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常温和高温下对PVDF/SiO_2,(PVDF-聚偏氯乙烯)膜的恒压负电晕充电,系统地研究了充电注入的负表面电荷受激脱阱后在电荷层自身内场作用下的输运规律。确定了TSD(ThermallyStimularedDischarge)的偶极峰和空间电荷峰对电荷稳定性的明显区另。实验结果表明,高温负电晕充电对该材料的驻极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根据Helmholtz-Smoluchowski议程,由实验测定的流动电位来计算MF膜的ξ电位,并根据Gouy-Chapmann方程,原估算出膜的微孔表面电荷密度,表明膜微孔表面ξ电位和电荷密度与电解质的种类,浓度有关,NaCl,KCl和Na2SO4体系的ξ电位相近,MgCl2与MgSO4体系的ξ电位相近,即阳离子价态和结构越相近,ξ电位越相近,但当阴离子价态较高时,也有一定影响,由膜微孔表面ξ电位和电荷密度与容液浓度的变化关系可知,在低浓度区域,膜表面ξ电位和电荷密度较高,并出现1个峰值,之后随深度增大而缓慢降低。  相似文献   

3.
根据Helmholtz-smoluchowski方程,由实验测定的流动电位来计算MF膜的ζ电位,并根据Gouy-Chapmann方程,原估算出膜的微孔表面电荷密度.表明膜微孔表面ζ电位和电荷密度与电解质的种类、浓度有关.NaCl、KCl和Na2SO4体系的ζ电位相近,MgCl 2与MgSO4体系的ζ电位相近,即阳离子价态和结构越相近,ζ电位越相近,但当阴离子价态较高时,也有一定影响.由膜微孔表面ζ电位和电荷密度与溶液浓度的变化关系可知,在低浓度区域,膜表面ζ电位和电荷密度较高,并出现1个峰值,之后随浓度增大而缓慢降低.  相似文献   

4.
根据Helmholtz-smoluchowski方程,由实验测定的流动电位来计算MF膜的ζ电位,并根据Gouy-Chapmann方程,原估算出膜的微孔表面电荷密度.表明膜微孔表面ζ电位和电荷密度与电解质的种类、浓度有关.NaCl、KCl和Na2SO4体系的ζ电位相近,MgCl 2与MgSO4体系的ζ电位相近,即阳离子价态和结构越相近,ζ电位越相近,但当阴离子价态较高时,也有一定影响.由膜微孔表面ζ电位和电荷密度与溶液浓度的变化关系可知,在低浓度区域,膜表面ζ电位和电荷密度较高,并出现1个峰值,之后随浓度增大而缓慢降低.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种模块化,内部采用总线形式,用于DVD的MPEG2系统层实时解复用器,并对电路的总体结构、起始头检测电路、PES包头解码电路和PLL电路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讨论,给出了整个实时解复用器的FPGA硬件实现结果。该系统具有基本流多路分配、系统时钟恢复的功能,同时又有结构简单、耗用资源少和易于集成等特点,适于 DVD及相关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声电荷传输(ACT)信号微处理器(SMP)是由软件控制的处理射频或微波信号的一种新的信号处理工具。功能类似于数字微处理器。ACT/SMP用数字指令实现编程,而处理射频或微波信号时义不用A/D变换器。因此基于ACT技术的SMP比数字SMP简单,功耗小。用ACT202作成的SMP,处理信号的频率范围为1~160MHz,功耗仅为7W。  相似文献   

7.
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 编程技术的应用,使得VisualFoxPro 成为一种典型的第四代语言.在Visual FoxPro 中应用对象和类,支持继承性、封装性、多态性.将VFP5 改造成为可视化的编程语言,以支持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本文用图书馆管理系统首先分析了面向对象方法的优点,然后介绍VFP 中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并把它溶于应用系统的开发中,讨论如何组织面向对象数据库(OODB) 的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8.
采用减压蒸溜,0℃低温气相淀积法在聚酯(PET)基材上合成了聚乙烯醇-聚噻吩(PVA-PTh),获得性能优良的透明导电聚合物复合膜。研究了FeCl3和PVA浓度配比、反应压强、聚合温度和时间对透过率和导电率的影响。最优工艺条件:FeCl38.0wt%,PVA6.0wt%,压强3.37×104Pa,温度0℃,气相淀积聚合时间10min。550nm处膜的透过率Tr≥80%,导电率ρ≥0.2s·cm-1,膜厚约1μm。  相似文献   

9.
从CCD(电荷耦合器)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了CCD在尺寸测量系统中的失真误差问题,提出了对其检测信号进行细分和对失真误差进行实时校正的方法,给出了一种高精度的CCD尺寸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10.
CeO_2还原表面水煤气变换反应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原位红外(FT—IR)、程序升温脱附(TPD)、脉冲反应(PSR)等技术研究了CeO_2还原表面在中温变换反应气氛中表面物种的生成及脱附情况,并归纳出水煤气变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制备纳米量级铁电聚合物PVDF/PDDA超薄膜的新方法。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和极化处理后的聚偏氟乙烯(PVDF)复合超薄膜是通过层与层的静电自组装(LbL-SA)方法制备的,厚度约30~150nm,每层膜厚度约为9nm。PVDF/PDDA多层膜通过石英晶振微天平(QCM)、红外频谱仪、原子力显微镜(AFM)进行了测试与表征。QCM表征结果表明,PVDF与PDDA超薄膜能较好地交替组装;AFM表明PVDF/PDDA聚合物超薄膜的表面均匀、薄膜致密。与PVDF厚膜的电阻性能相比,PVDF/PDDA复合超薄膜的电阻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纳米氧化钛镀膜玻璃具有优异的自清洁性能.可用于高层建筑、厨房和卫生间的装饰,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浸渍-提拉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该纳米薄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光光谱仪分析了凝胶组分变化、薄膜的表面形貌及光吸收性能.考查了铈离子掺杂的作用.试验表明,利用本方法可以在玻璃表面制备出高质量的纳米氧化钛薄膜.该薄膜具有较高的紫外吸收能力.而且随着涂层数和铈离子掺杂量的增加,紫外光吸收率增加.并且吸收光波长向可见光的方向移动,它有利于改善氧化钛薄膜的自清洁能力.  相似文献   

