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李奇志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4):523-527
20世纪初,"英雌"概念浮出历史地表,并迅速演变为那时代民族国家振兴、女权振兴的典型话语形态之一.秋瑾就是其时"英雌"文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她以一己的文学创作表达着"英雌"理想的诉求;另一方面,她又以自己的女权倡导、革命壮举、个体活动践行着"英雌"追求,成为定格于清末历史天空的"铁血英雌". 相似文献
2.
李奇志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26-30
清末民初,女权观念东渐和民族自强要求的一个极为可观的思想成果,便是对社会性剐女性英雄指认的阐扬,而其中的一个重要衡量参数就是有关女性英雄指认概念的大量出现和运用。准此,本论文对“英雌”及其相关概念族群的生成和意义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5):91-96
"英雌"女学生,既是一种女性符号,也是清末语境下的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符码。清末小说中的"英雌"女学生,一方面在才与志、言与行以及情爱观念层面表现出迥异于传统女性的现代品质,凸显出女性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其高大有余、真实不足的完美形象背后,反映出来的是新小说家们在想象这一类人物时的时代焦虑感和这一时期女权启蒙的急功近利性。清末小说中的"英雌"女学生书写,实际上是"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一种共名化想象,是"民族主义"话语对女权启蒙强势覆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始信英雄亦有雌——秋瑾革命英雄意识的心理动力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奇志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6):73-77
与"天壤王郎"的婚姻、对社会功名的与众不同的欲望和"生不为男"的嫉怨是秋瑾"英雄有雌"追求的个体性自觉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而当秋瑾立志把反清革命作为自己英雄追求的事业依托时,其心理动力就主要以革命道德规范对革命者生命的要求为基准而凸现了.当然,这种心理动力因着高位格的道德诉求的参与、因着对个体生命或身体的限制而呈现出了复杂而悲壮的胶着. 相似文献
5.
秋瑾之死与晚清的“秋瑾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晓虹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2):1-8
秋瑾因参与革命、策划武装起义而被捕、遇难,成就了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然而,这只是以今人的眼光回望历史得出的结论.时当晚清,占据舆论界主流的声音却以秋瑾的被杀为十足的冤狱,时人有意忽略其革命党的经历,认为秋瑾作为一名爱国爱民的女界先进,其革命的内涵并未越出"男女平权"与"家庭革命"的范畴,指出秋瑾是家庭革命的鼻祖,是具有爱国精神的女中豪杰.这种由"秋瑾文学"而总结的秋瑾形象,虽有偏差,却蕴涵着丰富的时代信息. 相似文献
6.
陈小林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69-73
以明清之际通俗小说里的一个女性形象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形象群体具有的悍妇与英雌特征及其成因,并讨论这一形象集合所凸现的独特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7.
李晋瑜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1)
“重复”,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但是汉英两种语言思维和语言表达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翻译时,决不能逐字逐句的照翻过去或一味地省去不翻。所以,先从分析汉语中“重复”的特点入手,探讨其汉译英的方法技巧。 相似文献
8.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从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文化等不同角度切入,具体地分析论述了台湾70年代“乡土文学”运动与大陆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运动在精神文化内涵方面所由表现出来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赵长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9(2):8-15
中国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从文学角度英译《老子》和《庄子》,使道家典籍文学化,接受效果良好。他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译为当代英语,使中国文学当代化,展现中国文学魅力。他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绘画理论提出“译可译,非常译”复译观和“传神达意”翻译标准,使典籍翻译理论古典化,丰富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汪榕培典籍英译的“三化”实践有助于中国典籍英译水平的提高及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0.
黄淞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591-592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词翻译的“三化”理论不仅可以指导文学翻译实践,而且对非文学翻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三化”为指导的译文可以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火”词语的情感隐喻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花漫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1):66-69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中抽象情感是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日常语言中用“火”词语来表达情感在英汉两种语言相当普遍,探究其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是揭示两种语言情感概念系统异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钟小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1)
秋瑾是中国女性的伟大先驱,她的作品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其诗文着重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抗、爱国主义情怀和女权思想意识。文如其人,诗为心声,我们翻阅英雄的作品,尚可感觉锐气逼人。作者的豪迈气概,无畏胆略,诗文的雄浑健劲,一字千钧,读来使人荡气回肠,热血上涌。 相似文献
13.
黄海波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6):80-83
张恨水从事报刊工作达30余年,以其丰富的编辑内涵、敏捷的新闻思维、超前的新闻意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刊编辑思想,"市""民"意识凸显其思想的时代性和开创性。张恨水报刊编辑思想中的平民立场、追求真实和经营赢利,令其在自己的时代语境中成为公认的"副刊圣手"。 相似文献
14.
阎怀兰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43-47
21世纪初,西方世界兴起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在创造收视率新高的同时,成功地移植到了中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真人秀电视节目中蕴含的“审丑”意识,不仅成为一种全新的美学现象,也是一种传媒时代具有电视革命意义的文化现象。中国真人秀节目所唤起的中国电视受众的“审丑”意识,既暴露了大众文化氛围中电视工作者与受众思想的肤浅、趣味的低俗,又拓宽了文化大众的审美视域,丰富了电视传媒的产业化传播手段。我们需要正确看待真人秀电视节目审丑现象,重视审丑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5.
丛鑫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2):71-74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的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对历史的价值判断上主要表现为他审意识和自审意识。在具体诗歌中主要体现为主控诉主题和寻找主题的不同;而使命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差异则是这种不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3):13-17
中国诗英译流派之“文、质、雅、俗”四分法基于中国古典文
学理论和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文”“质”“雅”“俗”概念,其中“文
”与“质”重点关注的是译本在兼顾忠实与通顺时,在多大程度上具有
再创作的成分;而“雅”与“俗”重点关注的是译本是以文本为中心追
求译本的文学性,还是以读者为中心追求译本的通俗性。由此,将中国
诗英译流派分为“文雅”派、“文俗”派、“质雅”派、“质俗”派,
以弥补以往分类的不足,为系统研究中国诗英译的理论与流派提供新的
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汉语“打”字的英译法探索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尽管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的不同语族,但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常常会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去翻译英语。汉语中一个由“打”字组成的词组,在翻译时则需用数十个英语动词来表达,才能基本译出其含义。这就要求我们英语学习者不但要精通汉英两种语言,在翻译时更要确切地理解原文,做到准确无误地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8.
郭磊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4-27
近代以来,英国依靠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海上实力在世界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霸主。由于其强大的国力,在外交上,英国实行着一条不与他国结盟的"孤立"政策。而欧洲另一强大帝国俄国也一直醉心于武力扩张。因此,双方在中东、近东、远东等地都有着尖锐矛盾。为了争夺这些地区的控制权,英俄双方的斗争非常激烈。起初,英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海军实力一直压制着俄国。但是进入19世纪末,随着英国国力的下降以及法俄同盟的缔结,英国在同俄国的斗争中逐渐处于下风,殖民地防务面临重大危机。为了保证其殖民地利益,英国不得不放弃其一度引以为豪的"光辉孤立"政策。本文拟从英俄矛盾的角度来探析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的终结。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华民族一座不朽的丰碑。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高瞻远瞩、语重心长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相似文献
20.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4):93-98
当变老让大多数人变得孱弱无助时,叶芝却因变老而更加坚强有力。其秘诀之一是其矛盾意识。叶芝不甘于随变老而来的止息,他不断地制造矛盾并掌控矛盾,让生命在矛盾中绽放活力。叶芝以变老为主题的诗歌是其矛盾意识的最好阐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