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时间究竟是什么?谁能简单扼要地说明它?谁能了然于心,用明白的言语表达出来?可是在谈话中,有什么比时间更常见、更熟知的呢?我们谈到时间,当然了解它的涵义,听别人谈到时间,我们同样心领神会。那么时间完竟是什么呢?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奥·奥古斯丁 相似文献
3.
4.
共和国50华诞隆重庆典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50年弹指一挥间,共和国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每一个国庆庆典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激动、一种自豪和一种骄傲。本期的《追忆国典:共和国历史的永恒瞬间》向人们展现了一种无法忘却的记忆。 相似文献
5.
刘培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3):164-168
认为新西兰作家凯瑟琳*曼丝菲尔德凭一个女性作家的敏感和出众的才华,通过对生活瞬间的准确把握,传达出她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韵味,这种生活瞬间既体现在对平平常常的一件事、一个场景、一个小人物的细致描写上,也体现在对人物一瞬间所产生的顿悟的诠释中,更体现在她不断探索求新的创作道路上. 相似文献
6.
徐薇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23(5):79-81
王尔德的诗歌《雷丁监狱之歌》、戏剧《莎乐美》和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体现了其唯美主义的瞬间意识。把握瞬间的强烈意识,释放内心的忧患和渴望,在聚焦式的生命展现里,感受自由与永恒,这就是唯美主义刹那之间蕴蓄永恒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7.
徐海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2):116-120
在艾米莉迪金森的1775首诗中以"死亡"为主题的有600余首.她理想美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对生命意义的困惑是其死亡诗歌的动力源泉.通过细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几近疯狂的感觉想像瞬间体验死亡的虚无与永恒,从而进发出艺术灵感和张力,创造出奇美诗篇.对宗教上承诺的"死亡实现完美"的向往和对死亡的现实恐惧矛盾地统一在她的诗中,诗歌语言表达到自如表演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9.
姜广平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
《蛐蛐 蛐蛐》呈现出一种意象纷乱、阴森和扑朔迷离的特点。它旨在进行一种宏大背景下的叙述,使人性的丑陋、压抑、扭曲都得到最为细腻而充分的展示,使读者对小说不得不进行着更深的与更多可能的解读。《蛐蛐 蛐蛐》更多地显示了汉语文学的意义。小说中的三类死亡,涵盖了当时所有知识分子的命运。《蛐蛐 蛐蛐》使短篇小说文本的可能范围有了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10.
熊毅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4):123-125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用冷冰冰的笔调和近似病态的语言给人一种另类的审美情绪,使得她的作品呈现奇谲色彩。为此,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从形式层面上分析了其作品《贪婪》的魅力,以实践后结构理论同美学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之途径。 相似文献
11.
周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5-87
话轮沉默既不是语言交际,也不是身势语交际,它属于非言语交际手段之一。话轮沉默现象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保持话轮沉默一方的交际意图也常常被误解。外文名著中人物的话轮沉默,实际上是角色表达情感的一种途径,这种情感的产生是瞬间的,而对于作品中情感的接受者来说却是永恒的、难以忘怀的。 相似文献
12.
徐学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9):172-175
本文通过分析《达洛卫夫人》在一个个存在的瞬间对两个主人公意识流的隧洞挖掘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似性,找出两条在表面互不交叉的情节线索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该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李汉荣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8(1)
风吹过去,一会儿,也是眨眼的工夫,就摇落了多少花,墓地的草色更绿了,放眼望去,死的、寂静的高处,竟是生的、绿意喧嚷的高处。当,钟声响了一下,又响了一下,我身体内有许多石头掉下去,一直掉下去,掉进一个看不见的虚幻的尽头。当,钟声就这么 相似文献
14.
16.
李莉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8-92
《到灯塔去》是一部实验性意识流小说。小说中的"窗口"、"灯塔"、"莉莉"和"眼镜式结构"蕴含着丰富的主题隐喻。"窗口"隐喻着作家用艺术的视角放大现实生活;"灯塔"影射着拉齐姆夫人试图表达的人生重在过程,而非目标的观点;画家"莉莉"代表着用以表达和感受心灵与情感的艺术形式;"眼镜式结构"宏观强化了时间只是生活的载体,现实生活具有永恒价值.这些小说元素隐喻着一个主题,即艺术地定格和感悟现实与情感,才是生活的永恒真谛,可以解读出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唯艺术、现实与情感三者相结合的完美生活观。 相似文献
17.
姜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567-569
当代爱尔兰女诗人努拉.尼.古诺尔的诗作《达芙妮与阿波罗》取材于希腊神话。作者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对达芙妮与阿波罗这对神话原形进行了剖析,解读了其中的男性至上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