13.
ITO导电玻璃具有许多优越的特性,如高透过率、高导电性、无毒无害以及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因而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和传感器等电子工业领域,可作为基体材料应用在IT仪器或传感器中.本文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ITO导电玻璃表面沉积得到氧化锌薄膜结构,通过SEM观察纳米氧化锌薄膜表面形貌,用XRD分析薄膜的成分和晶体生长情况,用ZYGO激光干涉仪测量了其表面粗糙度,用接触角测量仪测量膜层表面与水的接触角.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对比分析了ITO导电玻璃表面有无氧化锌薄膜时表面形貌的变化,及其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ITO导电玻璃表面,可以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得到结构完整且表面相对平整的纳米尺度ZnO晶体结构,并且该结构存在择优取向性,导致其表面粗糙度有所下降,但是却能够使得水滴在其表面表现为疏水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压电材料是目前在智能材料系统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传感材料之一。由于PVDF压电薄膜具有制作成本低、机械性能好、灵敏度高等优点而受到了广泛关注。以PVDF压电薄膜作为结构监测的传感元件,对PVDF的应变传感原理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基于信号采集与处理的PVDF应变监测系统,最后对PVDF监测构件裂纹进行了实验。实现了压电薄膜的应变与裂纹监测,为实际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用FT-IR、UV-Vis和XPS等分子光谱和电子能谱方法研究了铜在Fe(CN)_6~(3-)溶液中的腐蚀过程,表面膜的形成及其改性。结果表明,腐蚀膜主要由Cu_4~(1+)Fe~Ⅱ(CN)_6(大量)和Cu_2~(2+)Fe~Ⅱ(CN)_6(少量)组成,并夹杂有K_4Fe(CN)_6和K_3Fe(CN)_6。  相似文献   

16.
室温条件下,采用平面叉指电极式器件,运用原位化学氧化聚合和静电力自组装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制备了盐酸掺杂和对甲苯磺酸掺杂聚苯胺/纳米二氧化钛(PANI/TiO2)复合薄膜气体传感器,并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对薄膜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了其在常温下对NH3气的敏感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盐酸掺杂PANI/TiO2复合薄膜较对甲苯磺酸掺杂PANI/TiO2薄膜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响应恢复特性以及更好的稳定性。该研究有助于开发低功耗、高灵敏度的NH3气体传感器。  相似文献   

17.
聚吡咯/二氧化钛复合氨敏薄膜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电力自组装和原位化学氧化聚合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聚吡咯/纳米二氧化钛(PPy/TiO_2)复合薄膜,并进行了表面电阻测试及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分析.利用平面叉指电极结构制备了PPy和PPy/TiO_2薄膜气体传感器,研究了其在常温下对有毒气体NH_3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PPy/TiO_2复合薄膜传感器的响应/恢复时间均优于PPy薄膜传感器.同时测试了PPy/TiO_2复合薄膜传感器的湿度特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在锌表面获得了多种不同颜色且具有金属光泽的不溶性Mo(W)-S-Zn簇合物转化膜,所获膜层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和装饰效果,加热处理后颜色将发生变化,加速腐蚀试验结果表明,金黄色膜耐蚀性最佳。FT-IR、FT-Raman、XPS和AES分析表明,该膜层厚度约为60nm。钼在膜表面的价态为+6价,而在膜内则以+6、+4价共存。从AES深度分布曲线可知,其组成为32.5%Zn,19.3%Mo,39.4%S,8.5%O。膜为多分子层组成的复杂体系,其颜色是各组分统计分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TiO2作为一种重要的催化剂,在石油化工方面有重要的应用,特别是煤基合成油和超深度脱硫中的优越性受到注目。同时TiO2还是重要的白色颜料,为了提高TiO2的应用性能,对TiO2颗粒进行了SiO2纳米膜的表面包覆改性。采用精确控制pH值的连续法在TiO2颗粒表面包覆了SiO2的纳米层,并进行了TEM、HRTEM、EDS、XPS、ICP和光学性质表征。证明了SiO2在TiO2颗粒表面形成了一层连续的纳米膜,厚度大约为3.5~4.0nm,SiO2凝胶纳米膜比较致密,没有未包膜上的絮状物,而且TiO2是单颗粒分散,没有发生多个颗粒被包膜在一起的现象。XPS证明SiO2凝胶在包膜后的TiO2颗粒的表面为物理包覆。用SiO2包膜后,样品的光学性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改变了样品在不同介质中的分散性质,在水性介质中分散性能提高到93.0%。这种表面处理后的TiO2可以作为一种催化剂用于煤基合成油和超深度脱硫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