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当代社会转型的最深刻实质是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西方后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是这种变化的理论表达,标志着西方社会发展研究进入了新境界。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也使人际关系在社会矛盾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无论从中国社会转型的新变化上看,还是从西方社会转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考虑,中国的社会发展研究也应当进入一种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程华 《探求》2006,23(2):11-15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不和谐、不稳定现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建立起社会在稳定中实现和谐发展的有效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从整体上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从社会运行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由恶性运行向中性运行,并进而向良性运行阶段转化的过程。从社会转型的主体内容分析,中国社会转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经济改革为主体的阶段、以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和以政治改革为主体的阶段。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以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这是中国迈向现代社会不可或缺、至为重要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转型,是指事物从一种运动型式向另一种运动型式过渡的过程。转型既包括事物结构的转换,也包括事物运动机制的转换。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的过程。转型社会则是指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社会运行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本文拟结合我国国情,对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作一点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哲学层次来看,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双重转型时期。这一特定的发展阶段使得中国传统社会资本形式与现代社会资本诸形式并存于当下,形成一种多样性的社会资本格局。为此,我们在构建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就应该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引导和发掘传统社会资本,把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本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同时又要重点发展现代社会资本尤其是公民关系型社会资本。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真正符合中国社会转型特征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6.
社会分层中的边缘群体及其游民化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期,其 主要特征是:整个社会从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伴随而来的,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巨大分化。边缘群体正是这种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社会阶层分化的后果之一。边缘群体由于缺乏合法性的制度认同和主流文化的接纳,在社会规范不健全、阶层流动受阻和社会的歧视性政策等存在的情境中,极易出现游民化。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社会分层中的边缘群体 社会分层(socical stratifi…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全方位的社会转型过程。依据时间座标、世界现代化进程座标、社会体制制度座标,中国现代化要实现的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双重超越,经济发展和人文、社会发展的双重超越。从中国的社会存在、现代化目标及国际的经验出发,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的社会发展,保证经济与人文、社会发展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中国正面临着城市社会的来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 5 4%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接近 35 % ,沿海一些省份已经达 4 6 % ,按照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经验 ,城市化每 2 0年左右翻一番 ,在未来的 2 0年左右的时间里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可能或超过 6 5 % ,这预示着中国将进入城市社会 ,并朝着后工业社会关系转化。这一巨大的社会变迁也是中国社会整体现代化的过程。关键是 ,社会整体现代化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伴随城市社会的来临 ,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市民社会的形成将成为必然 ,这是人的社会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本质体现。认识这一社会转型的本质属性 ,并能够超前预见这一社会关系的特质 ,对于认识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问题因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问题的高发期,这一时期的社会问题同社会转型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依据这一认识,文章从国外学者对社会结构变动与社会问题之间因果联系的分析入手,概括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分析了这些特点对产生社会问题的影响;并指出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总体特征、基本类型和大体走势。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瑞  林宁 《社科纵横》2006,21(9):65-66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发展需要占用土地与中国土地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愈发强烈。本文分析了近期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赵庆年 《学术交流》2003,(10):126-131
