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耀杰 《21世纪》2010,(8):20-21
按照黄兴涛的解释,罗家伦写作此信的动机,首先是激于新文化运动的所谓"大义";其次还有他与辜鸿铭之间的个人恩怨:"著名报人张友鸾先生就曾生动地记述辜鸿铭和罗家伦之间互相‘讨厌’的故事。据他说,辜鸿铭这位‘名教授’因反感罗家伦这位‘名学生’好出风头,不好好学英文,故上课时‘十回有八回叫着罗家伦的名字,要他回答’。而罗家伦呢,对于这英诗课既无兴趣,英文底子又很差。"  相似文献   

2.
陈问问 《可乐》2010,(9):13-13
有一个倒霉的女人,自从她爱上一个糟糕的男人后,寂寞就开始呼呼地长大。男人对她不太好,也不喜欢和她说话,甚至一眼都不愿意瞧她。这个女人只好每天对着花花草草说话,寂寞一个劲地疯长。  相似文献   

3.
偏才遇贵人     
王凤林 《可乐》2010,(8):24-24
1917年,罗家伦想修外文,投考北京大学文科,恰逢胡适判阅其作文试卷。胡适毫不犹豫地打了满分,并向学校招生委员会荐才。校委们查看罗家伦的成绩单后,大吃一惊。原来,他的数学成绩竟是零分,其他各科分数也平平。在取还是弃的争论之中,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罗家伦。  相似文献   

4.
嫁给拜类     
都市放牛 《可乐》2008,(9):61-61
女人瞎了眼睛,才会嫁给拜类。此拜类当然非彼败类。彼败类不值一提,此拜类更是不如不提。让女人崇拜的男人,自然不是省油的灯,基本上都有两把刷子。卡莱尔在《英雄与英雄崇拜》一书中说:"被崇拜就是自身具有生命力的光源,让人挨近他便感觉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5.
陈俊东 《社区》2008,(20):33-33
傣族文身的习俗由来已久。过去,傣族男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文身,如果没有文身,会被人嘲弄,会被视为懦夫和胆小鬼,遭女人嫌弃。没有哪个傣族女人会爱上没有文身的男人,传说中没有文身的人死后再投胎就不再是傣族。文身成了傣族男子美的象征,文了身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是有本事、勇敢的男人,是受人尊敬的男人。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关于中华民国历史人物的研究,罗家伦一直是一个被有意或无意地“边缘化”的“尘封”死角,长期被“冷落”。一个曾经被“民主斗士”闻一多“经典性”地政治批判为“靠五四运动起家”而“最后堕落成反民主的人物”的罗家伦,政治上似乎已经是“盖棺论定”。然而,“穿过历史的迷雾”,努力破除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在罗家伦历史评价方面的“标签化”、“符号化”的历史偏见,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视角对罗家伦的生平与思想给予新的阐释,仍然颇有价值且富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阁亭 《社区》2013,(23):18-18
1928年,31岁的罗家伦被外交部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上任后,任人唯才的罗家伦通过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全国范围广纳贤良,不拘一格用人才。他说:“为青年择师,必须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顾虑,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身体力行的罗家伦亲自招募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学者,并言语诚恳地让陈寅恪、金岳霖、赵元任等大师留任。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关于中华民国历史人物的研究,罗家伦一直是一个被有意或无意地"边缘化"的"尘封"死角,长期被"冷落".一个曾经被"民主斗士"闻一多"经典性"地政治批判为"靠五四运动起家"而"最后堕落成反民主的人物"的罗家伦,政治上似乎已经是"盖棺论定".然而,"穿过历史的迷雾",努力破除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在罗家伦历史评价方面的"标签化"、"符号化"的历史偏见,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视角对罗家伦的生平与思想给予新的阐释,仍然颇有价值且富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意无意,耳朵里总被关于已婚男人的信息所塞满,某某妙龄女子爱上别人的老公,爱得死去活来,男人不肯离婚,她只有独自伤神。结了婚不甘寂寞的女人看到别人的老公比自己的好时,略有想出墙的念头,不是证明自己的魅力。就是想给平淡如水的婚姻加点调味品。当然.已婚男人是被女人和生活打磨出采的精品,像一个散发着香味的面包,不停地诱惑着情感饥饿的女人们。实在说不好是谁对谁错,女人们想要一个好男人没错,男人们自成精品诱人也没错.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始于"留美预备学校",经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一跃成为国内著名的高校。1928年,罗家伦长清华大学后,推行"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的政策,真正造就了一个现代化、独立化的清华大学。罗家伦长清华时期,"改隶废董"、教授治校、延聘名师、改组学科、重视学术研究,是清华大学发展的转折期。  相似文献   

