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一种启蒙主义的思想诉求,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作家经常会以巫术文化为武器,去表达自己的历史批判意识,但他们的东方主义心态,却又令其更沉迷于对中国形象的"妖魔化"书写,先锋小说中的那些巫术魅影,也就因此成为一把思想的双刃剑:它既能颠覆历史权力,也能扰乱先锋作家的启蒙表达。这种双重影响,直至90年代方才有所改变。彼时由于先锋作家的创作转型大多以民族主义式的"中国经验"为依据,故而他们才能在祛除东方主义的影响下,让巫术文化进入了当代文学的现代性谱系。巫术文化的这种历史发展,无疑也反映了先锋作家在追求文学现代性道路上的思想流变。  相似文献   

2.
论翁同龢     
翁同龢是晚清的“两朝师傅,十载枢臣”,参与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政治事件,与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往,对翁同龢开展了一些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但应该说,研究还是不够充分的,分歧也较大.例如翁同龢被清廷“开缺回籍”,隐居常熟虞山期间,有的论者持否定态度,但根据新近发现的资料来看,似非如此.翁同龢是一位对晚清政治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潮汕籍新马作家最早最集中地涉笔于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和南洋华族拓荒创业的历史题材 ,成功呈现了粤闽华人的双重家国意识 ,其中包含的历史意识既有着潮汕本土文化的延续性 ,又有着潮汕海外文化的开放性 ,从而表明了潮汕文化作为一种“内核边缘文化”所拥有的历史存在的自主性、丰富性。潮汕籍新马作家的创作在南洋华族历史的深广延伸中所留下的“历史和民族”、“历史和人”的诸多思考 ,也让人感受到了民族地域文化源远流长而又适时更新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鉴于当前一些文学作品存在着缺乏时代精神、形象破碎、意境残缺、情意贫弱等毛病,作者提倡和呼唤一种文学的整体意识。他认为强调整体意识就是要以作家的艺术直观能力作为把握世界整体的切入点,从历史和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和观照社会、历史、人物、进而串连起缤纷繁复的人生世相,揭示人性的深度,使人们能在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认识客观事物,把握人物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领域,语言的选择不只限于工具性的意义,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作家采用哪种语言作为创作语言,除了一般采用本民族母语外,更多地受到主体民族的语言价值、社会功能的掣肘。本文试图从双语身份、民族双重视角和文化对话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藏族作家的汉语创作。当代藏族作家以双语身份活跃在中华文学百花园中是历史的必然。当代藏族作家的汉语写作,客观上体现出一种双重视角,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融,集中体现了当代藏族作家当下的"在场"意识,以及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与重建。  相似文献   

6.
2002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新世纪初2002年作家的心态是平和、沉静,以洞明世事的心态观照现实和历史.作家心态的这一转换,导致2002年中短篇小说作品新意的一现呈现.与20世纪90年代作家在市场经济下迷惑、浮躁的心态不同,作家对现实生活中的改革,已经心平气和,恰如其份地作出估价.他们不只以平和、平静、平实对待现实生活,也以平和、平静、平实对待历史.在创作方法问题上,作家在2002年也以平和、平静、平实的心态对待这一问题,从创作对象的特殊性出发,选择和采用最能反映和表现创作对象实际的某种创作方法,所有这一切,促使2002年中短篇小说佳作的问世.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历史学领域特别是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认同问题与历史意识紧密结合,对文明的宏观研究可以从对历史意识的研究做起.在关于跨文化历史思维项目的讨论中,学者大多都能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开展积极的对话,能够认识到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平等的,坚持西方中心主义态度的学者已不多见.有关历史意识的讨论提供了一种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在确立了元概念之后,还进行了量化比较,提供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典型.当前世界文化的某些趋同现象的问题的核心是采取什么立场和以谁为中心.在文化传播中强调西方的主体和主动作用,就是西方中心论;强调吸取者主动学习西方,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取舍,把他者的文化与自己的文化加以融合、改造,从而创造出一种既具西方色彩,又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新文化,就不是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与当时的少数民族叙事密切相关,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框架下,不仅具有身份自觉意识的少数民族作家渴望成为书写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主体,为在"现代化"语境中重建本土认同,一些批判主流传统的汉族作家也向边缘族群文化寻根溯源.这种"寻根"书写的意义不在于是否寻找到了实质性的本土资源,而在于它建立了一种质疑任何现成的文化拯救方案的开放性叙事.  相似文献   

9.
薛朝晖 《江汉论坛》2005,2(7):122-12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十余年是历史小说创作的高潮期,作家们依据自身的真切感悟,深入探究历史生命扭曲的内外根源,并在唯物史观和先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较好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与生命的存在意义.其中又以帝王形象、知识分子形象、女性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生命意识,也最为成功.  相似文献   

