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之 《社会科学论坛》2007,(17):144-151
一、《论语》心得:回到内心 于丹从《论语》中悟出了许多道理--天地人之道是"神于天、圣于地";心灵之道是"三省吾身":处世之道是"不抱怨社会不公,不抱怨处世艰难";  相似文献   

2.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通过以“无”言“道”,展开了对生命的追溯、反思和指导。与“常”相应之“无”描述的是“道”动态的创生过程,侧重从超现象界言“道”;与“有”相应之“无”突破了静态限定之“有”,侧重从现象界言“道”;无心之“无”则进入了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和实践行为的探索,从而将宇宙和人生合一,使人体悟得于“道”真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姚振文 《兰州学刊》2008,(11):15-16,44
在评述孔子、老子、孙子思想核心的基础上,从道德价值和现实功利相结合的视角,比较《孙子》之“全”与《论语》之“仁”、《老子》之“道”的主要差别,探究其迥然不同的哲学观和人生观。《论语》之“仁”从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否定现实功利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老子》之“道”在追求现实功利和自我生存圆满的同时,带有不可讳言的自私性;《孙子》之“全”则是立足于特定战争领域,实现了理想与现实、功利与仁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所云“太一”(大一),实际上是作为哲学概念的“太一”,亦即“道”之别名.“太一”之义,大致与《老子》之“道”、马王堆帛书《道原》之“恒一”、传世本《周易》之“太极”、马王堆帛书本《周易》之“大恒”、《礼记》之“大一”、《孔子家语》之“太一”相仿佛,亦可与古印度吠陀经典《梨俱吠陀》之“唯一”参差比拟.它们是古人在探索宇宙生成、万物起源时所赋予的唯一的终板的根本者,惟因学派不同,故其称谓各异.追根溯源,“太一”说实属古中国“公共思想资源”之一,并非某家某派之专利.  相似文献   

5.
张其淦于民国八年十月作《老子约》四卷.他从“黄老之学”的视角来注《老子》,指出:《老子》之道是永恒存在之道,无名;道常“无为”才能“无不为”.黄老无为之治,顺万物之自然本性,不可有意作为使之过或不及;“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不以“仁义”、“圣智”、“巧利”和“政法”治天下.这在近代《老子》注家中可谓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6.
张福勋先生的《陆游散论》,是近些年国内学术界研究陆游的一项可喜收获。《散论》以“四个结合”概括了陆游爱国诗的丰富内涵和鲜明风格,简明确切;《散论》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诸如咏物诗,农村诗、诗论等,都道前人之所未道;《散论》显示了著者深厚的学力和过人的才力。  相似文献   

7.
《周易》、《老子》都是儒道文化的元典,二书有关“道”、“器”关系的论析更是儒道文化中心的中心、关键的关键。《易》、《老》二书都是将宇宙三分的:无形之道、有形之物、人为之器。它们一个对“器”是肯定的,一个对“器”是否定的;一个主张与自然并列,另外创造一个与自然同等辉煌的世界,一个主张向自然归依,实现与自然的兀然同化。  相似文献   

8.
王肃  姚振文 《船山学刊》2012,(4):108-109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世人甫知《老子》世传诸本中的“常道”,原文应为“恒道”。而根据“恒”的字形分析,“恒”的本义应该是“心交天地,循环不已”,根据《老子》原文语境分析,“恒道”的意思应该是“体悟自然之道”,故“恒道”与“常道”不是完全同义词,世传本《老子》以“常道”易“恒道”实属封建陋规(避讳)下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9.
王玉彬 《中州学刊》2023,(1):112-117
作为稷下道家的代表人物,慎到等主张的“齐万物以为首”与《庄子·齐物论》之间既有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亦有根本性的思想差异。在慎到那里,普遍、整体之“道”乃“齐物”之根源;在政治建构层面,慎到以客观之“法”来充实或落实上述一体之“道”的内涵;同时,慎到还主张通过“去己”来达成一种无是无非、无知无识的理想存在方式。与慎到的“横摄之齐物”相比,以“道通为一”为要旨的《齐物论》呈现的是一种“纵贯之齐物”:在庄子那里,“道”并非慎到那样的消解差异、统一多元的同一性本质或本体,而是可以让差异、多元之万物得以均等共在并成就其自身的“大通”之境;所谓“丧我”,亦不在于泯灭主体之智慧与灵性,而归向“适己”“游心”之逍遥。  相似文献   

10.
《周易》提出了“时”“位”两个重要观念。“时”与“位”有区别也有联系 ,两者都与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紧密相连 ,是“道”之“时”、“道”之“位”。儒家、道家和禅宗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这种“道”之“时”“位”观作出了回应 ,生成了各具特色的“君子人格”、“圣人人格”和“超越人格”。三者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中华人格。  相似文献   

