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的平民美学观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文艺的接受对象是广大民众;2、文艺作品应该表现广大民众的生活,并反映他们的思想情感;3、文艺工作者应该不断深入广大民众的生活,吸取养料,捕捉审美信息;4、文艺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本文认为毛泽东的平民美学观不仅对当时革命文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今天社会主义文艺的建设与发展也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战初期茅盾的政治观、美学观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这从他对抗战形势、进程与前景的思考,对文艺取向的指引,对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倾向,文学的普及与提高,文学的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五四”以来到抗战初中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规律、经验教训的总结等重大问题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本文对此作了概括与论述;并阐明了其历史的现实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孔子十分重视政治道德规范对为政者行为的制约和引导作用。他从“为政以德”的思想观点出发,提出了“节用而爱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政者正也”;“修己安人”,“躬行实践”;“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举直错诸枉”,“举善而教不能”;“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一系列政治道德规范。这些政治道德规范学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在新时期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在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上,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发展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问题上,把文艺服从和围绕“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展为服从和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文艺的价值标准问题上,把抽象的政治标准发展为具体的生产力标准;在文艺创作的目标模式问题上,将单纯的“道德新人”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批判继承中西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将“两用”原则和“双百”方针奠定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上。  相似文献   

5.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孔子的许多言论都是围绕“仁”或“行仁”展开的。“仁”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是孔子学说逻辑演绎的起点。按照礼的要求对家人、社会“行仁”,也就形成了孔子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和社会政治观。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和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孔子在世时代起,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各不相同。孔子曾经感叹自己“舍鲁何适”,但又不得不离开“父母之邦”,从而凄凄惶惶周游列国,孔子曾自嘲地同意郑人给予的“丧家狗”评价,但他的政治命运乃是由他“择木之鸟”似的独立人格所决定的,他更像是“凤鸟”。正是“凤鸟”一样的习性才导致了他遭遇“丧家之狗”的政治命运。孔子“博学深谋”,立足于社会教化,以恢复社会秩序为己任,他将“三代之英”尤其周代“王道”政治传布各地,起到了“天下木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孔子整理《诗经》,提出“诗,可以兴”,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开始渐渐露出它的本来面目。虽然孔子的思想折射着社会伦理政治的色彩,但他看到了文学在人生中对心灵的激发作用。孔子对文学的观点由“仁”展开,由人生展开,他将其人生哲学渗透进对文学艺术的看法中,在真诚的基础上,他将审美与政教一体化,使艺术与人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联结,其诗兴论体现了一种“仁”性内涵——“为人生而艺术”。  相似文献   

8.
在孔子的政治文化观中有着极为浓烈的崇古情结。他不满于当时社会的混乱 ,立志对社会进行改造 ,历史文化信仰成了他创立救世方案的丰富资源。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构造了一个向后看的乌托邦———有道之世。在这个有道之世中 ,孔子一则认同了等级制的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 ,二则制造了一个圣王修己治国的政治神话。为了使社会回归 ,孔子提出了一个“克己复礼”的社会改造计划 ,即通过对人进行道德改造使人的本质得以恢复 ,从而达到救世的目的。孔子“克己复礼”的仁学弘扬了人的道德价值 ,但却把等级制的“礼”视为价值的核心、“百世不变”的古“道” ,从而使道德沦为政治的工具 ,也使人的本质为等级制所扭曲。  相似文献   

9.
同主张“非乐”的墨家和轻视文艺的法家相反,儒家十分重视文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文艺发表过很多意见。重点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直接或间接谈到文艺的累达五十余章,其中论诗、乐的又占了绝大多数,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主要内容。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极高。由于孔子具有重人事、轻天命的唯物主义倾向,因而,他能从客观实际出发,指出《诗》对人的道德修养所起的积极作用。孔子认为,《诗》不仅是一部文学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顺应20世纪40年代对美学合学科规律性与 合革命目的性相统一的历史性需要,蔡仪美学观 表现出“学科的自觉”意识。一方面它坚持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为哲学基础和理论原则, 纵贯从文艺本质到文艺典型再到现实主义创作观的整个体系,表现出合规律性的美学建构意 识;而另一方面则以合革命目的性为指归,因强调唯物主义──现实主义的绝对正确性而陷 入了机械唯物论的窠臼,使“真理”接近了“谬误”。  相似文献   

