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夫之在认识论方面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他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子、王充等人的认识论思想,并把它推向了接近唯物论的反映论原理。 王夫之和荀子一样,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他说:“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原于天而顺乎道,……五常百行之理无不可知,无不可能。”(《张子正蒙注·动物》)“人有可竭之成能。”  相似文献   

2.
汉代美学,是中古美学思想发展的思想前孕,而王充的美学思想是这一前孕期最动听的胎音!然而,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王充的美学思想并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一王充的全部美学思想的中心在于阐述“真”与“美”的统一。他在“对作篇”中对自己写作“论衡”的意图和动机作了这样的说明: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  相似文献   

3.
王充认为人有宿命,而道德高尚、才能卓著的“贤者”的命运几乎必然是困厄的,面对贤者命困的窘境,王充推演出一套关于命定之下个体何以修为的理论。在王充看来,人无法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性”,操行与命运无关,由此他论证了人在命运面前始终辨明“善恶之行”并坚守“胸中之志”的可贵。对“贤者”的建构,是《论衡》阐释“命”的关键点。贤者不合于流俗,未必以富贵、长寿等“好命”为人生理想,相反,其时常因坚守道德和志向而招致不容,陷入窘迫。但贤者生命价值的实现却不受限于命运所规定的名位和寿命。据此《论衡》推演出“素相”之身份论和“文章”之实践论,为命运不济之贤者建立安身之所,提出贤者超越命运的可能性。“贤者命困”论源自以《穷达以时》为代表的“天人有分”儒家境遇观,也是东汉时代初步觉醒的个体主义思潮在命运观念上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战斗的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尤武建武3年,即公元27年。其卒年,学术界至今未有肯定而一致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 以《辞海》、《中国哲学大辞典》(冯契同志主编)、《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为代表,认为王充卒于公元97年。任继愈同志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其“卒年大约在公元100年前后”。侯外庐同志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认为王充生卒年为公元27——104年。而在其后出版的他所主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又说王充卒于公元99年。  相似文献   

5.
在对天地相对尺度的认识上,中国和古希腊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希腊人认为地远远小于天,中国人则主张地的大小可以与天相比拟。导致中国人产生这一认识的根源在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和宇宙起源演变理论的影响,传统的天地测量之术则给这种见解提供了数理依据。另一方面,东汉王充通过对在不同地点观察太阳出没时的大小及北极星方位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地小居狭”的主张。王充的论证方法与托勒密是相通的,而思想根源则与其重视量的概念的思想方法有关,但他的观点长期被人们所忽略,未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六册《太阳的光辉》一文引《论语·子张》语:“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亻币)之.”江苏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学习手册》解释:“过,名词,过错.”这是可研究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比喻词“如”把本体“君子之过”和喻体“日月之食”联系起来,这就决定了“君子之过”与“日月之食”之间存在着可比性,喻体“日月之食”意即“日月被蚀”,陈述的是事;本体“君子之过”陈述的也应是事,意应为:“君子错”,或“君子有错误”,“君子犯错误”等.不难看出,这里的“过”具有“动词”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界一直将东汉思想家王充界定为是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是,从王充唯一流传下来的著作《论衡》来看,我们既不能说王充是唯物主义者,因为他至少是相信为唯物主义所反对的“命定论”;也不能说王充是无神论者,因为他只是在以一种有神论来反对另一种有神论而已。确切地说,王充是一位逻辑主义者,因为他在《论衡》中主要采用了逻辑分析的方法而不是思想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说理论证。总之,就《论衡》而言,王充根本无意于要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以及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作出抉择,他只是非常朴实和认真地对当时流行的被他认为是“虚妄不实”的言论进行逻辑上的驳斥,即揭露这些言论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8.
王充的伦理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王充评判一切社会问题的标准。王充伦理思想的使命和宗旨是“疾虚妄”,即对一切不符合其“命”论思想标准的天人感应论、随命论等虚妄现象进行声讨和批判。王充通过对天体、天道与天地论的批判,对道德神化进行了否定,摧毁了“天人感应”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性论的批判,提出了禀气成性及人性有善有恶论,将人性归于所禀之气,认为是气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性的善恶之分;通过对“随命”论和“遭命论”思想批判,提出人生的一切在于初禀所得的命,否定了“随命以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长发外甥     
我这人,思想有点守旧,看见年轻小伙子留长发就反感,认为是不学好、痞子,一概打入“另册”。哪知,我有一个家在A镇的外甥羊子,头发就长得披过肩,而且还染成金黄色,他父母气得直哼哼,可他还是我行我素。我自然也“恨”之不已:这孩子,怎么会这样?!一日,A镇有人到我单位办事,我凑过  相似文献   

