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耀华教授毕生致力于民族学、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作为一位颇多建树的学者,凉山彝族是他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汇集了他半个世纪以来跟踪研究凉山彝族的主要成果,是这方面的总结性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探讨彝族文化变迁的力作。 一、该书的构成。本书分为四编:第一编“凉山彝家”曾作为一部专著,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作者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后,于1943年夏深入西南大小凉地区进行实地  相似文献   

2.
新疆民族研究学会、新疆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日至十五日在乌鲁木齐市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各民族代表一百五十多人。收到论文、调查报告五十三篇。会议还收到牙含章、秋浦、林耀华、满都尔图、何涧、史筠等专家学者的贺电、贺信。  相似文献   

3.
民族理论学专家周瑞海周瑞海,经名伊斯哈格,男,回族,教授。1939年11月生于宁夏同心县,后随家迁居甘肃靖远县谋生。1959年,周瑞海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师从翁独健、林耀华诸先生攻读民族史,1964年毕业分配到宁夏区民...  相似文献   

4.
义序是20世纪30年代林耀华研究中国宗族乡村的一个标本.解放后,义序宗族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其变化肇始于土改.土改是在特定区域中进行的,而义序土地分散、近市郊、商业发达、非农职业过半、宗族发达等,这是理解义序土改的前提.义序土改的过程也是其宗族瓦解的过程.首先,族田的征收导致宗族经济基础的消解;其次,祠堂的征收使其作为宗族“集合表象”的消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表象”彻底消除,祠堂保留着宗族记忆,起着隐性宗族认同的作用;最后,族权的瓦解是族田祠堂的征收、阶级斗争和农会、乡村政权建立等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文言小说从短篇到长篇的运用在林纾手里得到完美的演绎,并掀起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旋风。甚至可以说,林译小说及其创作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高峰,因此,晚清民国以来的读书人几乎多多少少都读过林译小说或其创作,其中自然也包括"五四"运动的发起者们。然而,深受林纾文言小说影响的"五四"文化先驱们发起的白话运动却宣告了文言小说的终结。林纾作为古文的殿军也不得不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并且由于激烈的反抗而很长时间被认定为历史进步的阻碍者,林纾及其作品从此很长时间沦为历史的弃儿,但这更多地可能是"五四"运动发起者们的政治谋略。  相似文献   

6.
正当我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之时,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志霄著《维吾尔族历史》(中编)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由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新疆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首发式也于96年12月1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耀华、宋蜀华、王钟瀚、朱马洪,中国史学家蔡美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杜荣坤、肖之兴、日聚珍、蔡家艺、伍一飞等一些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文学家及有关部门的领导,新闻界的朋友参加了首发式。全国政协副主席赛福鼎…  相似文献   

7.
在民族学研究正大力开展、第二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的筹备工作即将开始的时候,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工作座谈会于一九八一年七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在昆明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四十一人,来自十三个省、市、自治区的二十三个单位,包括九个民族。中国民族学研究会会长秋浦,副会长林耀华、马曜、向零,顾问方国瑜、江应梁出席了会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饶华到会讲了话。会议围绕着下列两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发展我国民族学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琼州学院学报》2016,(3):38-4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危机"与"崩溃"构成了描述中国乡村的主流取向。经济、社会及教育危机主导了这一时期中国三农问题的书写基调。然而,在早期中国人类学家费孝通所书写的江苏开弦弓村、杨懋春笔下的山东台头以及林耀华记述的福建黄村,却基本上呈现出一幅较为和谐的乡村生活画面。这一时期史料中俯拾皆是的乡村经济、社会和文教三大危机与这三个村落有的实际状况并不完全相符。进而对这一时期乡村危机"大理论"下的乡村书写提出了一定的质疑。  相似文献   

9.
所谓严复与伊藤博文"同学"的传说,经历了一个以讹传讹的演变过程。1896年,总署最早在奏折中模糊指出,当时日本执政大臣多与中国船政首批留学生"同堂肄业"。1921年,陈宝琛继之在严复墓志铭中明言严复有"日本同学"。1932年,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林耀华著《严复研究》,同在严复墓志铭的基础上将"日本同学"具体化为伊藤博文,"同学"说至此完全定型。1936年,王蘧常著《严几道年谱》综合前述说法,将定型之传闻进一步推而广之。究其思想根源,弥漫于中国社会的官本位意识则是这个传说不断完善定型、广泛流传、长盛不衰的根本载体。  相似文献   

10.
父子连名制是民族学研究中一种常见现象,为治原始社会史学者所熟知。然而这种连名制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抑或有其历史发展轨迹可寻,据笔者所知,鲜有人论及。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海内方家。林耀华先生在其主编的《原始社会史》一书中,列举了我国西南的彝语支各族和佤族的父子连名制,最后结论说:“总之,父子连名制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通过一代代口耳相传,明确了世系,巩固了父系继承,因而在氏族制已经解体的地方,仍得以流行于上述民  相似文献   

