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机电视:新收视时代媒介格局的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手机电视以其便携性、移动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电视的家庭收视方式,宣告了一个“新收视时代”的到来。作为一个通信行业和广电行业融合的市场,手机电视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大量资本的介入。手机电视开拓了一个新的注意力资源,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手机电视的产业化趋势仍将加速。手机电视时代的到来,将对大众传媒现存格局造成极大的冲击,改变电视的传统运营模式,影响大众传播的内容,也改变大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
论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同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长军 《江汉论坛》2004,(8):129-132
电视巳成为消费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同质性实际上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展开的一个结果,后现代主义的“审美泛化”即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理论是我们确认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同质性的基本依据。电视之于当代社会文化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正是大众文化权力扩张的一种证明。  相似文献   

3.
刘玉秀 《理论界》2004,(3):192-192
电视文学,按照字面上的理解,也就是电视与文学的结合体,既包括最常见的“电视散文”,也涵盖了“电视诗歌”、“电视散文诗”乃至“电视小说”等样式,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电视与文学的交叉和融合中潜在着一种新的发展可能性,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一、电视文学的文化品格和价值取向电视文学产生之后,同时就具有了独立的、独特的文化品格,既不同于单纯的电视,又不同于单纯的文学,并且也不等同于电视与文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融合过程中兼具了电视与文学的部分特性,又产生了独立于两者之外的新元素,从而成为一个新的个体。由此可见,电视…  相似文献   

4.
电视字幕作为电视节目的标题出现较多,通常是一个节目的点睛之笔,对节目内容起到强调、解释、说明的作用。同时,它作为一种构图元素,还可以美化屏幕,突出视觉效果。电视字幕是视觉语言的一种,它以文字与图像符合的方式传递着信息,是对声音与图像所表达的强化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电视媒介具有巨大的辐射力,电视文化是一种娱乐文化,也是一种强势的商业消费文化,它引导大众完全认同商业文化逻辑,也改变了大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看法,同时,电视文化还是一种没有独创性的类型化文化。电视文化对童年的破坏更是显而易见,首先是对建构童年的读写文化的破坏,即对儿童文字阅读能力的破坏;其次,电视危及了儿童教育并使儿童教育失去原有的效果;其三,电视文化使得童年面临消逝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文化强国”战略为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更为重大的使命,也使其与传播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功能定位不相匹配的问题凸显.本文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民主文化与封建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个维度,结合典型实例,全局性、立体化地分析当代中国电视文艺中的多元文化现象,探讨“文化强国”战略下电视文艺的价值体系重构.  相似文献   

7.
电视叙事方式的改变是电视新闻改革的核心问题。电视叙事方式在当代文化语境的迷途 ,实际上体现了电视叙事的两歧选择。本文认为技术流和文化流的相互牵扯 ,成为制约电视叙事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本文回溯了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轨迹 ,指出作为外力的技术因素造就了新的电视理念 ,也带来时空上的模糊 ,多维视野下的文化因素成为制约电视叙事转变的内在动因。本文尝试从受众互动、交往哲学和话语理论三个方面揭示两栖选择的深层根源 ,以期超越单纯传播学研究的局限 ,为走出迷途提供另一种思考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民族主义: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一种话语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历史叙事中,民族主义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政治学概念,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影响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建构。民族主义话语在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中的兴起及其基本价值诉求,尝试对民族主义与电视文化之关系作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急剧变革促使中国电视文化价值出现了多元并存的总体风貌,民间化倾向就是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中的一个重要向度.在当代电视文化中,都市民间百姓遵从"日复一日"的自然时间,他们那踏实、含蓄,从容、平实、善良、热情、质朴的个性正是民间日常生活最本质的流露;红色经典剧中的民间社会与其说具有浓厚的自由色彩,不如说是一种典型的政治上已经规范化了的民间;而在戏说剧珑等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民间真正的文化价值就在于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文章最后还分析了中国电视文化民间化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步入了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转型必将带动电视文化的转型 ,电视文化的转型有赖于电视文化重构。电视文化重构具体表现为电视媒体在不断地进行节目的结构性调整 :它既包括国家在宏观上对电视媒体的引导和调控 ,还包括微观上各级电视媒体对自身节目系统不断进行的改造和组合。  相似文献   

