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论坛》2012,(9):68-68
8月23日,怀化市人民政府、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兴湘投资控股集团共同推进怀化中医药产业发展合作协议签约暨葛产品研究开发中心授牌仪式在怀化举行。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肇雄,省政协副主席张大方,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岳辉等领导出席签约授牌仪式。陈肇雄指出,怀化市人民政府、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兴湘投资控股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怀化中医药产业发展、打造“湖南西部中药谷”,是合作各方推进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的现实需要,是深化我省中医药产业产学研联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速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具体行动。省委、省政府将对合作及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希望合作项目建设,努力突破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产品品牌,加快推动我省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中医药经济强省转变,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2011年,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挂靠省民委。基地成立后,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又分别建立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民族经济研究基地、武陵山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研究基地等三个分支基地。  相似文献   

3.
《民族论坛》2011,(11):7-7
10月19日上午和20日上个,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迎丰街道办事处和芷江侗族自治县碧涌镇先后隆重举行了“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授牌仪式。省民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田代武,政法处处长张克勤,市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谭长显,副主任张太龙,鹤城、芷江两区县的四人家主要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数千群众参加了授牌仪式。  相似文献   

4.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独有的民族节日,更是白族传统民间文化的大合集。“绕三灵”仪式活动中的白族舞蹈作为白族文化符号载体和民族表征,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本文以舞蹈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绕三灵”仪式活动中的”舞蹈”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面貌,望对今后“绕三灵”的发展与传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民族论坛》2012,(12):67-67
11月23日,怀化市在鹤城区跃进路小学隆重举行了首个“怀化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授牌仪式。  相似文献   

6.
“历史/历时”为西方民族音乐学仪式音乐的两个重要概念.基于拉卜楞寺仪式音乐“道得尔”的多元历史证据、仪式音乐与文化建构、“道得尔”历史流变三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研读,实现对拉卜楞寺仪式音乐“道得尔”在“历史/历时”研究领域的重要个案的理论取向与实践价值探讨.  相似文献   

7.
《民族论坛》2011,(10):4-4
9月29日,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隆重举行“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授牌仪式。仪式由江华县县长李祥红主持,县委书记罗建华出席并致辞。省民委副主任赵仁秀为大圩镇民族团结范示点授牌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8.
蚂(青蛙)节是红水河一带壮族民间一个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节日,东兰县是蚂节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每年春节举行的“祭蛙婆”活动,其仪式包括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这种质态古朴、文化内涵丰富的祭蚂活动,是壮族及其先民进入福作农业社会以后,为祈求风调雨顺、人了繁衍、粮食丰收而生发的对青蛙崇拜的一种仪式。蚂节中的敲铜鼓、唱山歌、跳舞等活动,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展示了当地壮族的历史文化风貌,增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海燕  张学良 《中国藏学》2023,(1):169-177+219
“塔火葬”是甘南地区觉乃藏族最主要的葬礼仪式,仪式包括吊丧送别、诵经度亡、建塔火化和捡骨土葬,在藏传佛教火供仪式基础上融汇苯教的地方神明概念,引入汉族“烧纸盆”仪式。仪式过程和象征物体现觉乃藏族信仰的生死观念和秩序结构类型。由于觉乃藏族的历史源流和文化生态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塔火葬”仪式作为本土文化衍生发展的产物,是藏传佛教信仰意识、苯教文化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的集聚,是汉藏边界文化变迁、文化交融的具象书写。历经绵长历史时期的层累、异质文化之间的借鉴与多民族风土的习得,“塔火葬”仪式的续写呈现出多元融合发展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仪式作为一种“表征性空间”,象征着“地方”情感与“民族”情感,展现出“文化亲昵”与“文化尴尬”相伴而生的现象。在H镇祭祀鄂博仪式空间的营造、营造后的博弈以及仪式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话语的过程,“文化亲昵”由于历史传统、族群认知与社会区分、国家文化整合等一系列因素而呈现出发生—区分—聚合的过程,显示出凝聚与竞争、不稳定与稳定并存的特征。各民族在竞争与不稳定中产生了“文化尴尬”,又在凝聚与稳定中消解了“文化尴尬”,形成了融通的“文化亲昵”。融通的“文化亲昵”是构建国家民族认同的重要条件,文化亲昵中形成的“地方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国栋 《民族研究》2004,(4):106-106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召开的“安多藏区藏族文化面向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于 7月 7日至 1 0日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北京、西藏、辽宁、四川、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市的 6 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以“安多藏区区域文化、游牧经济、社会变迁、旅游文化与现代化、藏传佛教文化、城镇化建设”为主题展开讨论。会议收到论文 4 6篇 ,提交的论文涉及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十几个方面。此次学术研讨会为学者提供了一个进行学术交流、加强学术联系的平台。先后有 2 0余…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内蒙古民族解放的历史道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不仅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还要致力于内蒙古民族团结的不断加强,对内蒙古民族经济和文化科学进行大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各民族间差异得以有效解决,最终能够实现民族团结平等的目标,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布赫副委员长对弘扬昭君文化一事亲自作了重要批示2000年 3月,一直在追踪报道张茂霖弘扬昭君文化一事的笔者,得悉自己在写给内蒙古党委书记刘明祖,人大副主任贾才等领导同志的信件有了一个令人欣喜的答复:刘明祖书记在批示中指出:“此事很大”;内蒙古党委副书记其木格批示:“这是件好事,应该提倡”;内蒙古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国民的批示则谓:“此事涉及的是内蒙古的一件大事,民族团结的问题”;内蒙古人大副主任贾才在批示中指出:“昭君文化想法很好,昭君对民族团结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在笔者写给布赫副委员长…  相似文献   

