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洪兵 《求是学刊》2005,32(5):107-112
就观念形态的主调而言,日本的近代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脱儒"的过程.日本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所做的近代转换工作,则可视为这一过程的中心和枢纽.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取长补短、融为一炉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优位、公私分治、政教分离的思想,为日本的早期近代化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4):94-97
吕思勉治学曾深受清代今文经学的影响,但作为近代史学家,他治经主要是为获取治史的材料,注意今文经与古文经的派分也是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在经学的史料价值判断上,他早期相对偏重于今文经,后期则逐渐实现了对今古文经的兼采并重。吕思勉对待清代今文经学的态度和方法,为继承和扬弃中国传统学术资源,完成近代学术文化新旧转型树立了良好典范。  相似文献   

3.
在清代"汉学"兴起过程中,汉代的伏生与郑玄两家《尚书》经说重新受到重视,先后形成了以"宗郑"为代表的古文经学一派和以"师伏"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一派,两派之间发生了多次交锋,可称之为清代《尚书》学中的"伏郑之争"."伏郑之争"涵盖了《尚书》学的文献层面、 经说层面及相关经说史料的性质归属层面等,其产生原因与清代经学重视师法家法的整体风气及今古文经学背景下学术风尚、 学术背景改变密切相关.清代《尚书》学"伏郑之争"不是两汉"今古文之争"的历史重现,而是清代学者在新的知识背景及历史语境下对两汉《尚书》学的阐释与重塑,其背后牵涉到的学术背景、 政治环境与现实诉求都与汉代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郑玄是东汉经学集大成者,郑学"小一统"对促进东汉今古文经学的融通具有重要的作用。郑玄的经籍笺注以古文经说为主要立场,又兼采今文经说,体现出他博采众家、融合今古的经学特点。郑玄的经籍笺注不但对经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这种经籍笺注内蕴的史学价值也明显呈现出今古文融通的学术特点:一方面,郑玄基于古文经学的学术立场注重名物训诂和史实考辨,其经籍笺注保存了大量史料,为考察上古三代历史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他的经籍笺注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思想,他对天命王权的宣扬、古史系统的构建,以及礼治思想的阐发,都力求融合今古文经说以解释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孟子秉持以德服人的仁政立场和王道政治,立场鲜明地反对以力服人的霸政,荀子则认为"王"、"霸"概念在政治理想与目标层面,并不存在根本差异,所不同者只在于前者表征一种纯粹的王道政治,后者体现现实倾向的政治治理.韩非子王霸论的核心,其实在于内政治理以增强自身实力从而在列国兼并过程中求得一席之地,最终目标仍然在于王道.荀韩王霸并用的观念,在秦汉以后的政治实践中不仅长期获得认同,而且在近代亦为中体西用观念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马长山 《求是学刊》2001,28(2):63-67
文章认为,法治的生成和发展是与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紧密相关的,而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在东西方却具有不同的演进路径.即在西方呈现的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复合(古希腊)--国家对市民社会的监护(古罗马)--国家吞并市民社会(西欧中世纪)--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分立和抗衡(近代资本主义).这种发展路径造成了多元文化和权利抗衡国家权力的西欧"独特性",并促动了近代法治的生成.而古中国及东方国家则一直处于国家吞并市民社会状态,形成了扼制权利和自由的"东方专制主义",法治便无以产生.这启示我们,中国要走向法治,就不应仅满足于法律制度的植入和法律体系的建构,也不应满足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理性文化这种"法治基础和条件"的一般性解说,而应着力建立国家和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属于跨文化研究的理论范畴.在近代中国"公共领域"建立、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公共领域一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质,在此基础上文学逐步摆脱对政治的依附关系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学公共空间".作为一个理想模式,文学公共空间应当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广泛参与的,自律、理性而又多元、宽容的交往对话空间.它是发表作品的阵地、文学传播的载体、争论的讲坛、作家聚集的核心,各种思想、观点、主张借此进行多元、理性、批判性的对话和讨论,进而,以此空间为核心的文学群体、流派得以凝聚壮大,新的文学思想观念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文学整体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林吉玲 《学术交流》2001,(4):122-124
"三世说"是汉代公羊学家为发挥<春秋>义理而形成的一套阐发政治见解的理论体系.魏晋以后,几代寂息.至晚清经常州学派的发挥旋又隆兴,但与汉儒之"三世说"已有较大变异.  相似文献   

