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张晨 《人文杂志》2003,(5):98-102
汉魏文人认为诗、赋本为一源 ,赋流出于诗。汉大赋与建安诗歌的关系十分密切 ,建安文人对于汉大赋是十分仰慕和推崇的 ;建安诗歌在内容、艺术、诗体三方面深受大赋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质 ;建安诗人在审美情趣上也与两汉赋家一以贯之 ,《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说就明显受两汉审美观念影响 ,因此不应被认作是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史记>中引入人物自创诗歌的真实性存在争议,但这些所谓人物自创的诗歌在<史记>叙事和刻画人物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以窥见到司马迁引诗入史的动机及其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朱志先 《兰州学刊》2011,(3):147-150
李贽《藏书》中充分展现李贽史论及其历史批评的精髓,他以原情论势的方法对汉史文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中的观点予以驳议,以全新的价值观对汉代历史人物作出评断,不以成败论英雄。李贽在精研汉史文本的同时,《史记》对其著述在叙述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雯 《江淮论坛》2014,(5):181-187
明清两代文人和商人互动,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重视研究的课题。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巨商江春不仅进行了养士、组织雅集、刻书等文事活动,更有《随月读书楼诗集》传世,提供了商人文学的研究样本。纵观其诗歌,可以看出江春有着与其商人身份不符的儒生情怀;通过对比其诗歌与文人诗,也可看出其诗中与当时文人不同的务实精神与富贵气象,商人文学的独特性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蔡邕是汉灵帝时代文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对鸿都门学的批判,表明当时的创作环境仍处于经学笼罩时期,不可能产生个人体验为中心的文人诗。作为当时文学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蔡邕自身的诗歌创作并未达到《古诗十九首》的成就。同时,假设《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汉灵帝时代,诗歌作者不可能遗失姓名,从而得出结论,直至汉灵帝时代都不可能产生《古诗十九首》。  相似文献   

6.
鲁统彦 《东岳论丛》2001,22(1):128-132
《世说新语》内容丰富 ,反映了从汉末到东晋三百年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 ,是魏晋士大夫阶级思想、生活的真实记录 ,是魏晋名士生活的形象画卷。《世说新语》具有写真人真事的实录性 ,所载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所载事迹也是根据有关史迹和旧闻纂集、提炼而成的 ,在某些方面 ,它补充了正史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史记》所记人物中,弱者哭,强者也哭,失败者哭,胜利者也哭。通过对种种人物哭相的分析,使读者对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和了解更为全面、深刻、对《史记》的写人艺术成就有个更为深切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曲琨 《齐鲁学刊》2006,(2):65-68
《云溪友议》是晚唐居士范摅的笔记小说。范摅的创作目的是为文人提供论文会友的谈资,所以在小说的题材内容方面和艺术表现方面求“雅”、求“趣”。“雅”是通过诗歌的大量录入和对文人生活的描写来体现的,“趣”是通过对标题、诗的选择以及人物选择等方面的精心安排来体现的。因此,此书在对唐诗的保存、对中晚唐文人的生活和追求及其与创作之间的互动影响的反映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袁方愚 《人文杂志》2022,(1):109-116
文人诗在文人创作和诗乐分离的驱动下,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了文人徒诗,从作品内容以及诗歌发展史的前后勾连来看,有着萌芽阶段的特点。影响此期文人徒诗创作的原因为: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汉人对骚体文学的接受,在文学书写方面表现为以骚体来倾诉个人情志;从创作的外部环境来看,汉初歌诗的流行,武帝之后汉大赋的勃兴,以及《诗》的经术化,这些西汉时期的典型文学现象减弱了此期文人对徒诗的关注。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文人徒诗在西汉时期并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鑫 《理论界》2005,(10):160-160,180
本文从《史记》从历史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分析了《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共性: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以牙还牙,以怨还怨;为知己者死;富贵还乡等。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选取典型事件来展现人物;运用巧妙的对比突出人物特点;提炼精准的对话语言显现人物形象;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凸现人物;穿插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神韵等。本文还介绍了《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邓芳 《北方论丛》2010,(1):6-11
《箧中集》诗人是盛唐到中唐诗歌转折中的一个过渡群体。他们复古色彩明显,多做五言古诗,对汉魏诗的主题、艺术手法和思维方式等多有继承。但《箧中集》诗人缺少魏晋诗宏阔自由的精神力量,过多执著于现实忧虑,诗歌也因而呈现出俗和涩的新变倾向。特别是他们善于用尖刻参苦的语言把自己的穷苦说到极端处,以及有意识地用语感上的涩调表达内心的苦涩,成为中唐奇险一派诗风之先声。  相似文献   