11.
这本新著刊行不久,就招来了主流经济学家们的抨击,即使奥地利学派内的学者也不乏严词苛责的。当然,赞誉有加的也大有人在。双方争来吵去,无意中却造成一个事实:如布坎南所言,这本著作“细致梳理了奥地利经济学发展史,是了解该派学说的必读之作”。  相似文献   

12.
张朋 《社会科学》2003,(3):88-93
对于孔子思想中“仁”的地位及其具体含义 ,学界长期存在争议。文章认为 :究其实 ,老子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作一下比较分析 ,就可以得到孔子思想的总体架构 ,并发现“道”是其终极关怀。由此我们可以在“道”的统摄下对“仁”进行深入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一商业实践的价值论是对人生理想和商业实践本身存在的意义的认识,儒家对体现商业实践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的“义利之辨”十分重视。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①一方面,承认对物质利益的追...  相似文献   

14.
郭象依“性”建立起一个完整体系,可以称之顺性论,并通过顺性独化、顺性逍遥、顺性无为和顺性即圣四方面加以展开。顺性独化,即万事万物,包括自然、社会及人都是本于性而独化的。万物顺性自足而相齐,进而顺性自足而达到自由逍遥。顺性无为,即无心以顺有,因循顺性。应用于社会政治生活中,就是要求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天下的大治在于民各得其性。顺性即圣,建立新“内圣外王”;圣人是肯定现实、应世的,是游外以弘内,内外相冥的。  相似文献   

15.
曾子《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由“句〈章〈书”三级组合的袖珍型书本,其思路清晰,章法严密,句间关系和章间关系贯串了“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之道。  相似文献   

16.
张大为 《社会科学论坛》2013,(1):190-204,221
《周易》与《易》道的诗性,关乎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而不是把卦、爻辞当作诗歌和诗句来解释那么简单。《周易》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实践模型,它的主体不是一种外在的概念化、形而上学的表述,而是通过“以有为有”的方式进行一种内部的、模型化演示,彰显了一种以《周易》本身的意义一价值机制及其象数、义理系统为组织形式与表现形态诗性文化体系。《易》道就是这种诗性文化体系自身的形上之道,诗性因而就是处于差异化与丰富性中的、不断被肯定和尊崇的经验状态:“以有为有”保障了存在意义、价值的内在完满和完整,而《易》道的价值实质和价值指标则是“自然的自然之道”,因而《易》道的诗性机制,就具体现为“自然”的经验秩序,以及保障“自然”经验的“自然化”秩序的“自然的自然之遄’之“逆捌’原则。  相似文献   

17.
吕箐雯 《船山学刊》2022,(6):108-116
“无为”是周敦颐《通书》中重要但易被忽视的思想之一:“无为”包含着“诚”的本体论映射,不仅是对“诚”之性质的描述,也是对“诚”之发用结果的阐释;作为修养工夫,“无为”亦继承了儒家原有的修养路径,其“有意之无为”与“自然之无为”的双重路径是普通人朗现“诚”这一本体、为圣成贤的重要工夫。同时,《通书》之“无为”虽然在表面上有着较强的道家哲学意味,但其与《老子》之“无为”仍有区别,二者对普遍化的仁义礼智与礼乐教化的态度不同,此亦反映了周敦颐的儒家立场及其“融道入儒”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考释了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有关《关雎》七篇的记载,指出:《诗论》之“ ”即孔子,简文主要是孔子之论;孔子与毛《序》论《诗》都强调礼义教化,其论《关雎》《甘棠》《燕燕》之义或相同,或相合,但论《 木》《汉广》《鹊巢》《绿衣》却各不相同,很难从《诗论》简文里找到毛《序》为子夏所作的直接证据;简文对好色、求福、有爱、有恶、溯本的“民性”,看不出有明显的否定倾向,强调的是利用,是“反纳”和“喻”。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的《老子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老子注》颇具理论特色。他以元气释“道”,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阐释。他以“穷理”解“为学”,以“尽性”解“为道”,从而掀起了以性命之理解释《老子》的时代潮流。他主张有无并重,并对无为与有为作了辩证的理解,从而超越了魏晋玄学“贵无”、“崇有”之争以及道家纯任“自然无为”的弊端。他关于先王有尚贤之迹而无尚贤之心的说法,则试图调和儒、道两家在“尚贤”问题上的不同主张。他还提出“圣人无我”的说法,意图约束帝王的个人意志。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阐述“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时,提出了“与时推移,与物运转”的思想,从而为他的变法主张作了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古今学者从文学、哲学等角度对该书进行了广博的研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刘在撰写《文心雕龙》时,对文学的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语言也给予关注和研究,近年来,笔者从语言学角度对《文心雕龙》作了考察,将一得之见,呈献于学界,求教方家。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原道》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仰观吐…,依察含章,高插定位、放两仪既生吴;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c,‘c生而言丘,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德开宗明义,从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