11.
鲁迅前期的思想是以人道主义与进化论为基础的,他的生命美学观建构于此.他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表现出他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他提出“生命的路是进步的”,鼓励青年在创造新文明中让青春焕发出美.他提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光”,“发扬真美,以娱人情”,对艺术的价值、意义从生命美学角度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鲁迅前期的生命美学观与新世纪的人文潮流是相吻合的,对当今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政治理想,就是人们对自己所憧憬、向往的那样一种社会政治局面的理性思考和勾画。儒家创始人孔子是较早阐明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思想家,这一点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但是孔子的政治理想究竟为何?对此,学术界却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在关于孔子政治理想的诸多见解中,“礼运...  相似文献   

13.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1):F0003-F0003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美国被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儒家思想不仅表现在伦理道德观上,还表现在社会政治理想各个方面,孔子在《礼运大同篇》里面提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这是最早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孔子为后人树立了作为教师和教育家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五四”个性解放浪潮中,浪漫主义成为美学的主潮;在三四十年代的社会解放浪潮中,现实主义则成为美学的主潮。闻一多诗歌美学观及其发展演变,也并未超越时代。以前学术界认为他前期的诗歌美学观或是唯美主义的,或是现实主义的,或是现代主义的,或是消极浪漫主义的,意见分歧较大。而关于他后期的诗歌美学观大都语焉不详,或干脆以政治观代替美学观。笔者认为,闻一多的诗歌美学观与其思想的变化和社会历史的演进相联系,经历了从积极浪漫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五四”个性解放浪潮中,浪漫主义成为美学的主潮;在三四十年代的社会解放浪潮中,现实主义则成为美学的主潮。闻一多诗歌美学观及其发展演变,也并未超越时代。以前学术界认为他前期的诗歌美学观或是唯美主义的,或是现实主义的,或是现代主义的,或是消极浪漫主义的,意见分歧较大。而关于他后期的诗歌美学观大都语焉不详,或干脆以政治观代替美学观。笔者认为,闻一多的诗歌美学观与其思想的变化和社会历史的演进相联系,经历了从积极浪漫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的情理美学观是从“诗言志”观念生发为儒家的以理节情论、道家的情感自然论和屈原的“发愤抒情”论的不同理论形态,它们共同确认了文学情感表现的文艺本质论。在此基础上,情感美学观和理性美学观得以分型确立和形成同源异流的基本格局,为后来情理美学观的流变规范了总体框架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卢作孚人才美学观的核心,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第一要素;人生真正的快乐不是获取,而是为社会奋斗、创造和奉献,“个人为事业,事业为社会”;“勤”和“俭”是中华民族最高的传统美德,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两把最锋利的刀子”。  相似文献   

18.
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孔子是首先强调内容,强调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决定和支配作用的。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这本是孔子谈论人的“德”、“言”关系的。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只要有了好的道德品质,就必然能说出有价值的言语;与道德品质相较,人的言语是次要的,能说漂亮话的人,不一定就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他认为“巧言乱德”(《卫灵公》)反对“巧言令色”(《学而》)而缺少仁德的伪君子。孔子对人的“德”、“言”关系的论述,实际就涉及到文艺的内容与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提高个人修养、处理人际关系的优良导向;他的“博学多能”的教诲,是建立在把握了学术文化教育的规律基础之上的,是从“经世致用”的目的出发的;他要求学生要“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不断探索未知,是受教育者成为人才的基本途径,这些思想,对处在“信息社会”的21世纪的人才培养将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孔子最重视“善”,提出了以善为主要标准的文艺审美观,而这个“善”,正是孔子“仁”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在文艺审美观中的体现.《论语》一书中出现“仁”字109次,其中有105次是指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的.“仁”的内容虽然相当宽泛,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但其核心内容却可由孔子回答其弟子的几次“问仁”的谈话中得知.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以下凡引《论语》中语,均只注篇名);仲弓问仁,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