12.
对古代诗歌诗学价值及意义的评估,应回到历史的原生状态中,从当时的诗学观念及诗歌发展的层次等方面加以考察、分析。用这种眼光重新审视被后世认为诗学价值极高的楚辞便发现:楚辞不是当时诗学观念上的“诗”,它的本质是巫歌和韵文辞赋;屈原没有文学自觉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意识;楚辞并非《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发展必经的阶段,即不是《诗经》后续诗。楚辞“当时还没有产生如《诗经》那样广泛的影响”,在当时的诗学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13.
曾祥波 《学术研究》2023,(7):153-160
《诗经》汉、唐注疏以“诗史”阐释为核心,对诗歌文本作出带有具体历史人物、事件内容的阐释,“风教”“正变”“美刺”等《诗经》学理论都以“诗史”阐释为出发点。经学史重视文献和师法传承,强调《诗经》学的汉、宋之别,低估了“诗史”阐释传统在宋代以来的影响。传统上认为首开反拨汉、唐注疏之功的欧阳修《诗本义》,对“诗史”阐释传统的延续远高于否定,只是微调了具体阐释细节。首次提出“里巷歌谣”观念的朱熹《诗集传》,乃至推崇这一观念的方玉润《诗经原始》等,都保留了冗长的“诗史”阐释尾巴,甚至有所倒退。直到五四“歌谣”运动影响下以顾颉刚、闻一多、朱自清、朱光潜等学者为代表的现代《诗经》研究的出现,才从深度和广度上厘清了“民谣”观念,使《诗经》阐释彻底走出“诗史”阐释传统,呈现出《诗》的本义。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其文学样式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来得更彻底更全面。"魏晋风度"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诸多新局面,其中求仙主题就是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创作主题。就当时政治、社会局势来看,求仙成为文人挣脱精神枷锁,寻求心灵慰藉的重要途径。从疑仙到求仙,文人经过了心灵的洗礼,创作灵感更是与宗教紧密联系,求仙主题的出现为后代隐逸主题和山水田园诗的出现和发展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15.
李强 《东岳论丛》2008,(2):132-137
北宋政治在古代文人政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仁宗朝庆历之际发生了两次著名的诗文干政事件,即蔡襄的《四贤一不肖诗》与石介的《庆历圣德诗》。文人利用文学这一媒介,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既对自己所认同的士人进行热情歌颂,也对当时站在士论对立面的士人进行了严厉审判。但是这样的审判并不总是公正的,"诗文干政"虽然是文人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和士风张扬的结果,但也可能出现以文人意气代替行政理性,以道德评判代替政治是非的做法,从而成为影响士风丕变、颠覆和谐文人社会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史记》撰就于汉武帝末年,是当时文化学术上的一项重要成就。探讨它所体现的时代特色,对认识这部史学名著的价值是很有意义的。拙文拟从四个方面试加论述,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 《史记》既产生于大一统亦表现了大一统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囊括了古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史记》能形成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巨著,固然与司马迁本人的经历、学识有密切的关系,更主要的还是时代所造就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汉武帝时期全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在内部,经过削平  相似文献   

17.
论诗书简     
××老友:你交来的论文《当前诗词创作及其展望》读过了。读后想起几个问题,提出来共同商讨。一、没有提文人诗怎样影响民间诗,似嫌片面你说在悠久的诗歌源流中,民间诗歌与文人诗歌这两个传统互相联系,这是对的;但是只提民间诗歌对文人诗的巨大影响,没有提文人诗怎样影响民间诗,仍嫌片面。你引鲁迅的话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已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尸,他们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绞死它。”但我总觉得文学史上两个诗歌传统的关系是互相交流、互相吸引的。照鲁迅的说法,便成为一方掠取另一方的关系,这并不符合我国诗歌史上两个传统互相交流的实际情况。五七言诗起源于汉魏,极盛于三唐;长短句词起源于隋唐,极盛于两宋,距今都  相似文献   

18.
严羽的诗歌理论存在这样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标榜“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大抵禅道准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另一方面又鼓吹“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①”一般说来,前者每每强调一空依傍,独出己心,后者则常不免导致因袭固守、步趋前人。这是文学历史上习见的现象。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细加考察就会发现,这两种理论观点虽然泾渭各异。但是源头同归。它们都是严羽诗歌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杨景龙 《河北学刊》2022,(6):94-101
从汉末到盛唐的文人诗歌发展历程,也就是在汉乐府凸显叙事性之后沿着“古诗”开创的抒情路径,逐步完成乐府诗的文人化,将诗歌的抒情性推向高峰的过程,而李白无疑是站在这座高峰之上的标志性人物。正是在对《诗经》《楚辞》、汉魏六朝文人诗和乐府诗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李白实现了对唐代之前抒情诗艺术的系统总结和整体超越。从中国诗歌抒情与叙事互动转换的关系上说,李白实际上是自风、骚以降包括汉魏六朝诗歌在内的前半部中国古代诗歌史的集大成者,杜甫则是李白之后的后半部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江淹拟诗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其《效阮公诗十五首》和《杂体三十首》进行了比照分析。发现江淹拟诗明显带有向汉魏缘情诗风复归的特点,同时也表明文人五言诗的地位日渐提高。在拟诗这一诗歌现象中,江淹拟诗无疑又是对前人拟诗范围的进一步拓展。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诗歌发展到宋末已开始出现多元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