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回避是学习者在语言运用中使用的一种交际策略,有助于他们越过某些语言障碍达到交际目的。然而,过多地运用回避策略会导致语言水平停滞不前,出现石化现象。因此,回避现象不容忽视。本文回顾了回避现象的相关研究,并将这一现象分为词汇、结构和话题回避三类表现形式;同时,分析了回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回避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回避是学习者在语言运用中使用的一种交际策略,有助于他们越过某些语言障碍达到交际目的。然而,过多地运用回避策略会导致语言水平停滞不前,出现石化现象。因此,回避现象不容忽视。本文回顾了回避现象的相关研究,并将这一现象分为词汇、结构和话题回避三类表现形式;同时,分析了回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回避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人们如果比较一下不同国家大学教师的状况,首先就会注意到这样一个共同特点——妇女为数极少,尤其是担任大学高级职务的妇女就更少了。实际上,这种情况各国都普遍存在,只是在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大学里,其情况稍有不同而已。学科领城也影响着妇女的分布数量:有的学科妇女很多;有的学科妇女则寥寥无几;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的某些科系根本就不任用妇女,而且就是在那些公认为“妇女学科”的学科里,从比例上看,教授级的妇女也不太多。同样,担任大学上层管理职务的妇女也难得多见。  相似文献   

4.
在西北回族话中,由于宗教禁忌或民族习俗等原因,对汉语中的某些佛教词采用了回避,甚至排斥的态度,但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保留了一些原本属于表达佛教意义的词,只是在使用这些汉语佛教词时,赋予了伊斯兰教内容。这种词语的回避和化用,是语言接触与文化兼容在语言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小说“苦难”主题失重转换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悲剧意识的严重缺失造成某些小说中苦难向文字转换时的失重,二是某些作家对世俗化生存方式的过度沉迷,对苦难漠视和回避,三是文学中心旁落于政治意识形态或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致使部分作家的写作态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回避制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避制度主要是在官吏任用、科举考试等重要场合下,为了避开地域上的乡情关系、亲属间的舞弊嫌疑而特意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讲究尊卑有节、长幼有序,日常的行为礼仪中也有一套回避制度,它是和封建等级制相伴而生的。  相似文献   

7.
小说是善于整体性地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它与抒情为主的诗歌或者散文不一样。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下,一个小说家如果回避了政治,那他的作品肯定是苍白无力的,一个作品想要有分量肯定回避不了政治问题。莫言的作品里充满了政治的各种书写。《飞鸟》这篇看起来荒怪陆离的小说体现了莫言对人性的底线的一种非常微妙且通透的把握;蕴含着巨大的弗洛依德主义的魅力的同时也对政治和社会运转机制中的内在力量的多元性给予暗示,这些文字中包含着对某些被人们忽略的生活真谛的洞察。《牛》则生动揭示了我们公共领域中长期存在的不同主体间关系不平等的问题。《牛》呈现了中国公共领域文化中的最致命的病症所在,给我们理解中国社会治理问题以颇多启发。今天,要想理解好小说话语,常常需要一定的法学素养与视野。   相似文献   

8.
在彝语的某些句子里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即句中某些词不能更动,某些词或词组可以更换,但其位置始终不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构在具体分析时不能拆开,它们以固定的形式独立于句中,充当句子的某种成分。我们认为这是彝语里一种固定的格式,这种格式虽然不是彝语里所有语句都有的,但是一种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在部队全面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也给军队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但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建设,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文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传世的道教典籍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思想上的变迁,也记载了汉语发展变化的某些痕迹,是汉语历时研究中重要材料.由于佛、道二教在发展中交融渗透,道经中的某些用语很可能深受佛教思想及用语的影响,因此,考求这些道教用语的佛源是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任务.笔者以东晋六朝道教的经籍一上清经为对象,对其中数则深受佛教影响的词语进行了考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人事回避制度,创立于两汉,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其基本内容包括:亲族回避、地区回避、职务回避、科考回避。研究中国古代人事回避制度,吸取其中合理有用的因素,古为今用,对完善当代公务员回避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提起著名小品演员郭达,人们都认为他是西安人,而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咱们山西老乡。 郭达的父亲郭华昌同志1919年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市白壁关乡西辛壁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里担任过侦察员、班长,1938年在一次战役中腰部负伤后被送往延安中央医院治疗,伤愈后留在中央警卫团当战士,曾经担任过朱德总司令的警卫员。1942年调陇东盐  相似文献   