11.
《中外小说林》是近代著名小说家黄世仲兄弟辛亥革命前在广州———香港创刊的一份文学杂志 ,它包括其前身《粤东小说林》(1 90 6 )、《中外小说林》(1 90 7)和《绘图中外小说林》(1 90 8)。该杂志刊登文学理论、小说、通俗文学和翻译小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革命倾向 ,它比内地曾朴等人创办的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的《小说林》还要早一年。由于《中外小说林》主要是在香港出版 ,内地馆藏甚少 ,且不是全部 ,因此该杂志长期未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就《中外小说林》的沿革、内容作了准确的介绍和评论 ,对版面格局三大块 ,即小说理论、小说著译 (包括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 )和俗文学的主要观点、思想意蕴、艺术成就及其意义作了钩玄提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伦理学》是我国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熊坤新副教授积多年研究心血之结晶。全书50余万字,1997年12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和林耀华先生分别为之写序。它是我国目前第一部民族伦理学学术专著。相信它的出版,对于拓宽民族学和伦理学研究界域,并促进其繁荣和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充实和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对于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思想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将起到积极作用。纵观全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学科的交叉性民族伦理学,是我国学术园地中自80年代…  相似文献   

13.
冯承钧及其在中国翻译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冯承钧是完全可以同严复、林纾、马君武、伍光建齐名的第一流翻译家。而且他在史地翻译的考订精审方面,不仅马君武、伍光建不能望其项背,即使严复、林纾与之相比,就如朱杰勤先生所说:“他们好像椎轮,而冯先生好像大辂了”。冯承钧的史地译作,引进了欧洲汉学的成果和科学的治学方法,对民国时期以至后来的中外交通史、蒙古史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遗憾的是,近年来人们似乎  相似文献   

14.
刘晓珍 《天府新论》2006,(3):136-141
(一)向子(1085-1152),字伯恭,自号芗林居士。类似同一时期的朱敦儒。向子喜禅首先也应是宋代“无座不谈禅”的禅悦社会风气使然;其次,恐怕更受到其舅父的直接影响,《五灯会元》载:东山吉禅师,因李朝请与甥芗林居士向公子谒之,遂问:“家贼恼人时如何?”师曰:“谁是家贼?”  相似文献   

15.
林纾的声誉来自"林译小说",五四以来的毁誉也源于此。对于林纾,后来研究者需要摆脱五四遗留下来的道德义愤,以对传统的无差别心乃至敬畏心给予一种了解之同情。在中国文学史上,林纾在小说译著中不再使用笔名而用真名,打破了人们对于小说的鄙视,是一种开风气之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林纾自己也看重令其名利双收的小说译创。在林纾的心目中,小说与古文始终有着价值的高下之分,小说是"小道",古文才是"大道"。林译小说能够博得当时社会中上层知识阶层的青睐,不但在于林纾以古文家的身份介入小说化解了士林阶层阅读小说时伴生的道德焦虑,更在于林纾以古文的笔法和小说家的天赋共同造就的"林译小说"独有的品味和趣味。  相似文献   

16.
论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问题朱耀华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市场主体活动的舞台,是市场经济赖以运行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诸关系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加快培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培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7.
《小说林》是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小说林》的小说论著所阐发的小说理论,是晚清革命派小说理论诸支派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然而,长时期来,在晚清小说理论研究中,如同对整个革命派小说理论一样,对《小说林》的小说理论、研究既很不够,评价也多有不确。本文就是有鉴于此而草写的。  相似文献   

18.
1993年7月26日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兴致勃勃地前往华宁县盘溪镇视察,我院党组书记、院长何耀华、中共玉溪地委书记孟继尧、玉溪地区行署专员曾永德、玉溪地区人大工作委员会主任段毓华、副主任施以宽、中共华宁县委书记刘汝杨等领导同志陪同考察。 朝柱同志在考察中指出:过去搞了几十年封闭的生产经营,群众的生活还是贫困的,现在改革开放,经济成倍翻番,生产力跳跃式发展,搞社会科学的就是要研究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为深化改革作贡献。耀华同志说,生产力跳跃式发展的理论,开始时还不  相似文献   

19.
翻译视域下的林纾现象——兼论林纾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的翻译家林纾开创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其译作不尽完美,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锺书也撰文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及客观的研究.通过对概念的系统论证和对现象产生根源的探究,指出了运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人论及洋务派与林、龚、魏的关系时,以“对待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对待半殖民地统治秩序的态度”作为衡量标准,将曾国藩、李鸿章同林则徐、龚自珍、魏源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在“师夷”的目的上和具体主张上完全不同。林、龚、魏的“师夷”,“是为了打退西方的侵略,使国家和民族富强”;洋务派“骨子里和行动上却是媚外。“洋务派与林、龚、魏的主张相比,完全是一个历史的大倒退”。从而断言:“洋务派不是林、龚、魏的后继者,是而林、龚、魏爱国思想和事业的背叛者”(见《光明日报》1981.11.23),如何看待洋务派与林、龚、魏的关系,不仅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而且也关系到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因此,笔者不揣冒昧,也对此谈点粗浅的认识。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应当以什么作为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