11.
高颖 《理论界》2009,(6):150-151
"关乎以文,而流化天下".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相比,似乎有一些特殊之处.电视是一种大众文化,娱乐性是其主导方面,但电视作为一种特殊的传媒,它在完成这一功能的时候有自己特殊的手段,它必须在娱乐与媚俗之间保持一种恰当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国内的有关电视现象,对三篇西方学者的电视论文作了评论与发挥.电视能够提供幻觉,为"电视的孩子"建构一种文化身份,使他们以这种身份来建立与社会的关系,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这个过程让我们既看到电视在全球化时代所起的作用,也看到全球化时代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这种"身份政治学"揭示出身份认同的精神文化特征,以及它对社会政治生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是一场具有指导意义的革命运动,它的性质决定了五四运动涵盖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革命具有双重性:催生了中国新的文化革命,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以文学革命为工具,以反封建为手段,对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中国新的政治革命,促进了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理想、新的革命政党和新的领导阶级的形成,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当代传媒中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络和电视正在改写着当代文化批评的品格与批评主体的身份和地位.网络文化是全球化文化的基本走向,在这一平台上,当代中国网络文化存在值得重视的若干问题,而网络文化的建立有待于网络法的实施.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也出现了诸多文化精神症候,值得学界分析厘定.新世纪的电视批评,应从总体批判走向分类批判,从一般性的讨论变成前沿专业的讨论,从三七开的讨论变成更尖锐和推进式的讨论.电视文化与网络文化,都是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媒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应该不仅仅运载着西方的精神、思想、艺术、和文化,相反,只有突出在公众平台上的东方思想、精神和中国艺术、文化,才可以同世界其它文化形成互动,形成对话,形成彼此对差异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15.
曾澜 《江西社会科学》2005,(12):116-119
本文对当代英国电视情景剧进行了一种文化解读,认为电视情景剧之所以能制造和左右观众,是其内在的叙事模式在起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指陈了在后现代文化工业语境下,观众对情景剧的接受以及情景剧对观众的塑造这一关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电视是一种"被授予一切优点"的全球传播技术.批判者斥之为"罪恶"的"潘多拉盒",而赞美者则誉之为"通天"的"巴别塔".那么,电视究竟是"野兽",还是"天使"呢?本文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人们能否在电视文化建设中辩证地处理好"一主多声"、"土洋结合"、"推陈出新"、"雅俗共赏"、"技艺相长"五对基本关系,从而使电视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视的崇拜、电视文化和全球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电视的发展逐渐使自己获得文化的价值 ,电视通过日常的节目播出建构起大众的共同记忆和身份认同 ,培养了一代电视群体的成长 ,使自己成为一种全球化的实践。但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电视里 ,还是会产生一些逃脱全球化的微观文化现象。全球化与微观文化之间的碰撞值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电视文化博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其不同时期都存在着文化博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电视文化的博弈主要是主导文化与媚俗文化的博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主导文化占据电视文化的主导地位,但当前电视媒体的商业性助长媚俗文化挑战主导文化在电视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对此,应加强影视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电视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性,以更好地确保主导文化在电视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宋振文 《理论界》2008,(9):152-1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给电视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电视工作者文化自觉提供了指导思想。充分认识电视传播在核心价值建设中的重要性是提高电视工作者文化自觉的前提条件。高度文化自觉的电视工作者是发挥电视传播在核心价值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对传统文化进行电视传承传播不仅是对抗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必要举措,而且对建构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指空间上的连续性。传统文化电视传承传播的关键是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电视的受众资源,在空间上,即要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地理空间向电视空间的转化,从而建构起传统文化资源的电视空间经济,并通过电视的两重经济生产,将传统文化传播纳入电视文化产业经营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