10.
在18世纪朝鲜作为实学派崭新的一翼崛起于文坛的朝鲜北学派作家,接受当时中国清代文化乃至业已传播于清代社会的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当时诗人朴齐家在<燕京杂绝>里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播意识和文化接受意识,表现了彻底的现实改革意识与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对朱熹宏大的思想体系作一整体通观,认为,朱子哲学的形上建构、现实依托和历史文化传承都以生命为核心,生命成为其哲学最本质的内在链结.在朱熹精心构筑的本体世界、现实世界和历史文化世界中,人的本体生命意识、现实生命意识和文化生命意识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态.朱子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的理性反思,对形上与形下、历史与现实的生命关切也形塑了其哲学的人学特质.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初,都市类文艺报刊蓬勃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办刊思路商业化取向是出版商与部分作家等文化传播者规避政治风险,同时又能获得一定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一种文化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在新世纪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市场选择和文化选择.应确立合理的创作取向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彰显民族性,强化文学交流意识和人类意识.这将有利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良性健康发展,使其在立足自我的基础上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无论怎么界定,世界华文文学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遍认同性的学科概念,其差异所在只是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价值作出怎样的理解.由纷争到共识,也标志其正在从一个学术概念转为一种学科概念.然而,要真正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概念,还要从学科性与学术性的角度进一步确认和辨析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大文化”概念.世界华文文学既是一个大中华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性概念.世界华文文学还应该是一个世界文化概念,世界意识、人类意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意识.第二,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潜政治”概念.文学总要承担具体的政治功能.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结缘是自古而然的,这一思想传统在近百年来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的一种宿命,也是中国文学真实的历史存在.因此使用这种政治文学一体化的分析方法,来评价中国作家和文学是具有特别的有效性的.世界华文文学承受着格外的历史重负,本土经验、中华意识与世界价值是其整个内涵.但是,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家国意识的文学领域,不能简单地承担过于重大的政治主题,家国意识不能等同于国家意识.政治意识应该是潜在的,不是显在的.政治意识越鲜明得到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就越小.由政治概念转化为一个潜政治乃至文化概念,评价世界的尺度最终才能成为世界的尺度.第三,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真学术”概念.世界华文文学包含了太多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民族的和个人的、历史的和当下的信息,具有极大的学术空间.移民历史、文化融合、个人传奇、跨国婚恋等民族与个人的故事都在其中展示.这些都构成了这一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首先要打破学科偏见,其次要有学科自强意识,再次要扩大研究视野,最后要寻求研究方法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胡铁强 《船山学刊》2006,(2):138-140
文学人类学批评是一种同时具有人类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研究方法,它不只着眼于对神话、仪式、民间故事等文学范畴的揭示,而且应当挖掘出作家创作的文本下潜藏的民族文化心态。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正是从历史意识、宗教意识和性文化意识等方面对藏民族的文化心态进行深入剖析,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在小说文体中,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各有千秋,难以彼此替代。但若论历史认知功能,长篇小说是最有力的承载者。从晚清到现代,外国文学翻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留学生海外游学,本土外语教育快速发展,现代作家受到外国文学与社会科学的熏陶与启迪,历史意识逐渐成为作家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维度。有的作家回溯辛亥前后的历史,书写从微观细节到宏观时代均追求真实的历史小说;更多的作家则以历史主义眼光审视现实,用现实主义方法表现身在其中的当下生活,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历程中,四川作家人才辈出,成绩斐然,且以风格独异而深受世人推崇。其中原因,值得探寻。长期以来,人们较多的着眼于“五四”时潮的影响作用,研究视角多在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但就现代作家产生成长的地域效应、群体文化特征,及其和历史传统乃至与之相应的文学美学意识规范的沿承关系等,则注意不够。本文拟从现代四川作家的地域群体效应着手,探讨特色鲜明、格调独异且品位上乘的现代四川作家群体的产生原因和一些创作现象,以及其中所表现的文化品格。一、巴蜀文化品格的形成及特色按照文学发生学的观点,一切个体的审美心理都包含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心理及其对生活传统、远古文化传统的回应和再现,作家在任何历史条件下,必然地要重复其所处的地域和种族审美模式的某些特征,这是因为,生存于某特定区域的原始先民,在其生存实践中观照周围的世界,其思想意识自然地带有所处环境的鲜明印记。而其意识一旦形成并且物化,它又不断积聚、沉淀,繁衍成为后人生存的文化环境。于是,这个区域独异的客观自然,和其中产生的“第二自然”(人的精神性格及其物化)如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就不  相似文献   

18.
从新时期小说的人物关系看当代作家的深层文化意识李志明,周研究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深层文化意识,描绘它是如何影响作家的思想感情,进而对创作过程进行调控的功能,这不仅有助于对作品的解读,而且还能有助于指导具体的创作实践,这也许是更新与深化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论历史在生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段时间以来,学者们关于历史学应当选取的研究方向以及方法的辩论多集中于"社会"和"文化"这两个术语的对立.而"历史文化"所指的便是经年以来对历史回忆在公众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总结的现象积淀;它从概念上将不同现象综合到文化生活的整体领域中,发挥的是范畴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将历史文化定义为历史意识在一个社会的生活中对实践有效的表现.就其特性而言,历史意识首先是一种以历史回忆的方式进行的对时间的诠释,再者是以回忆功效的形式叙述故事.因此,历史文化是通过历史意识完成的历史回忆,这种回忆以历史意识主体的行动和自我关系的方向规定之方式完成生存实践的时间导向,并可划分为审美、政治和认知维度.而那种使上述三个维度保持相对独立并同时使它们产生相互批判关系的历史回忆能够最佳地完成其文化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20.
漂泊主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常见主题,漂泊现象在文学表现中也所在多有,作家对漂泊的抒写有意无意地表达了自己的宇宙意识,反映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漂泊诗学中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是关乎人生、人性和文化的书写维度。这种时间意识实则是一种历史意识,渗透着、交织着对沉重人生、悠远文化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