社会转型是一种必然现象。社会转型要引发其他组织机构的变迁。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在重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尤以经济的影响为甚。从经济的视野分析教育的变迁,教育从第一部门中分离出来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而从第一部门中分离出来转为第二部门,然后再转为第三部门是其发展的主流,并且第三部门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内容.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普遍滥用土地资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城市占地规模过大、滥设开发区、违法批地用地等.造成中国土地滥用的根本原因是土地产权不清晰:一是国有土地所有者虚位造成各级政府都有权行使所有者权力;二是政府使用土地的收益大于成本造成使用土地资源的机会主义倾向严重;三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晰使农民无力保护耕地.因此,明晰土地产权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必须重塑国有土地所有者主体,使土地所有权与行政管理权分开,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明晰农地的产权主体,真正赋予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只有对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实行变革,才能防止各级政府滥用土地,才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永标 《创新》2014,(2):76-78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城镇化必然离不开农村土地,保障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城镇化进程得以顺利进行,是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就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制度和法律角度作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保障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科学规划、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关系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人的精神需要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社会转型是建立在经济转型基础上的涵盖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一场综合性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时代.但我们也需清醒地看到,在这一宏伟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从精神层面看,社会转型震撼着我们精神存在的基础,冲击着精神生活的秩序,造成了一部分人的精神需要的危机.显然,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认真对待和仔细研究的问题.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需要理论出发,通过对精神需要问题及其成因的深入剖析,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正东 《社会工作》2009,(16):14-19
当前,我国日渐成熟完善的市场与日益扩大的政府干预产生了“共生现象”,而市场与政府失灵的问题也成为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政策主体面向尤为关键的问题。本文认为市场和政府失灵的实质是资源性配置的问题,如果我们无视政府功能的限度,政府必然失灵,也必然不能真正消除政府失灵。我们目前不能也没有必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选择,更没有必要争议“纯福利”还是“准市场”的价值体现,我们必须重申“政府理性”,也必须尝试一种新的社会政策面向,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功能组合。本文认为政府理性就是一种公民社会路径下的政府公共理性。面向的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据此做出的社会政策面向。就是说,政府除了面向商业部门购买服务而发挥市场的力量之外,需要所谓“视界向下的革命”,不断拓展社区面向和非政府组织面向,从而实施有效的资源动员与政策执行。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科学体系中一门特别重要的学科。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研究,社会政策的发展状况对于社会学的理论进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福利国家”思潮与实践的推动,社会政策学科的发展十分迅速,既成为指导西方国家政府活动的重要依据,又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互相斗争的一个焦点。在中国,“政策”的重要性几乎无人不知。政府机构中,政策研究部门几乎无处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时证明着“政策”的威力。搞改革开放,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一靠政策,二靠……。”但是,若要去深究什么是政策,何谓社会政策,社会政策研究中有哪些理论流派,各项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历史渊源等等,即使在专职的政策研究人员中,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进城打工这种劳动力流动的现象,即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视为农民依赖其掌握的社会资源获得新的社会地位的过程。本文分析依据作者1995年在中国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问卷抽样调查资料,调查结果发现,民工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过程中,主要地依赖了其传统的亲缘和地缘的社会网络,就像当初农民进入乡镇企业时把这一网络移植到企业中一样,现在又把这一网络移植到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圈子。令人惊奇的是,在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这种与现代性原则格格不入的传统社会网络,却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发挥着节约农村-城市劳动力迁移成本和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日渐成熟完善的市场与日益扩大的政府干预产生了"共生现象",而市场与政府失灵的问题也成为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政策主体面向尤为关键的问题。本文认为市场和政府失灵的实质是资源性配置的问题,如果我们无视政府功能的限度,政府必然失灵,也必然不能真正消除政府失灵。我们目前不能也没有必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选择,更没有必要争议"纯福利"还是"准市场"的价值体现,我们必须重申"政府理性",也必须尝试一种新的社会政策面向,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功能组合。本文认为政府理性就是一种公民社会路径下的政府公共理性,面向的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据此做出的社会政策面向。就是说,政府除了面向商业部门购买服务而发挥市场的力量之外,需要所谓"视界向下的革命",不断拓展社区面向和非政府组织面向,从而实施有效的资源动员与政策执行。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迄今为止最伟大而深刻的历史进程.这场波澜壮阔、席卷全球的发展与变革浪潮,引发了从欧洲到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和国家史无前例的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人,如今正在经历这场伟大变革,正在体验社会急速变迁所带来的惊喜、焦虑、失落乃至沮丧等等复杂的社会心态.当今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及其嬗变作为数千年一遇的社会变迁的产物,在引发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的同时,也日益吸引着学者们的关注目光."社会心态既是社会变迁的表达和展示,也是社会建构中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与条件,是社会群体成员共享的心理现实性和社会现实性",①藉此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给予正当性的评价.因此,对社会变迁中社会心态的关注和把握,不仅关乎我国社会变迁与社会稳定问题的解决与否,而且关乎十几亿中国人拥有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可能与现实.  相似文献   

20.
知识—权利:人类社会的选择鲍宗豪本文认为,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知识贬值和知识分子收入低下的暂时现象,是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对实现知识价值的挑战,从人类发展史考察,知识与权利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实现的过程充满了曲折。作者最后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