14.
“巴代”是苗语音译,意指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的主持者。以这三大仪式为载体所传承的苗族文化被称为“巴代”文化。“巴代”文化通过仪规的形式把远古的社会一环境、时代背景、生活习俗等记录和传承了下来,  相似文献   

15.
冷水江市渣渡镇木瓜村是娄底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点。2011年12月21日,是木瓜村28户107名回族同胞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木瓜村被湖南省民委授予“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并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从过去的贫困落后到今天开启奔向富裕幸福新农村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再三号召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和技术革命方面来。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八大”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阶级斗争依然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八大”再次确定,全党全国今后要把工作中心转到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上来。可是,“八大”后不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偏离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类改造和跨越自然障碍的创造物,桥既是材质、造型和工艺各异的具象之物,也是凝聚多重文化意义的象征之桥.红瑶的架桥是一种人生过渡仪式和修功德仪式,具有沟通阴阳和“修阴功”的深层意义,体现了红瑶独特的人观.对架桥仪式的研究,不仅是对“过渡礼仪”“阈限”等人类学仪式研究经典概念的印证和延伸,也可拓展人类学以标识与符号“物”为研究旨趣的物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由湖北省民委、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民族学院主办,中国土家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省民族研究所、湖北省巴文化研究会、湖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第八次会议,于2011年  相似文献   

19.
李军 《民族学刊》2021,12(4):60-68, 117
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的集体记忆与防灾减灾的经验总结,是负责任乡村旅游的内部资源与旅游者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新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下,人类需要重新审视禳灾文化记忆,它贯通了禳灾、抗灾和救灾的集体记忆,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需要生态、社会、经济价值的系统性重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禳灾仪式具有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和价值转化功能,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博弈与和解,建构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桥梁。文章基于“鱼通官寨”、“龙哇寨”、“蟹螺堡子”三个藏寨的案例研究,研究认为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与乡村旅游结合有着传统文化根基和后现代精神纽带,禳灾文化记忆的价值重构还需深挖民族村寨内部资源,激活禳灾仪式的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强化禳灾文化记忆中旅游者的身份认同和旅游产业的价值转化。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有一个主客互动、文旅融合的过程。不仅要调节与平衡禳灾文化记忆旅游开发中的权力-利益关系,也要适应所处传统村落聚落形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主体与客体、文化空间与历史时间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社会,文字与仪式都是权力的象征。在权力运行的文化实践中并未完全依靠文字的力量,而是需要特定的仪式来彰显文字的权力,通过仪式的神圣性来展现文字的力量。在侗族地区的合款立碑,正是人们通过“仪式”把碑文的内容与石碑神圣化,只有在这种仪式下的合款碑文才具有证据的效度。立碑“仪式”作为侗寨聚落社会的一种文化实践模式,在社会发生巨变而危及聚落社会的安全时,乡民启用了仪式而立碑来重归其文化之弧,在文化之网内保持其系统持续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