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北魏陵寝制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睿 《南都学坛》2009,29(1):41-42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迁都洛阳以后,北魏的陵寝建制受到了中原地区家族葬的影响,而通过对方山永固陵的研究可以看出,迁都洛阳以前,北魏帝陵的墓室结构就沿用了中原地区自汉以来的传统形制,在陵前立石殿、石碑、石兽、石阙的做法更是与东汉时期盛行的墓祭礼俗密切相关。但是,将墓地与佛寺结合起来,则是北魏陵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
北魏经孝文帝“汉化”改革,确立了本朝的陵寝制度,使得曹魏时期衰落的陵寝制度重新获得了流行和发展,并为之后隋唐时期陵寝制度的成熟与繁荣打下了基础。北魏陵寝制度体现了各民族各区域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传承汉制的同时带来新的文化元素和时代特征。北魏陵寝制度的成熟和确立经历了金陵、方山永固陵、洛阳制度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林逋选择风光秀丽的孤山作为隐居处,既足以隔离尘世作隐士,又离红尘不远,从而不会寂寞得隐不下去,这为他做一个真隐士打下了坚实基础。孤山的特殊环境为林逋取得辉煌的隐逸成就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孤山的秀丽景色与城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人们对林逋隐逸的评判。林逋也为孤山打上了深深的人文烙印,贴上了醒目的精神标签。林逋与孤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人与环境相得益彰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什么叫做离堆?清刘沅《内江外江考》解释说:“‘离’,离也;‘(山隼)’,堆也。山足支出为陵,与山若不相属,故曰离堆。”(见《槐轩全书》《杂著》)直切地说,离堆,就是突起水中,不与别的山相连接的孤山。四川的离堆,以灌县的一个最为著名。但省内其它地方也还有被称作离堆的山。《广舆记》(卷16)和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2)说,四川有三个离堆,在灌县、苍溪、南部三处;清同治三年修《嘉定府志》(卷48)和清嘉庆18年修《洪雅县志》(卷2)说,四川有七个离堆,在夔州、苍溪、南部、灌县、乐山、雅安、名山等七处。实际上还不止这些,据文献查证,四川共有十一个离堆。现仅就涉猎所及,将四川各个离堆的情况胪列如下:  相似文献   

5.
田村实造与小林行雄合著的《庆陵》,是一部内容丰富、门类繁多的综合性学术报告,涉及考古学、美术学、建筑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宗教学、文献学、语言学、动物学、植物学、化学等学科。我们在翻译和注释《庆陵》的过程中,为解决所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拟定了一些原则,兹简要说明如次:一、原著译名为《庆陵:位于东蒙古的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相关考古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庆陵》原著”),我们根据内蒙古大学出版社负责人的相关建议,将书名改为《庆陵:内蒙古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考古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庆陵》中文译注本”)。  相似文献   

6.
转折点     
1409.6.20明十三陵开始营建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自永乐七年(1409年6月20日)修建长陵始,到清顺治初年完成思陵止,时间长达200余年。按陵墓建造的先后顺序,名称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整个陵区共埋葬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贵妃和数十名殉葬宫人。陵区面积达4000公顷,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相似文献   

7.
《社区》2012,(5):54-56
“可将印社交给共产党” 与“汉三老碑”的遭遇类似.西泠印社也历经磨难。1928年。宋美龄在杭州巡游至孤山时。向地方政府提议把孤山改为中山公同。听到这个消息,丁仁给远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马衡写信,商量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顾炎武的诗篇中每见数字,且颇有特色。作为力主“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历史学家、舆地学家,他诗篇中的数字往往具有时空的实证性,因而读来自有鲜明、具体的历史感、现实感。如“流离三十年,苟且图饱暖”(《岁暮》二首之一),此诗作于1674年冬,距1644年清兵占领南京,南明王朝覆灭,崐山城破,顾炎武避乱于常熟语濂泾诸地,四处流离正已三十年。又如“问君何事三千里,春谒长陵秋孝陵”(《重谒孝陵》)据顾衍生(顾炎武之抚子)所撰《年谱》载:“(顺治)十七年(1660)秋,南归,抵金陵,七谒孝陵。”是年春曾谒十三陵(见《再谒天寿山十三陵》)。又据《明史·地理志》,北京与南京之间相距三千四百四十五里。  相似文献   

9.
毗陵驿在明清时期是江南运河第一大驿,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通过船只穿梭于南北。历代文人士子途径毗陵驿留下了不少诗文墨宝,或抒发羁旅之思,或感悟而歌,不少壮丽诗篇应运而生。毗陵驿在文学中最大放异彩的一次莫过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贾宝玉与父亲的诀别设于毗陵驿。诗文丰富着毗陵驿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相似文献   

