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漆向东 《中州学刊》2008,(3):122-124
农民非农化是现代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普遍规律.改革以前,政府为配合实施重工业发展战略基本上限制和禁止农民非农化流动,只有少量农民通过转变身份等途径实现非农化;改革以后,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和允许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出台,农民通过"农转非"、弃农经商、进入城镇二三产业等途径实现非农化.政府要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实行有利于推进农民非农化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江西农村生活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黜俭崇奢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体现在农村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性消费方面.究其原因,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但明清时期江西地区出现的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个体工商户的队伍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同时又是农民。他们在农闲时,搞点小商品,做点小生意,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也确有一些人,经商耽误生产,错过农时,甚至弃农经商,荒芜粮田,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晋江市216名被征地农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角度,研究被征地农民职业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尽管被征地农民职业流动性相对较强,但不能促使其职业地位显著提升。在人力资本方面,受教育年限越长、非农技能、失地后非农工作时间越长,均促进被征地农民职业向上流动,并抑制其向下流动;在社会资本方面,征地后人际关系网络变大、政府或社区的就业帮助,均抑制被征地农民职业向下流动,但对向上流动影响均不显著。综合来看,人力资本对职业流动的影响程度强于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加剧,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与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农村学生在社会流动与社会地位获得的过程中,因为制度、权力和资本的合谋,教育所铺架的向上流动的阶梯出现了明显的短路,结果导致部分农村学生弃考和辍学.重塑农村社会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差异补偿和完善市场与社会规则能够使教育改变农村学生的身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民向上性社会流动(即农民以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为前提,提升其财富、权利和声望的过程)日趋活跃,规模急剧扩大.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认为:目前,我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人达1.2亿,如果包括在县乡镇企业务工的人员,人数达2亿之多.  相似文献   

7.
一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不仅仅是乡村治理的变化,还有乡村社会基础结构的变化,以及农民生活价值的变化.巨大的变迁以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农民大规模流动为宏观背景,1990年代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土又离乡",进入沿海或者大中城市务工经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呈现全面边缘化的趋势.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教育地位、职业地位、经济地位和权力地位上均处于劣势.从两性社会分层地位获得的途径看,女性的这种社会地位状况既与女性的个体因素有关,也深受到家庭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我们的分析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社会地位获得更多地受到了家庭背景的影响,女性的分层地位体现出诸多的“再生产”特征.女性社会阶层流动的这种封闭性特征限制了女性向上的阶层流动,造成了女性社会地位普遍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中市民职业流动与阶层分化重组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中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 ,通过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格局和劳动就业制度引入市场机制等途径 ,带动社会各阶层普遍流动 ,分化重组 ,国企职工群体的大分化、农民通过城市边缘人实现向上流动……改变了传统体制中社会阶层超稳定结构 ,呈现出各阶层多向流动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10.
论宋代的流动人口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宋代赋役沉重、土地兼并、“贱农而贵末”的倾向和人口增多等因素,产生了大量破产失业农民。他们组成的流动大军“轻乡危家,远出千里”,在流浪中寻找生机。他们的出路主要有应募参军,应募服役,从事手工业,经商或进入城市,出家为僧,最后一条绝路是沦为盗贼。宋代被排斥出土地的劳动者比唐代多,相应的是出路和机会也比唐代多。由此部分改变了社会结构,传统的士、农、工、商范围进一步被冲破,社会结构趋于多样化,同时促进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也使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宋代社会因为流动而不郁积祸患,所以虽小乱不断,而未能酿成大乱,整体社会局势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国正面临历史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关口,已经出现了很多新观念和新思想。这里只想探讨一下关于经济投机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接连几年,中央发了几个一号文件,大讲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允许农民经营商业,社会上开始出现了弃农经商、投机买卖一类的议论,“投机”二字从人们陈旧而淡漠的记忆中浮起。随后,为了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促进生产,允许长途贩运,转手经营,社会上关于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学历与社会流动、社会分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学历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以及对作为地位教育的研究生教育的阐述,说明研究生教育在如今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中,对劣势阶层子弟替代优势社会阶层,底层精英向上流动,生存教育向地位教育的转变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进城打工农民就业变化与市民化调查(2013)数据,从横向职业地位的静态比较和纵向职业流动的动态发展两个维度,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放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建立职业地位、职业流动和职业升迁度三个基础模型。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探讨中国农民工职业流动中的"去体力化"机制,首次对农民工职业流动中"去体力化"这一上行流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农民工中精英群体通过努力,边干边学,进入中高端职位上行流动的可能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职业的上行流动,是他们通过获得和运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特别是前者实现职业地位上升的过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个体背景特征各因素,对于农民工职业"去体力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存在差异,应该更多地从流动农民打工经历中人力资本能力的形成、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与顺利转换、农民工家庭迁移水平的提高三个维度进行政策设计,促使农民工实现职业"去体力化"上行流动。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为了减少亚洲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采取了包括扩大内需、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笔者认为,理顺市场机制、进一步规范和繁荣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深刻认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市场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其功能,是拉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提高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增强农村消费力度、进而推动全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立国之本,“民以食为天”便是“本”中包含的最基本的含义。然而粮食问题至今是我国一项悬而未解的大问题。过去几年里为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曾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微观上取得了一定的短期效益,但是与此同时宏观的控制未能齐头并进,导致了粮食生产投入缩减,农民弃农经商,粮食生产后劲严重不足的局面。现代农业要求走高积累→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我们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良好的农业投入体系呢?  相似文献   

16.
流动农民留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2002年南京市流动农民访谈式问卷调查,作者从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网络两方面对流动农民留城定居微观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变量中的年龄、文化程度和城市生活时间,社会网络连续谱的两端“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显著影响着流动农民的留城定居意愿。本文认为正是在这一社会网络格局下,流动农民与“城里人”形成的可能是一种“隔离性融合”。  相似文献   

17.
赵李娜 《理论界》2009,(5):129-130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运销他国的剩余产品,曾采取"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举国上下出现了经商热潮.涌现出像"绛之富商"和猗顿那样的大商人.战国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工农产品极大丰富并有了较多剩余,大统一局面的形成使得交通愈加便利,再加上金属货币的铸造通用和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此时期全国统一市场和区域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冯芸  桂立 《北方论丛》2014,(2):77-80
宋代科举制度对包括商人在内的普通平民的开放是宋代商品经济大发展时代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其固有特征——开放性、流动性、平等性、竞争性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的具体反映。宋代商人阶层凭借其财富通过科举制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宋代商人在实现向上流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重大并对后世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突破,即在四民社会阶层的结构性松动下,士商两大阶层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士商之间开始不断地融通、趋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小型餐饮业的调查发现,其劳动关系具有拟家庭化的特点,既有家长式权威也有庇护.从业人员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其边缘化的阶级身份,且阶级身份又与其外来人口的身份相重叠,并在与顾客的关系得以强化.这种拟家庭化的劳动关系模式是以小型餐饮业的劳动性别分工和年龄分工为基础的,它为男性提供了更大的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并把女性固化在底层的阶级地位上,这种分化削弱了群体的团结.这样一个社会的劳动性别分工模式会直接作用于该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间阶层的结构功能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小西 《学术论坛》2006,23(3):138-141
中间阶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力量,是和谐社会生成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推动民主化的原动力,是市场最重要的消费群体。大力培育中间阶层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培育中间阶层,一要健全社会流动机制,实现中间阶层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二要改变中间阶层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弱势地位,保证其发展的稳定性;三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保障其市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