9.
祝杨军 《社科纵横》2014,(5):118-122
20世纪以来,学界在柏拉图研究方面主要还是沿袭了传统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但在部分领域有所突破。这其中,"个别问题"研究路向是最一般化、最传统和最有生命力的;"唯文本"研究路向近年来由于其最接近"科学"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图宾根学派、施特劳斯学派和"后现代"学派等比较有创见,但都只在特定的群体中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南北朝隋唐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后即走向衰落.到了近代,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西学"的传入,也带来了中国佛学的振兴.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在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思想文化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近代,思想家都对佛学推崇备至,他们一方面是为解除无法自由发挥个性的心灵空虚,另一方面则是为寻求实现政治理想的精神武器,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和学术现象.作为近代思想家的一份子,谭嗣同与梁启超也同样推崇佛学,他们对佛学的研究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二者在所处时代及身份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他们对佛学的研究却有同有异,这不仅能够透视出中国近代思想家研讨佛学的特点,也能发现近代思想家佛学研究对中国佛学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文经虽出刘歆之前,但力主表彰者实始于刘歆;至王莽柄政,乃使刘歆典文章,刘歆亦终借王莽之力立古文诸经于学官。此诸事与后来刘歆蒙伪造古文经佐助王莽篡汉之恶名,皆不为关系。宋以来已颇启此论之端①。至近代今文经学家为“尊今抑古”②,其论乃大倡,王莽利用古文经学夺取西汉政权之说亦由此颇有影响。稽诸史实并非如此。王莽改制,实当经学大盛之时,其所设制度兼取今、古文经义为议论根据;立古文诸经于学官,仅为王莽制礼作乐活动的内容之一③。 把古代制度充分理想化,以为现实政治提供一个说教模式,此乃儒家经学的本质所在。无论汉代今、古…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22,(1):140-147
扬雄是西汉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与经学家。他身处经学兴盛但又今、古文经纷争不息的"经学昌明时代",因政治、著作等因素被后世忽略了其学术贡献。以两汉今、古文经学的差异为考察背景,分析《法言》大胆采用模仿经典形式背后的撰述动机,显示出扬雄在经学发展转型时期,不囿于一家一派,调和今、古文经学的自身学术立场及其"重德轻事""深约解经"的经学思想。此外,《法言》中展示的援道入经倾向,以及扬雄在后世所受褒贬不一的历史评价,昭示着中国儒学在由经学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的不断完善与成熟。  相似文献   

13.
政治史的回归与复兴是当代法国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新政治史和政治概念史共同推动了年鉴学派的批判和政治史的革新,但在研究视野、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等方面,它们却拥有大相径庭甚至截然对立的主张.它们的分歧和对立体现了当代法国政治史研究多中心、多方法、多视野的基本趋势;它们各自的缺陷与不足则表明,法国政治史的革新有待于它们打破门户之见、加强彼此之间以及和包括年鉴学派在内其他派别的交流与协作.  相似文献   

14.
作为秦地文化的"秦文化"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域文化之一,秦地也是战国晚期的学术文化中心之一.以荀子为代表的"荀学",作为战国晚期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无疑与此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荀子>一书思想与韩非、李斯等人以及与<吕氏春秋>、<尉缭子>、<商君书>等书的思想进行比较,可以确认以荀子为代表的"荀学"的确是先秦战国时期的集大成的思想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15.
胡建 《浙江学刊》2005,(3):39-44
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政"运动的精英人物,又是近代道德转型的先驱者.因为传统中国所实行的是政治道德化与道德政治化的机制,因而人们对政治的态度实际上也即其道德人格诉求.谭嗣同进行"政体创新"与"道德创新"的理论武器是其"心力说"."心力说"对中国近代道德转型所起的奠基作用有:在道德本质问题上,用世俗的"人欲之善"取代了传统的"天理之善";在道德实践理性上,用近代性"平等自主"之美德扬弃了古典式"等级依附"之美德;在"集体关怀"的德性层面,用"平民主义"否定了"权威主义".  相似文献   

16.
陈以凤 《唐都学刊》2008,24(5):10-13
孔壁出书一事在中国学术史上意义重大,通过对历史文献记载的考证分析,可知此事属实,决非古文经学派的伪造.孔壁古书当由孔鲋所藏,面世于汉景帝末年,包括<古文尚书><礼古经><论语>和<孝经>.  相似文献   

17.
结束锁国状态的日本,在与西方社会的复杂交往中,不断积累着对西方的两种感情:一种是想要成为西方的欲望,一种是对西洋进行反抗的情感.然而从根本上讲,这种双重情感最终是在西方化框架内产生的,是西方近代世界史普遍主义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普遍性中,日本京都学派的哲学家们试图寻找日本在世界史中的主体性地位.他们构建了一种"精神即文化"的世界历史哲学,这种历史哲学理念作为一种精神的否定性概念,与西方的物质性历史终结概念相对立.而且,精神的否定性因素具有摆脱以普遍性为目的的西方近代思想的某种气质,是一种构建以特殊性为目的的东洋历史哲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跳出"冲击一回应"模式、"传统一近代"模式、帝国主义模式这三种西方中心主义诠释模式的影响,论证了王船山民族观已实现由传统的文化民族观向近代政治民族观转化,说明了船山的民族观具有政治民族主义的思想萌芽,并强调这种政治民族主义思想萌芽体现在"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异类间之"的民族自决论、"彼无我侵,我无彼虞"的民族关系论、"天下交相灌输"的民族发展论三个方面,从而揭示了船山民族思想的近代意义以及与同时期欧洲近代思想的同质性,以思想历史的真实性证实中国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19.
法经济学对我们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它是经济学基本理论向其他学科渗透的结果.虽然经济学帝国主义是很多学者理想的认为,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解释一切法律现象,但是,这个学科却在很多基本问题上存在争议,这不仅限制着法经济学本身的深入发展,也减缓了法经济学影响其他学科的脚步.其中,学派问题就是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在法经济学的历史上产生了很多关于学派的划分方法,杂乱而无序,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对法经济学学派问题形成比较权威的观点.这是由于对法经济学界定的不同以及划分学派的标准不统一.因此,只有在对法经济学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探究学派一词的基本词源和历史发展,才能指引法经济学走出学派之争的混乱局面,从而为法经济学的学术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
功能主义语言学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主义语言学是继索绪尔之后的欧洲学派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概括.其研究特点是从功能的角度解释语言现象.功能主义语言学从20世纪30年代起步到60年代发展壮大,至今已广为应用到社会学、文体学、翻译研究、文学批评和语言教学等领域.纵观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思想可以使我们加深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对语言功能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其理论.文章沿着布拉格学派、弗斯学派和系统功能学派为主线来梳理其语言哲学思想,以此揭示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的贡献与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