10.
公元1368年至1644年,明王朝的6个皇帝统治了中国276年,他们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大都葬在奢侈华丽的陵墓里。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就是其中的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另外除了南京的明孝陵(朱元璋)、北京四郊金山景泰陵(朱祁钰)外,在湖北钟祥也有一座明代帝陵——显陵,墓主生前未做过一天皇帝,死后却葬在帝陵里,人们因此称显陵为特殊的明帝陵。显陵,因为陵区四周筑有城墙似的高墙,所以俗  相似文献   

11.
从传播学的角度 ,探讨了唐代曲子词的传播方式 ,认为可分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 ,并呈现出由民间向教坊、由教坊向民间双向传播的态势。在这些传播中 ,词体得以确立 ,作家队伍不断壮大 ,创作技巧渐次提高 ,而词的精神也随之形成  相似文献   

12.
唐代洛阳的职业墓志撰稿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洛阳出土的唐代墓志中,有不少志文几乎相同或大致相同者。究其原因,应该是志文撰者自留底稿,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加以修改而成。这些志文撰者是职业墓志撰稿人。墓志作为随葬物,是埋于地下的,一般不容易穿帮。但随着一方方墓志的出土,这一情况也随之大白于天下。这种墓志文一般都不署作者大名。  相似文献   

13.
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鲜有人对它的主体进行研究。它的主体包括作为寻根先导的少数老作家、寻根主体部分的知青作家和寻根独特部分的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寻根文学作者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追求,使他们在主体的不同类别里又有区别。老作家的寻根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爱好有关,其寻根更多地带有不自觉的特点;而知青作家的寻根是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和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合适的接受场,因此担当寻根文学主体重要角色的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作家,而是文化底子薄弱的知青作家。而少数民族作家的寻根既是对长期封闭心理的反拨,也是对民族文化沉落的焦灼,还不免带有跻入世界文学潮流的急切。  相似文献   

14.
赋体起源问题在学术界一直聚讼纷纭,迄无定论.弄清这一问题,能加深对于赋的文体特征的认识,更准确地把握赋体文学.汉代赋论家的赋体探源虽然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并有把文学体裁和文学方法、起源和来源等混为一谈的毛病,但他们都看到了楚地作家和楚文学与赋体文学的密切联系.不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无论是从文化精神还是从文体风格上都与赋体文学有较大差异,荀子赋作乃其晚年入楚所作,时间晚于宋玉作品,因此赋体文学的真正创始者是宋玉.赋的丈体特征反映了势尊道卑的政治语境下丈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感与心态,同时也显示了丈人由王者之师的角色期待向言语侍从之臣的现实处境转化的文化轨迹.宋玉的处境和心情对于后世丈人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的文体创造开启了有汉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15.
"寡母抚孤"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文学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即许许多多的作家都涉及到"寡母抚孤"这样一个文学主题,这一文学现象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包含着作家强烈的现代女性解放意识。  相似文献   

16.
墓室壁画是一个涉及艺术、 考古和宗教等领域的传统文化现象。 墓室壁画在世界各地的普遍存 在, 说明其在人类文明史上曾受到普遍重视, 具有文明共生属性。 遗憾的是, 目前学术界对世界墓室壁画研 究缺乏完整性, 甚至没有完整的遗存数量描述。 因此, 需要进行一个体系性的建构研究。 首先, 我们描述墓 室壁画的定义, 并以此为据划分墓室壁画的遗存材料边界。 其次, 将世界墓室壁画划分为中国及周边分布 区、 地中海分布区和美洲分布区的三大遗存区, 并依据 “全面梳理” 与 “代表性梳理” 原则, 分别描述墓 室壁画遗存面貌。 最后, 从墓室壁画的全球性特征、 墓室壁画的独特考古价值和中国墓室壁画的特别意义三 方面讨论世界墓室壁画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秦家嘴"卜筮祭祷"简释文辑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江陵秦家嘴三座楚墓共出土残简41支(段),内容大多属于卜筮祭祷简,但全部竹简尚未正式刊布.本文根据滕壬生编著<楚系简帛文字编>提供的简文摹本,辑录了其中部分简文,并对这些简文进行了拼接和考释.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将考古资料与古代文献结合,以汉代人的丧葬观念和当时人们在墓葬中装 饰画像的主观愿望为着眼点,对中国西南地区汉代墓葬中发现的大量画像内容进行了分类。 其具体分为:(1)神仙仙境与升仙(附:墓主生活、历史人物故事、生殖崇拜);(2)驱鬼镇 墓;(3)吉祥等三大类。该文认为,西南地区汉代的画像是表现以西王母为首的昆仑仙境与 升仙的内容为主,其目的也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升仙而进入昆仑仙境。  相似文献   

19.
帝王陵墓建筑的文化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帝王陵墓建筑记录了中国传统的生死观、等级观和其他文化象征义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象征视角对风水术、陵墓建筑现象进行分析 ,得到了多重的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20.
树立科学编辑观是编辑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编辑观致力主流文化的维护与坚守,深刻认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科学的自由探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3个论题的阐述,探讨了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编辑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