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一、沈家本思想核心沈家本一生治律,同时“从事经史考证之书”,兼治经史,融经史于律。法律学识之渊博,中国法律史上鲜有能与匹敌者。翻开他的著述,举凡法律所及的方方面面,无不为其所考论。对这样的融合中西法学大家,如果不把握他的思想基点(或思想核心),就很难对他的整体思想和历史作用作出正确的评估。沈家本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 通观他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他的思想核心就是儒家仁政和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仁”的首创者,“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政”是“仁”的滥觞,由孔子的继承者孟子创立并系统化。“仁政”“仁学”是儒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孔子纳“仁”入“礼”,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又一步步“纳礼入律”。因此,中国封建法律包容了孔子以  相似文献   

3.
林乐昌 《唐都学刊》2013,29(2):20-23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价值观念;仁学,则是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部分.至北宋,包括张载在内的理学家对孔子仁学做出了种种有价值、有深度的新诠释.其中,张载对孔子仁学的诠释尤其令人瞩目.以“仁智”统一这一问题为中心,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张载哲学对儒家传统仁爱观的突破,二是张载对“欲仁”与“致学”关系问题的诠释,三是张载对“仁”与“礼”关系问题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李世忠 《探求》2002,(4):24-26
“中庸”除了教诲我们不走极端外,其本真内涵还应包括:1、适合(“中”)天、地、人三才(世界)之本来面目及其规律(“常”即“庸”),强调:适合(于),适中,故“中庸”是“真”。2、中庸是最高德性。故“中庸”是“善”。3、“中庸”是整个宇宙的普遍和谐,故“中庸”又是“美”。中庸是“真”、“善”、“美”的统一,中庸之道,仍然有其积极的现代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庸之道”之哲学内涵绝非“折中调和”。“折中调和”是在好与坏间取“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值,或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取模棱两可的立场或态度。这与儒学的“中和”、“中庸”、“中和之道”和“中庸之道”是大相径庭的。至于现代语中的“中庸”一词,已成“折中调和”之代名词,虽有贬义,但属语义学问题,此不讨论。儒家“中庸”、“中和”之“中”即“正”,不一定是中点,也许是“之外”,是恰到好处,无过不及,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相似文献   

6.
仁、德、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三个基本概念。孔子说仁,以人为本;讲德,以政为主;谈礼,以国为归。它们各有不同的内涵而又互相联系,由此构成了他的道德政治模式理论。一、仁、德、礼与人、政、国孔子生当“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面对“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动荡而多变的社会现实,孔子是相当地不满。对此,他说过一句颇为典型的话:“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以下只注篇名)孔子是社会等级秩序论者,认为社会的安定有赖等级秩序的井然。因而,在孔子看来,政权下移,僭越成风,宗法贵族等级统治秩序的解体,会酿成社会的动乱,是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仁学”和“礼治”思想是其核心,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生产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也为我们研究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提供了历史的本源。一、孔子的“仁学”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中的价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仅在《论语》中提及“仁者”,凡五十有八章,出现了105次之多,足见“仁”在孔子思想中所占地位的重要。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体现了修己爱人的自觉性。纵观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其基本…  相似文献   

8.
徐海燕 《浙江学刊》2007,(3):141-144
如何认识孔子“仁”的含义,学界众说纷纭。本文从孔子“克己复礼”和对春秋人物许以仁的评价中揭示了“仁”的事功含义。并讨论了“仁”的事功含义的渊源和对齐儒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孔子曾在<中庸>中评论道:"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现在一位朱熹(1130-1200)的后裔朱杰人指出如果能将一项古老的家庭仪式合理地现代化,他也许可以引导中国当代社会趋向人性化.朱杰人希望以<朱子家礼·婚礼>的现代化为基础,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从<朱子家礼·婚礼>动手,而且目前只完成这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讨论《论语》中的颜回这一人物入手 ,通过对颜回人格特征的分析 ,引入对“孔颜乐处”的探讨 ,根据从“学”、“礼”到“仁”、“乐”的思路 ,由对“礼”与“仁”之间关系的阐述 ,揭示孔颜之所好与所乐在于“礼”这一具体礼制与“仁”这一人的主动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这是《论语》中孔子直接讲“中庸”的唯一的一句话,也是“中庸”一词的最早出处,自然也是今天研究孔子中庸思想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文字史料。近年来,人们从发展观和伦理观角度挖掘中庸思想的义蕴,虽多有所得,但由于对此句剖析尚有未尽,所以对中庸的认识也难及根本。愚以为,通过探“中庸之为德也”句之原,可以得中庸主观与客观统一方法论之本义。 “中庸”,是揭示主观与客观统一之规律的方法论范畴。中,在甲骨文、金文中,亦表“中间”( 参于省吾《释中国》、《甲骨文释林》)。“中间”…  相似文献   

