊》2002,15(1):26-28
宋人的尊杜、学杜 ,宋诗的承杜、变杜 ,成为有宋一代的社会风气。北宋尊韩 ,有理学家尊韩 ,文学家尊韩 ,又由尊韩而回护。南宋诗流不墨守江西诗派 ,而莫不濡染晚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