11.
观点·声音     
金庸:我最崇拜的男人是邓小平 近日,在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香格里拉酒店中接受采访时,当一四川记者问及对四川及四川人的印象如何时,金庸先生这样说道:"我去过,抗日战争时到过重庆,后来第二次来是邓小平接见我时邀请我游四川,第二次到了重庆。那里的人很会摆龙门阵,常常坐着一把椅子,拿着一些南瓜子,摆一下午龙门阵。说到四川人,男人中我最崇拜的就是四川人邓小平,女人中我最崇拜的是居里夫人。"  相似文献   

12.
经济富裕、成熟稳重、有安全感的男人总是让无数的女人为之着迷我的小学同学吴丽就爱上了一个比他大21岁的男人.她时常对我说:"跟他在一起我觉得好开心好幸福,我们结婚都4年了,从来没有觉得年龄是个障碍,也没有出过其他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公关》2013,(3):66-66
关于公关人的“幸福”,有一个很形象的描述:女人像男人一样工作,男人像牲口一样工作。这里的“妹纸”很多都爱上了那个帮她写稿的男生,但这里的男生一般都爱上了颓废的人生。说来,公关人的“幸福指数”,恐怕要拖祖国后腿了而且直接拖到了大腿根部。  相似文献   

14.
罗家伦是近代以来堪称教育家的大学校长,他于1928年8月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1930年5月辞职离开学校。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罗家伦对清华大学大刀阔斧加以改造,实施了诸多改革措施,为这所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但是,以革命者的姿态来清华上任的罗家伦,自始就与这所学校有着极强的内在张力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他所代表的国家管制教育与大学自治发展之间的冲突;二是其办学理想、治理理念与清华大学的传统有着很大的矛盾;三是其个性与清华的传统也格格不入。正是这些张力与矛盾在改革中逐渐暴露乃至激化,导致罗家伦最终辞职离校。大学改革与发展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期冀以革命的手段改革大学,难以收到成效。究其根本,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是在与政治有着缠绕不清的关系中展开的,这就决定了每一位大学校长改革大学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大学改革与治理的理论视角,将罗家伦作为大学教育改革家,置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改革发展运动中来考察,分析其改革的条件、理念和路径、改革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处置,以及作为大学改革者的个性品质等因素对改革成败得失的影响,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身为青年学生的罗家伦在社会改造的大潮中,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形成了对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初步认识.他主张以思想革命为社会改造之首,主张问题与主义并重、文化运动与群众运动并举的改造方针.罗家伦的社会改造主张代表了一部分受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学子对社会改造问题的看法,表现出了渐进改革的思想趋向.  相似文献   

16.
男女对说     
佚名 《社区》2004,(10)
男人爱用眼睛看女人,最易受美丽的诱惑;女人爱用心去想男人,最易受心的折磨。在聪明和美貌之间,女人注意前者,男人则往往看重后者。所以,男人选择女人凭感觉,女人选择男人靠知觉;男人爱看女人眼前怎么样,女人爱看男人今后如何。世上女人很多,男人说值得爱的女人不只一个;世上的  相似文献   

17.
素有男人和女人势如火星撞地球之说,为什么男人却成了女人最好的伙伴?看看侯开的故事便能略知一二了。男人和女人是两种生物,一个直线思维,一个曲线想法,但这并不妨碍男人和女人  相似文献   

18.
《北方人》2007,(8)
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几个字符勾勒出罗家伦的一生:"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10年掌权者。  相似文献   

19.
幽默和漫画     
《可乐》2006,(12)
需要妻子:"生活中女人需要男人,男人也需要女人。"丈夫:"男人为什么需要女人呢?"妻子:"如果没有女人,谁来给你们洗衣服做家务呢?" 、丈夫:"如果没有女人,男人还需要洗衣服做家务吗?"  相似文献   

20.
石磊 《老友》2009,(2):44-44
自从女娲用泥巴捏出了人,世界上便有了男人和女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没有男人或没有女人的世界都是不完整的半个球体。家庭中如何使两个半球体"合二为一"快乐地向前滚动?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