12.
刘悦笛  Zhu Yihua 《孔学堂》2023,(1):23-31+116-125
林毓生的“创造性转化”与李泽厚的“转换性创造”,提供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导向性方案,同时也是儒家得以“创化”与“转创”的现实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儒家的现代性转型,林毓生所要“转化”的乃是儒家人文主义,李泽厚所要“转换”的则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以西方自由思想为比照,林毓生将“仁”从“礼”中剥离出来,而且把“仁”置于“礼”之先,再与“天赋人权”观念接通起来,从而试图在“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西方自由人文主义”之间实现新的整合。李泽厚描述出“仁”本生于“礼”而后主宰“礼”的历史转变,又在公德与私德区分的现代意义上,主张“礼”“仁”分疏以区别于二者合一抑或对抗。据此,李泽厚以“西体中用”的方式,力求探索出“儒家宗教性道德”与“现代社会性道德”之间新的融合。当代儒家所在寻找的恰是“儒家性的现代化”之路与“现代性的儒家化”之道,“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对传统的从“创造性转化”到“转换性创造”之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仁是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概念。忠恕和矩之道进一步显示了六的本质。仁的本质乃是不平等中的平等精神和公正无私的爱心。孔子发展了春秋时期仁的思想,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的儒者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和忠体恕用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地提高了仁的思想境界。仁有封建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及其对平等精神道德上的自觉,仍有现实意义和普遍意义。儒家在提倡德治仁政的同时,相应地提出以仁(或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孟对仁的发展“仁’岸有人际相亲和、相受冷之意。(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弄清孔子思想的一些基本范畴、尤其是其诸多道德范畴的真正含义,乃是正确评价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搞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之最基本、最关键的工作。本文旨在此方面略尽薄力。 孔子在政治上注重德教,与此相应,他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范畴体系。 一、仁 孔于所谓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仁是最高道德范畴,它是包括许多道德范畴的全德之称。种种道德范畴互相制约、互相结合,形成一个完美的全体,此即广义之仁。勿怪乎孔子不以仁自居,也不轻易以仁许人;贤如颜渊,仅许其“三月不违仁”。春秋时期,孔子以…  相似文献   

15.
在伟大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曾创造出灿烂的思想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中,孔子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他的学说涉及到人生、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为政、治国、立身处世的一切方面,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思想体系。孔子包罗宏富的人生思想中,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的确夹杂不少糟粕和消极的东西,但也确实在中华民族共同思想文化和心理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笔者认为,认真研究孔子的人生思想,吸收其中精华,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生科学,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并非全面评价孔子的人生思想,仅就仁爱思想、人际关系、人生态度、治学精神等问题,谈点管见,以期求教。  相似文献   

16.
杨雅丽 《唐都学刊》2002,18(4):106-109
郑玄、孔颖达等训诂大师皆将《礼记·礼器》篇名及篇首“礼器”之语诠释为“礼能使人成器”。这种解释与孔子“君子不器”的哲学命题相悖 ;孔子和儒家认为人乃“天地之心” ,礼是人治国、修身之器 ,故“礼器”不得解释为“礼能使人成器” ;儒家坚信一个真正的君子不能仅有一器之用 ,而应该成为博学通才。“礼器”当为古汉语判断句式 ,意思是“礼是器具” ,可以理解为“礼是人修身之器”。  相似文献   

17.
秋水 《东西南北》2009,(5):68-68
如今,学车、买车已经成了一股潮流。可这买车热、学车热可不是现在才开始有的。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成为有车一族就已经被视为一种时尚、一种身份了!孔子就是这样一个爱车一族、时尚人士。春秋时期,人们要学习“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里面的“御”就是驾车。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已会驾车了,而且车技不错,还很懂得驾车之礼。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于是第一个站起来反对孔子的儒家学派的人。孔子讲“仁”和“爱人”,但人与人的关系是有差别的,因此爱也有等差。墨子反对这种有等差的爱,主张应该无差别地爱天下所有的人。他把这种无差别的爱叫“兼爱”,其对立面是“别”。但爱本身也只是一个形式,爱还必须有内容,爱的内容就是“利”。  相似文献   

19.
儒家权变思想可分为“经权观”与“变通观”。程朱理学讨论了“经权观”,但没有解决一个根本的问题,即经既是常道,为何需权?文章认为:需权的是礼,而不是仁。仁是了义,礼是不了义。《周易》详尽阐发了“变通观”的基本原则。但在“位”、“时”、“中”等变通原则背后,最根本的原则还是仁。儒家权变观的特点是有一种超越的价值取向(仁),而古今其他一些权变思想则以现实的功利取向为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戚福康 《学术交流》2006,(10):20-26
言子儒学有其自身特色:一是在孔子礼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为他的以礼治国的思想;二是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推进为全民教育、目标教育、适时教育的理论;三是更注重实际才能的用人思想。与此同时,从孔子儒学流传的过程发现,言子是孔子儒学至孟子儒学之间的最重要的传人,因此,深入研究言子儒学,对于原始儒学的认识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