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叶知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是从西方古典神学、哲学中关于“原型”、“理式”、“上帝形象”和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等概念的误解中提出来的;它也是对弗洛伊德“疾患人格结构说”改头换面的照搬和照抄。因而其中不仅多处相互抵牾和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也存在着不少错误观点。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危害性,对这种理论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2.
荣格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与现代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荣格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集体无意识思想是其理论的精髓。荣格的思想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本文试图从人格概念、人格能源、人格成长三阶段对其人格心理学思想进行梳理。并阐述了其对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张利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68-72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一能变与三能变不同,也就是一种七现与八识现行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识变过程中,就产生了唯识古学识变的两重能所关系与唯识今学的三重能所关系的识变发生模式的不同,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古学与今学对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的不同诠释。 相似文献
4.
曾耀农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3):88-93
荣格突破了弗洛依德心理学上的"无意识"理论和文艺思想上性意识的局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艺批评理论,对文艺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源于"集体无意识"的文艺思想从意识决定意识的哲学观念出发,存在着唯心主义创作论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周贵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1):111-117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缘起理论具有四个与印度佛教其他派别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即缘起的因果平等性、缘起的唯心性、缘起的俱时性、缘起的整体性,不论有为依唯识思想还是无为依唯识思想在这方面皆是如此。但由于唯识学的此二分型在本体论方面相异,对此四特质的说明自然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荣格原型理论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家典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91-193
作者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对荣格的原型理论作了解释性的说明,区别了集体无意识、无意识、本能等相关概念,探讨了原型的表现形式及相关现象和理论。 相似文献
7.
张玉能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117-121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批判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倡导集体无意识理论,重新划分了人类心理结构,并具体运用到了审美和艺术的分析之中,成为了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他的具体贡献在于:其一,把文学艺术和审美现象植根于集体无意识之中,强调了历史积淀的原始经验对于审美活动(特别是文学艺术活动)的决定性作用。其二,具体阐述了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始意象和幻想而显现为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并由此揭示出艺术的社会意义。其三,在心理类型学的构想指导下,揭示了艺术创作中两种模式以及两种审美心态。其四。揭示了无意识的象征或符号化在艺术中的根本意义。其五,具体分析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一些代表作品,揭示了其中深蕴的无意识内涵,加深了人们对现代主义艺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人格双性化现象的心理学阐释——荣格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双性化现象.已经在学术界研究了30多年.中间也曾沉寂.但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李字春的一举成名.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新一轮的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开始注意借助理论探讨人格双性化现象深层次的内涵。在众多的人格发展理论中.荣格理论对人格双性化现泉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基于荣格理论.将人格双性化现象理解为个体不断整合内外意识、不断自性化的过程.体现了对发展主体的尊重.同时对更好地理解新的社会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荣格最终对宗教采取了科学理性主义的态度,以现象学的视角来观察宗教心理经验,并把人们所体验到的宗教经验界定在心理真实的范畴之中进行探讨。荣格提出很多重要的宗教心理学思想,其中主要包括心灵固有的宗教功能、上帝意象与自性化的关系、从人类心理发展的角度评价宗教信仰,以及基于自性化理论而提出的基督教改革思想。荣格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对宗教的信仰、操作、来源和功能进行了全面的心理学解读。 相似文献
10.
