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抗战时期美国自愿放弃在华特权的真相郭学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美国与英国政府于1942年10月9日分别通知中国,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中共对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共对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态度鲁娜1943年1月11日,中国与英、美同时签订了平等新约,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外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是中国在国际间获得独立平等的开始。对于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采取什么态度。鲜见文章论述,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来,中条山战役过程中国共两党的交涉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争论。笔者细绎相关史料之后,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条山战役发生前后,蒋介石采取激将法和下命令等多种方式"请"中共出兵配合作战;在前期,蒋请中共出兵的真意就是让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守住中条山,在后期,蒋更多是为了借机消耗中共实力或从政治上打击中共;中共答应了蒋介石的请求;只是主客观环境使得中共出兵有些迟,力度也不够,未能给日军以严重打击;日军确实多次传播"中共与日军从不冲突"的谣言,意图挑拨离间,分化抗日阵营。  相似文献   

4.
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所进行的最主要的外交活动,过去论者对其多持否定态度。本文认为,传统观点对改定新约运动的评价有失客观之处,而应对其重新做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作者认为,改订新约运动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不平等条约中的一些特权,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关税自主,收回了一部分法权、租界和租借地,签订了近代以来第一批相对平等的新约,从而使改定新约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中以往历次收回主权运动成绩最大的一次,构成了中国近百年来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作用不应忽视、同时也应看到改定新约运动具有不彻底性,所争取到的主权也是很有限的,还不能从根本上废除不平等条约,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彻底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文献情报校勘学的视角介绍分析了新约圣经古抄本的形式、字体书写及异文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美国传教士于19世纪初来到中国,他们追随外国侵略者的步伐,开始了用十字架征服中国的历程。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既服务于美国的对华政策,又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而变化;他们既为美国夺取在华特权推波助澜,又是美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支特种部队。所以,美国传教士与美国的对华政策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互相配合的。  相似文献   

7.
程珂 《青海社会科学》2004,7(3):129-133
中共对瓦尔德事件处理的政策和策略的运用比较复杂 ,而且前后变化很大。对北京美国兵营地产事件的处理要简单、快捷得多。瓦尔德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反映了中共对美政策的前后变化过程 ,因而处理过程比较复杂。北京美国兵营地产事件发生于中国对美政策完全确立之后 ,处理过程相对简单。这两个事件的处理 ,在中共对外关系中具有典型性 ,它标志着中国外交从此走向完全的独立自主。其中也有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外国人在华法律地位的变化,乃是评估近代中国外交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中国近代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的艰难历程中,北京政府的外交努力不可小视。晚清以来外国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的在华特权开始动摇,新签约国和无约国公民在华法律地位则趋于正常化。这是包括政府在内国内各方力量,利用国际局势风云突变的时机及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经过不懈努力取得的成果,为南京国民政府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外交政策上秉承“南联英美,北结苏俄”的外交方针,积极争取国际援助。中共对国民党联合苏联全力支持,但对其联合英美的态度却几经变化,与大后方一般社会舆论和民众心理有相当的差距。中共在这一问题上的因应,表明共产国际的影响及国共关系的变化是中共对国民党联合英美外交政策态度嬗变的基本依据,折射出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曲折过程及抗战时期政治生态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期,苏联政府分别和国民党政府、共产党政府签订了“友好条约”,这两个条约反映出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发生了由冷漠到支持到结盟的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苏联对中共政策的实质都在于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对拉美的交往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初。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拉美各国共产党及进步人士的友好往来拓展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共的对外交往陷入停滞。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与拉美各类政党和政党组织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交往格局。受国际和国内局势影响,中国共产党对拉美的交往进程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立自主、不干涉内部事务是中共与拉美政党互信的前提。互鉴共进、共同发展是新时期中共与拉美政党交流的主题。新时期中拉党际往来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2.
张云贵 《北方论丛》2021,(3):99-108
“中国方案”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信心和底气来自成功的现代化实践、卓越的执政效能及其对自身的成功治理。中国共产党对后发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证明了中国方案的可行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效能优势证明了中国方案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政党治理证明了中国方案的可持续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历史实践,为人类提供了一条与西方道路不同的选择。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未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创造性回答。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他民主党派是被领导者和同盟者。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这种关系,既是历史必然的选择,也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这一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思想有着丰富的意蕴,主要包括初心和使命的历史属性、政治灵魂、价值旨归和责任担当、关键举措、坚强保障及其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就了百年辉煌。在我们党百年诞辰之际,中国共产党赓续坚守初心与承诺,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伟大新征程。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坚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摸索总结的成功经验和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从党今天肩负的历史使命来看,群众路线是新时期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胜利保障。  相似文献   

16.
《反对本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由不自觉到自觉飞跃的标志,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为全党提供了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思想武器。我们党几十年来自觉坚持《反对本本主义》奠基的思想路线,创立了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未有穷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未有穷期,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历来有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优良传统。大致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建立前;第二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至今。这三个阶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呈现出一个整体的面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化。总结其特点,反思其经验教训,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转折时期铸就的文化精神 ,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柏坡精神与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文化精神有着共同的血脉 ,也有其独特的科学内涵。弘扬西柏坡精神 ,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对于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中国共产党的又一治国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和民心提出的一个重要治国方略,是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一个合平时宜的治国宣言。“以德治国”,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扬弃,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体系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权思想的演变经历了痛苦的抉择,影响其决策的变数,每个时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的正确认识和武装斗争的必要性两大变数.最终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