13.
在小宾馆旁边的巷子里,每到夜晚,总会有几个外地来的打工者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我每天早晨从宾馆里走出来,总能看见他们运货用的平板车和他们夜里盖在身上的脏衣服——人是看不见了,他们5点多就去什么地方上工了。对我这样住在宾馆里的人,他们似乎不敢看,常常回避我的好奇眼神  相似文献   

14.
立法回避制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回避制度的法理基础是“自然公正”原则。在立法过程中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有立法听证的回避制度以及为防止部门“立法走私”的部门回避制度。构成立法回避事由主要在于一是“个人偏见”,二是与职权(务)行使有利害关系。其回避的基本程序有回避的提出、回避的审查、回避的决定等。  相似文献   

15.
回避制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现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了职务回避、公务回避和地区回避三种形式.外国公职人员选举法与我国截然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没有地区回避的规定,相反却要求候选人在任职地区有一定居住期限.实质上,职务回避、公务回避才是回避制度的根本,我国地区回避制度应作修改.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现行的司法官(指法官、检察官,下同)回避制度有两种,即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而地区回避尚未涉及。要使司法官处于超脱的地位,减少违法办案的可能性,仅仅靠司法官的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制度还是不够的,应考虑建立司法官地区回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官员回避制度的成熟时期。宋代回避制度对官员有着严格的限制,从官员科举入仕到任职期间的人事调动和任免等都给予了明确规定,其具体内容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科举回避。宋仁宗时期,科举回避制度得到发展;南宋时期,明确规定参加科举考试之人要回避在当地为官的亲属等人,而且对各地的解额也做出了严格规定,完善了回避制度;宋孝宗时正式将科举回避的规定写入省试条法之内。二是籍贯回避。宋太宗时期,下诏登记官员户籍,开始实行籍贯回避制度;宋真宗时期,针对特殊的地域状况,放松了对官员任官籍贯的限制;宋神宗时期,规定不得任用本地人为官,以免出现割据作乱的情况;南宋时期,为解决大批南迁官员的人事任用问题,重申籍贯回避制度。三是亲属回避。宋真宗时期,规定经略安抚司和监司等官,在同一个地方任官者须避亲。宋朝荐举人才时,也须回避亲属。四是同年回避。宋朝建立之初,司法案件的检查、勘验者与审判者,如果是科举同年的关系,需要回避。宋真宗时期,朝廷又规定:司法官员只须回避同年同科者,同年不同科者不在回避的范围之内;随后,又取消了既是同年又是同科及第官员互相回避的规定。五是司法回避。宋神宗时期,回避制度的范围有所扩大,实行了司法回避,南宋时期司法回避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六是同僚不和回避。宋神宗时期,同僚不和也在回避的范围之内。宋朝官员回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对澄清吏治和减少腐败也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受到皇权和权臣的影响,其执行难以尽善尽美,也没有改变宋代吏治腐败混乱的局面。宋代官员回避制度对今天的人事任职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发挥回避制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说起朱有祥老人,他家住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段塘街道南苑社区,平日里用一辆80年代重磅凤凰牌自行车代步,在社区里虽谈不上家喻户晓,但也有许多人熟悉。他为人热心、正直,平日里好管管"闲事",虽说家里还有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伴需要照顾,但他还是主动要求担任社区的义务宣传员、楼道小组长。因此,  相似文献   

19.
论文艺批评的整体把握冯宪光20世纪一些新兴科学的崛起与发展,渗透到文艺批评领域促进了文艺批评理论、观念与方法的某些更新。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学如何回答和解释这些新兴科学提出的问题,就成了现时代不能回避的问题。比如20世纪自然科学中兴起的系...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有关回避制度的规定存在一定的概括性和模糊性,实务中也出现异化现象。从立法层面来分析,可通过变更管辖权等方法拓宽回避适用对象的范围,通过明确法律条款的内涵来明确并增加法定回避事由;扩大回避申请权的主体范围,将该权利赋予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并将回避"要求"改为"申请";同时增加回避制度的告知程序和保障条款;构建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以此将回避制度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