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张海夫 《理论界》2006,(8):203-204
和平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发展战略。世界历史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必然引起的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有机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上的交往和联系。中国在世界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不一样,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不一样,和平发展战略就是要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超越大国崛起的旧模式。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异军突起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现象。这股民族主义新浪潮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相悖,增加了国际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妨碍有关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家统一,同时也为大国干涉别国内政、推行强权政治提供了借口。本文简要分析了民族的内涵,并介绍历史上的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族主义新浪潮的多种表现形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并提出了粗浅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能源帝国:化石燃料与1580年以来的地缘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石燃料对大国的兴衰和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泥炭与荷兰、煤炭和英国以及石油和美国三个案例的分析,从横向上展示了能源与经济和军事发展以及领土扩张的复杂关系,从纵向上揭示了能源与霸权更替的关系.这为我们理解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分析中国在近代初期的落伍和现在的崛起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均势在人类历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其突出表现在维护国际秩序方面。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必然以政治重心的转移相伴随,亚太将要成为世界政治的焦点。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的框架和大势极大影响未来世界两个彼此制度的利益联合体。  相似文献   

5.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是对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国际联盟的严峻考验,而真正经受考验的是国联内外操纵世界政治的西方大国。但是,它们的表现令人遗憾,尤其当时是身为国联盟主的英国。关于这一时期国联的反应,中外学者多有精辟之论,本文仅就英国的决策及其动因,在该事变问题上它与国联的关系加以论述。一英国是首先打开中国大门的西方国家,称雄东亚数十载。19世纪末,英帝国的殖民霸权受到其他列强的挑战,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外交捉襟见肘,颓势无可挽回。但是,英帝国殖民主义传统思想顽固地影响英国的外交政策,英国著名历史  相似文献   

6.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形式,其目标是寻求建立适合当代社会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在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化与政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大众文化具有政治性,政治也具有文化性,这与马克思政治观和文化观是一致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不论从其研究主题来说,还是从其发展史来说,都体现了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法,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法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线.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为研究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维度,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发展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7.
田丹 《晋阳学刊》2003,(4):85-89
移民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今天的美国仍是移民大国。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移民与美国的关系,阐述美国各族裔移民的历史,并着重分析了移民在美国200多年历史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方面的作用,认为今天的美国执政者更应在面临复杂的移民问题上适时改革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8.
世界历史上,大国兴衰沉浮,屡见不鲜。回顾世界历史上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大国兴衰历程,探讨大国兴衰的规律和影响大国兴衰的因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兴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的和平崛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国力增长的速度是衡量国势强弱  相似文献   

9.
马建康 《天府新论》2005,(Z1):320-322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这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工业革命中,法、德、美、俄等国的国民教育发展得很快,但英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却变得异常缓慢,是因为工业革命通过其发展特点和对英国各阶级的影响制约了它的发展.结果使使英国的国民教育在19世纪明显地落后于其它欧美大国,并最终减缓了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乃至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推动德国走向政治大国之路。德国的大国战略的实施不会一帆风顺,但如不出现特殊情况,德国的政治大国增位最终当会得到确认。中、德都是当今世界上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上升的大国的,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具有共同的战略利益。进一步发展中德友好关系,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促进世界力量的平衡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英国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王权强大,成为建立民族国家的领导者;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民族经济得到发展;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增强。这推动了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步入近代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前,广州和澳门成为英国来华人士的商贸中心和居住地,政治外交?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生活后勤等各种动因促使了英国客邮的萌芽与发展?与此同时,英国客邮邮资的变动与中英邮路的变化?英国邮政的扩张?珠江流域民信局的萌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不仅反映了英国在华客邮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而且揭示了中英贸易关系的深层次变化?  相似文献   

13.
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芳 《学术探索》2008,(1):72-75
在当前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全球语境下,文化发展前景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所看重。我国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我们应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和在全球文化互动中重构国家文化形象,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4.
闫晓荣 《阴山学刊》2003,16(1):98-101
日本的民族主义在近代曾恶性膨胀 ,脱离了理性的轨道 ,最终走上了军事扩张的歧路 ,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令世人忧虑的是 ,自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后 ,随着内外形势的变迁 ,日本社会又滋长了一股强劲的“新民族主义”浪潮 ,对日本国的社会走向与对外关系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任万明 《河北学刊》2004,24(4):70-73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16.
儒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丽丽 《河北学刊》2004,24(4):68-70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17.
孝--中华民族精神的渊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群忠 《河北学刊》2004,24(4):64-67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18.
伊朗细密画是伊斯兰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兴起于13世纪末,它在吸取东西方绘画艺术长处的同时,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以独特的空间表现和色彩运用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绘画艺术,从而表现了伊朗文化的顽强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近年来汉语中涌现了大量的外来词,有些外来词没有经过翻译就直接以原形出现在各种传播媒介上。对于这种现象,有许多批评的意见,比如影响传播效果、对民族文化形成冲击等。但这些意见并没有对外语词在媒体中广泛出现的深层原因进行探讨,而是简单地归咎于媒体的媚俗、媚外或者缺乏责任感。本文试图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这一现象与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晚明的商业繁荣,孕育出了扎根于儒家传统的东方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满清入关后遭到摧残,在清朝后期再度兴起。它构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文化支撑。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世界历史上,不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保守的文化,只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保守的生产关系。在不同的文化圈,文化会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嬗变。心学是东方的资本主义精神,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它仍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对于心学以及更广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