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二中 《社区》2008,(14):15-15
清代戏曲家唐英写过这样一副律己联:“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作者是雍正年间的一位官员,在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封建官场上,唐英能做到不与世沉浮,唯读书自乐,确属难能可贵。“除却读书都让人”,只此一句,直入我心扉,人生在世,至乐之事莫如读书。  相似文献   

2.
《老友》2003,(6)
有位老人在总结自己养生之道时说:"唯书有真药,疗疾健身心"。其实,我国自古就有许多人认识到读书健身疗疾的道理。例如清朝的李渔就说过:"于生无他癖,唯好读书,忧藉以消,怒藉  相似文献   

3.
读书之乐     
罗兰 《社区》2008,(20):16-16
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可是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他忙。或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使他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情读书,而这些琐碎生活项目的使人忙碌,  相似文献   

4.
尼采“权力意志”思想探析肖永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尼采是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在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权力意志论者,他的这一主张又被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承继。他的哲学主张,在他活着的时侯并没有引起哲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趣谈读书的辩证法毛泽东一辈子喜欢读书,也一辈子喜欢谈辩证法。他支持用一分为二地方法分析一切事物,并写了《矛盾论》等冈述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一次徐涛劝毛泽东不要光读书,还要注意休息。于是徐涛就说:“主席,你读书很多,但方法不科学。”毛泽东要他明...  相似文献   

6.
孙宝华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可是很少有人称他为“孙校长”,通常称其为“书生校长”、“书迷校长”。他虽然身为校长,但既不擅酒场应酬,也不喜人际交往,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每次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不是站在书橱前找书、翻书,就是伏在书桌上看书、奋笔疾书。他不仅自己是书的崇拜者、迷恋者,还倡导全体教师读书。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他每次都强调:“多读书才能教好书;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没有爱读书的老师就没有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多读书,你才能读出先进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艳洪 《山西老年》2013,(12):22-22
徐特立青年时就酷爱读书,他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壮年时他有一个“十年破产读书计划”,  相似文献   

8.
唐宋元 《社区》2008,(23):4-5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著书,一生读书,著与读,几乎融为一体。而读先于著,大致可以从他读书的过程看出他思想演变的过程,著作则是其丰硕的结果。对于巴金来说,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的过程,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巴金。  相似文献   

9.
叶履森 《社区》2014,(17):5-5
古往今来,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多,所以做有关读书文章的人也多。谈到读书,有人称其乐,如古人所说的“一卷陶然”,而“红袖添香夜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漫了,如钱谦益、王闽运等皆是;也有人称其苦,如称读书为“苦读”或“十年寒窗”。宋人黄庭坚称读书既不言苦,也不言乐,说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是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譬如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须臾不可离的事体。  相似文献   

10.
读书吧     
赵鑫珊 《社区》2008,(2):15-15
不读书的人,天和地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一辈子;读书的人,天和地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  相似文献   

11.
吴耀宗先生是中国基督教界的一位杰出人物,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倡导者。他是一位爱国者,一位勇敢的战士,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的一生是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吴耀宗舍业以身事教,募款赈灾。在战火之中,“唯爱”的声音愈发显得单薄。终于,吴耀宗辞去了唯爱社主席之职吴耀宗并非出生于基督教家庭,家中也无一人信基督教,像一般的中国人一样,他原来对基督教并不了解,甚至认为洋人所传的基督教是迷信。但是1911年夏参加了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夏令会以后,却对基督教产生了兴趣,以后便经常参加青年会的活动。1913年临…  相似文献   

12.
于丹 《社区》2009,(17):6-6
读书到底给我们什么?大家还会记得在今年2月底的时候.温总理第一次和网民互动的时候最后正好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他说,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真是充满了感动。因为我们平时说读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似乎已经是一个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美国犹他州一所小学的佼长卢克为了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公开打赌:如果学生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他就会在9日那天从家里爬到学校上班。  相似文献   

14.
陕西城固县鲜家庙乡龚家堡村,有一位名叫李本善的百岁长寿老人,其长寿秘诀就是两个字:读书。他一生书不离身,手不释卷,不仅读了大量古典小说、诗词、杂记和史料,而且读了大量的报刊,并摘录了许多范文和警句。他说:“读书使人聪明、坦荡,即使有了烦恼,也会云消雾散。”可见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明事理,而且可以益寿延年,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养生之道。读书能使人知识渊博,明辨是非,达观向上、趋利避害,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剂保健良药。据《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名叫闵子骞的人,去拜孔子为师。开始时,…  相似文献   

15.
李贽论读书     
李贽是中国明代中后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对于读书,他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不仅主张读书要有益于真性情的保持,强调读书须力求实用并要“有证验”,而且认为读书必须有见识力和思维独立性,读书必须学思结合、手脑并用。李贽的这些思想,对于今人读书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敖 《社区》2013,(20):5-5
读书方法好不好,读书完全凭记忆是不行的,因为记忆会慢慢淡化。一般人一本书拿起来看完以后.再看第二本书时,第一本书就离他远了一点;看到第三本书的时候,第一本、第二本离他又远了一点;到了第十本书,第一本书已经离他十万八千里了。一个人读到第一百本书的时候,他还能记得多少第一本书里的精华?当时花时间看过。可是事后大部分忘记了。  相似文献   

17.
古今名人读书大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而且因人各异,精妙独到,别有意味。 为我所用读书法清代诗人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材。由此可见,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求多是无用,而应当精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8.
毛周林 《社区》2010,(23):8-8
年近而立,许多事情渐渐明白。比如读书,一个人喜欢读什么样的作品往往跟他的生活阅历、志趣爱好、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然而无论一个人喜欢读何种作品。也不管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读书.目的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想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或者陶冶情操.在心灵上得到愉悦,亦可能是为了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长──高岗高岗(1905年──1954)原名崇德,字硕卿,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乡高家沟人。幼时在米脂县龙镇。J、学读书,后考入横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25年秋,转入榆林六中学习。1926年春进西安中山军事学校,经史唯然介绍加入中国共...  相似文献   

20.
陈益 《社区》2014,(35):11-11
那天,在一个饭局上,谈起读书,一位企业家朋友说:“我读书很少,如今我是像打麻将一样读书。”他的话,让我十分讶异。他也许不知道,很多年前,鲁迅先生也说过“读书如赌博”这样的话。在《读书杂谈》一文中,鲁迅曾以打麻将的趣味来比喻读书。他说:“嗜好读书,犹如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打,有时被捕房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目的并不在赢,而在有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