10.
王充论修辞     
王充是东汉伟大的思想家,他不能容忍当时那种疲靡不振的文风,首先揭橥了形式原于内容的观点,他认为形式与内容应该“外内表里,自相副称”,不应该只顾形式的雕琢,而忽视了内容的真实。他说: 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现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则是五色之禽,毛妄生也。(《论衡·超奇篇》) 他以为文章只是要表意,用不着虚饰。他又说:“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情见于辞,意验于言。”“浅意于华叶之言,无根核之深,不见大道体要。”“虚妄之言,伪饰  相似文献   

11.
王充是我国两汉时代最杰出的无神论思想家。在中国无神论思想发展史上,他以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为基石,建立了完整的无神论思想体系,从而把我国古代无神论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王充的学说,对汉代盛行的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他的“疾虚妄”的战斗精神,也给  相似文献   

12.
李文洁 《南都学坛》2006,26(6):18-22
王充对士人的使命有着强烈的关注。他将学经之士分为“儒生”、“通人”、“文人”、“鸿儒”四种,四者在能力上有所差别,王充尤其推崇后两种,认为他们是能够著书立说的“用文”之人。而用文之人的能力还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具备学识和道德的修养,其次能够持笔写作,再次则能以著述来干涉世事。王充推重文人鸿儒意在强调文章著述的实用功能,他甚至将论说著述的实用功能等同于政治上的功业。王充对文士的分类与阐释强调了士人的入世能力,同时也推重了“立言”的不朽意义。  相似文献   

13.
《墨子·耕柱》中有一段文字,记述墨子同楚国鲁阳文君的对话,墨子问:“今有人于此,牛羊刍豢,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曰:‘舍余食。’不知甘肥(“甘肥”原作“日月”,张纯一从曹本改)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接下鲁阳文君答:“有窃疾也。”这里的“安”字,《墨子集解》的撰者认为  相似文献   

14.
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系列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系列研究之三郑先兴王充作为一代思想大家,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本文拟对王充的教育思想作一探讨。一、关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开展教育有什么必要?这是一个教育学家都要回答的问题。王充认为,教育的必要性在于人...  相似文献   

15.
呼吸锻炼在我国源远流长,先秦时期,道教创始人之一的庄周,就把吐故纳新作为养生益寿的方法。他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道教养生提倡辟谷食气,所谓食气就是指呼吸锻炼。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指出:“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云笈七签》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于人之气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  相似文献   

16.
《寿亲养老新书》中有一首“防病诀”,歌诀曰:“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此诀是北宋哲学家康节(字尧天,今河南密县人)所作,细细品味,堪称防病益寿之秘诀。“爽口物多终作疾”,大意是贪食肥腻厚味及饮酒无度,必然导致疾病。经常地食大鱼大肉、禽蛋、油腻、煎炸之品,会使人胃中懑闷不消,肠胃不清,易患痔疾下血、痈疽毒疡等疾病。人体过多地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品,会使体内脂肪堆积,血脂、胆固醇升高,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等便由此而生。素食为主,荤素搭配是人类健康长寿的秘诀。长期或过量饮酒,…  相似文献   

17.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立论宗旨 ,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 ,以“气”为核心范畴 ,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 ,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 ,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 ,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因此 ,王充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  相似文献   

18.
王船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最杰出的爱国者。本文试图对王船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作一些探索。1 王船山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首先集中表现在当国家、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他毅然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阶级利益之上。一切都要服从国家、民族利益之需要。他说:“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轻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义视一时之大义,则一人之义私矣;以一时之义视古今之通义,而一时之义私矣。公者重,私者轻矣,权衡之自定也”。他认为“夷夏之防”“天下之大防”中首要之防,是“万世守之而不可易”的“古今之通义”。而“君臣之义”是“一时之义”,  相似文献   

19.
1.孟子十分重视国中之民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人民是一国之根本,是最宝贵的因素。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尽心下》)。孟子把“人民”同“土地”、“政事”一样看成是“三宝”之一。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必定要灭亡。孟子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孟子对人民的苦难生括,寄予无限的同情。在孟子的论著中,为了想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着重地论阐述了发展农业、渔业、林业等问题。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梁惠王上》)又说:  相似文献   

20.
一学术界通常认为,荀子所说的“人性恶”是指人的自然本质,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素质。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也,是禹桀所同也。”(《荀子·荣辱》下注只引篇名)这些不需要人们的主观努力和积习就有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是人的自然本性。它不分人之尊贵卑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共同本质。我认为,这不是荀子所说的“人性恶”的本意,而是把它作为人类生存的前提加以论述的。即是说,人与一切动物一样,他“有气”、“有生”、“有知”。这种“知”,只是“知食”、“知色”、与生俱来的“知”。这种“知”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与基础。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礼论》)荀子之所以把人的这种自然之性称为“性恶”,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