楚玮娜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4):34-36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神话原型批评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学术界对荣格及其理论多有论及,但对于荣格的心理发展历程却较少涉足,其实作为一个心理学家,荣格本身的心理发展过程就很值得人们关注.他从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独特心理模式正是他提出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土壤.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其派生出的原型意象虽然出发点是心理学,但对文学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楚玮娜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34-36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神话原型批评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学术界对荣格及其理论多有论及,但对于荣格的心理发展历程却较少涉足,其实作为一个心理学家,荣格本身的心理发展过程就很值得人们关注。他从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独特心理模式正是他提出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土壤。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其派生出的原型意象虽然出发点是心理学,但对文学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胡永辉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3):127-130,134
文化对话是近代学术研究发展的重要背景,这种对话反映在近代唯识学研究上,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课题的对话。二是中外文化交流与对话。三是佛教研究群体内部互动交流。这三种对话交流的情态共同影响了近代唯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心灵的关注与救赎,使荣格超越了西方文化的偏见,与道家思想相遇。道家思想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最终目的是让人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为荣格提供了灵感的来源,成为他学术人生的转折点,并帮助荣格实现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别开生面的建构。由此,荣格理论中的一系列范畴、概念都被打上东方文化的烙印。荣格对于东方文化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有着辩证的思考,他欣赏东方文化心灵修行的方法和智慧,认为西方人要重新找回被遗忘和丢失的精神家园,就必须向东方文化敞开胸怀。 相似文献
14.
荣格学说曾从东方文化中得到重要启示。本文就其初源、方法特色、主要内容等探讨东方文化精神及思维方式的源流作用 ,指出荣格学说无论在意识的现实层面及无意识层面 ,都受到东方文化原型的启示 ,并对荣格学说与东方文化的共时性作了分析 ,分析其接合的历史、心理背景及共同的文化基础 ,认为荣格学说在心理健康的技术、重直觉重体验的特色以及辩证思维上与东方文化本质共通 ,期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科学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扩大了人类的理论视野,积淀的内容和理论启示,可以认定它是经过理性整合的种族精神和智慧,并暗含有哲性内容,而非仅仅具体的原型式样. 相似文献
16.
袁经文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2):39-42
以唯识学思想为主线,结合西方笛卡儿、洛克、康德等人的哲学学说,对庄子思想内在逻辑中所具备的色境 唯识思想、主体意识思想、现象界和本体界沟通的二重世界思想进行揭显;确立庄子思想在认识论史上曾被忽视的 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7.
刘雪琪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2):107-113
以荣格原型理论为观照视角,立足人格面具、阿尼玛、阴影和自性几个重要原型,对《死者》主人公加布里埃尔进行分析解读,以透过众多显性表征充分彰显加布里埃尔的整体形象、性格特点、人格构成及其动态发展、渐趋平衡的变化态势.加布里埃尔既有着积极正面的人格面具,且因对之过分认同而出现人格面具膨胀;其阿尼玛内涵复杂,既有以其妻格莉塔为具象所体现的正面特质,又包含众多负面内容;同时,其人格结构中蕴含着自私利己之阴影,而其本人则不知不察.在圣诞之夜诸多意外事件促发下,加布里埃尔于顿悟中感知阴影的在场,开启全新的自我探索,接纳阴影,促使其与人格面具达到对立统一,实现动态平衡,从而走向自性,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8.
崔诚亮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2-54
荣格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原型学说,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心理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要准确地理解荣格原型理论的内涵,必须从哲学的视角对它的动力系统、呈现方式和流传机制三个方面进行透视。 相似文献
19.
田明弢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Z1)
东方的佛学思想和西方的精神分析理论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理论其中却有很多的共通之处。这两者都讨论了人的本性和使人发生转变的实践。早期的一些精神分析学者甚至直接借鉴了很多东方佛学的思想来完善精神分析的理论。比如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概念就是借鉴了佛学之中的"第八识"和"种子"的概念。对于此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东方佛学在对于人的心理领域的探究方面所具有的一定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派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的东方佛学思想的直接或间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昱坤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从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理论的观点看,《百年孤独》中的马贡多正是典型的原始意象,与其说它是世界的某个地方,还不如说它是某种精神状态,作者通过它对苦难的拉丁美洲的历史深刻反思——人们在循环往复的苦难中艰难徘徊。马尔克斯返回到他们灵魂的故乡:集体无意识。作者的情绪记忆是形成他独特艺术个性的重要原因。《百年孤独》蕴含着无限的艺术宝藏,每个时代都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