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远古时期,人们出于对蚕神的崇拜而赋予桑树以女性的特征,成为人们祭祀先妣、上帝和图腾之社之场所,其所祀神之名称三代各异,但后来统称为高。桑林之社也就成为祷雨和祈嗣等活动的舞台,商王和周天子亲自参加并得到礼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陌上桑》与桑林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桑中》、《隰桑》等写桑林里男女情爱的故事,源于远古的桑林崇拜,而《陌上桑》中诱惑与拒绝的故事又源于“桑间濮上”之音,先秦时代能在桑林里坦然幽会的女性才是罗敷形象的原型。由于汉代儒家学者和文人不满桑园“淫乱”风习,开始对旧的桑林主题进行清算与重构,桑林主题被转化了,人物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而使《陌上桑》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转型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上古神话具备了小说艺术最基本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叙事为主的"象""事"融合思维、侧 重于工具理性的"情理"融合思维、最大限度地受制于认知性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等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4.
上古神话不仅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历史生活,表现了原始人的朴素世界观,而且还对先民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因此从某种程度说,上古神话有一定的现实性试论现代汉语语法中形式与功能相结合原则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上古史研究迷茫已久的原因理当与“史料缺陷”和“观念缺陷”有关。文章提出以上古岩画、器物纹饰、甲骨金文形音义系统等“上古图文”补史料缺陷,以先民的“天帝为真”补观念缺陷。由此研究上古神话史可能会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6.
希腊神话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海神,其共同点在于既有可怖的一面,又有可亲的一面;差异在于希腊的海神形象人神同形同性,而中国的海神形象人神异性异形。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上古时期文化观念较淡,其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是海洋本身、生存环境、种族体质等这些物质性因素在海神形象上的显现。  相似文献   

7.
神话为人类童年时代艺术想象的产物,代表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与浪漫的情思。与古希腊神话相比,我国上古神话缺少浪漫的爱情神话,原因是在神话流传的过程中,后世文人将其有意识的历史化与仙化。上古爱情神话在流传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为我们窥探我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思想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把上古神话分为自然神话和社会神话两大类,从神话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得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结论:上古神话蕴含着一种悲剧美。本文还论述了这种悲剧美产生的原因、鲜明的特点、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据和探源,试图勾勒出中国远古神话一个粗略的神族谱系。文章重点考察了远古神话中炎帝和黄帝两大帝王神系,并以此为核心,上溯至太皞和少昊的太阳神族,下延至开启中华文明的大禹神。同时,对与炎、黄帝系有关的女娲神话、盘古神话、羿射日神话,以及有关少数民族神话也做了相应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姻,多次提到桑林,桑间或以桑比兴.其原因在春秋时期有媒氏在桑林中今男女相会之习俗,中春之月奔者不禁的婚姻是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的一种补充.这种习俗源于远古殷商民族以桑林为祭祀高媒神之神社,更由于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之追求和社会对人口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伐树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类作品,集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持续到晚清。它们在艺术上较为粗疏,且多有重复之处,但其反映出的古人对"人与物"关系的理解和反思却很值得关注,其中有三点最为突出:树木有灵的信仰,这也是一种"推人及物"的情怀;无节制的乱砍乱伐会遭受报应的主旨;体现出强烈的树我一体的生命意识,有些伐树故事突破了单纯的因果报应,投射出一种超越物象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12.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由于海洋渔业历来为其重要产业,海难也时有发生,所以,自古便有众多的海神崇拜,其中又以妈祖崇拜为最重要的海神信仰。福建地方戏曲中历代都存有很多与海神信仰相关的剧目,这些剧目的中心人物主要以福建百姓历来尊奉的海神妈祖与陈靖姑为主。与海神信仰相关的戏曲演出主要为在特定场合的宗教酬神演剧。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福建古代地方戏曲与海神信仰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是中国古代供奉的蛇图腾的变形。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 ,被许多部族视作图腾。文明的出现 ,国家的萌生 ,蛇意象又逐步演化为龙意象 ,成为非凡力量的象征。中国神话中的蛇龙意象 ,折射出中国上古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性的变迁 ,而伏羲、女娲神话及其形象就是这一巨大变迁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 对自然界的敬畏产生了自然崇拜, 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又使自然崇拜成为早期人类的精神支柱之一。中国的自然崇拜有多种自然神形象和完整的祭祀仪式, 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禁"是汉语中常见词(字),词义抽象.许慎视为"从示,林声"的形声字,先贤与当代学者多从.笔者则从文字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禁"应是形声兼会意,"林"既是声符,也是形符."林"既表明了社祭的场所,又暗示出"禁"的目的,即保证社祭的神圣、严肃、连贯.  相似文献   

16.
母神崇拜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一种宗教行为 ,这种宗教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发展为社神崇拜 ,母神崇拜和社神崇拜的思想基础是先民崇奉“同类相生”的哲理 ,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大自然 ,因此他们在女神庙里安放孕妇 (女神 )进行祭祀或者在祭祀社神时提倡男女婚合 ,以期通过人类的繁殖达到农业丰收的目的。这种行为蕴涵着将宇宙万物与人融为一体的思想。隐含了“生”、“阴阳”、“天人感应”等观念 ,这些观念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用"语言"这一特有的工具作用于人力难以征服的客体对象之上,并使其顺应主体的意志,显示出语言所具有的超越自然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因而在原始文化中就存在着人类对语言的崇拜。语言崇拜缘起神的属性、神的代码。因为远古初民无法解释人与自然的不同,无法解释自然的许多现象,分不清思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差异,经常把主观的心理活动当作客观事物的发展缘由,所以他们的思维带有泛化、混沌的特征,这时的语言符号也迥异于后来的理性化、逻辑化的语言,故而此时的语言成为人与神沟通的中介物。原始人类对语言的崇拜有其文化心理特征,他们给语言词句赋予了一种物质性的力量,是建构在情绪体验和运动知觉之上的,而且认为语言就是一种行为倾向,几乎具有与实在相等同的威力。所以,语言崇拜起因于人们相信语言具有一种超常的可以作用于人事活动的法力。直到现在,这种文化依然存在于人类的意识观念中。  相似文献   

18.
生殖崇拜是在原始自然崇拜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们崇拜自然界中某些物象的直接目的,无非就是希望获得一种强大的生殖能力,以满足人们对自身繁衍和种族兴旺的强烈愿望。中国古代的生殖崇拜观念多以动植物为载体,并以一定的巫术仪式进行传达。树木便是这些载体当中的一种,因其强大的生殖力和生命力,在它身上承载了原始先民浓厚的生殖崇拜观念,直到今天这种观念仍然广泛存在于民间传说与民俗活动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历史早期的祖先崇拜入手,分析了儒家如何利用传说时代的英雄神话构建了"先王世界"这样一个信仰的彼岸世界,并加以历史化.儒家以伦理为桥梁沟通了作为彼岸世界的"先王世界,,与此岸现实世界的关系,使"先王世界"在现实世界有了实践的意义.这一实践意义,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在起源上表现为以礼教、德治为特色的人治.  相似文献   

20.
保护古树名木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制定得力的保护措施、改善生存环境条件、加强养护等方面阐述了如何保护好古树名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