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宝钗处世惠泽面面,源于她对儒学本质“仁”的深刻认识,从而异于王夫人一流对儒学形式“礼”的僵守,仁爱与大礼的错位遂使“宝二奶奶”之名无缘宝钗。“金翠辉煌”的衣饰是“鲜花着锦”家族的表征,宝钗“素净”到“很离了格儿”的装扮便是丧败的象征,贾母因此借宝琴明拒宝钗。与宝玉佛心相似而红尘无情,宝钗已知一生终将与东风无缘却终究不改自守,“送我上青云”暗蕴逃脱浊世羁绊的心愿,菊词蟹诗的秋意深沉便是走向冬天的心境,“金簪雪里埋”成就了最终遁世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薛宝钗是《石头记》中的主角之一,然而对她的分析评价大多数都失之偏颇。这与程高续书有极大关系。在雪芹原著中,八十回后的宝钗是什么样子呢?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一点粗浅的探索。一、宝钗未和黛玉争宝玉由于程高继书的影响,宝钗与黛玉成了千古第一对情敌。这实在是一大冤案。按雪芹原作,宝钗根本未和黛玉争宝玉,她绝不是一个“一心想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的阴谋家和伪君子,而是封建制度下另一类型的牺牲品。宝钗是一个封建主义的笃信者,是那个时代标准的好女孩  相似文献   

3.
“柱凝眉”与“终身误”及其它《红楼梦曲》有一支“枉凝眉”。注家说是讲黛玉的,“阆苑仙花”即指黛玉,“美玉无瑕”指宝玉。我有不同看法:这支曲子是合写钗黛。“阆苑仙花”是宝钗。63回怡红开夜宴占花名儿,宝钗掣得牡丹,签上题道:“艳冠群芳”。李白曾把牡丹和杨妃相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红楼梦中湘云、黛玉、宝玉、探春、宝钗、王夫人等人物笑态描写分析;指出其笑态恰当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命运,逼真地显示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鲜明的生活色彩,从其笑的神态描写反映了深刻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5.
虎妞是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关于虎妞这个形象,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都有许多不同评价。有的评论者认为虎妞是“被侮辱被损害者”,同书中人物祥子、小福子、小福子的母亲、小马、小马的祖父一样,“代表了被吃者的一面”;也有的评论者认为“虎妞始终是一个剥削者的形象”,“老舍始终是把她作为祥子的及劳动人民的对立面来写的”。作者对她“不仅没有同情”,而且“是在捉弄、揶揄这个剥削阶级的‘不幸儿’”。这两种意见显然都是偏颇的。我们认为,虎妞是一个具  相似文献   

6.
略论王熙凤的典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凤在《红楼梦》里是除了宝玉、黛玉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贾府举足轻重的人物.应该怎样理解其典型意义?二十余年来,普遍的结论是:“封建制度的死心塌地的拥护者,”后来又加之以“孔孟之道忠实信徒”的罪名.直至最近的“评红”文章,凡涉及王熙凤者,均持如是观.这其实就是认为王熙风与贾母、贾政、王夫人、宝钗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对此,笔者是不敢苟同的.  相似文献   

7.
曲径通幽处——也谈宝玉出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楼梦》前八十回伏脉千里的性格暗示,后四十回形象塑造的最终完成,以及宝玉宝钗唇枪舌剑的思想交锋三个方面论述了贾宝玉的最终归宿是“出家当了和尚”,而不是所谓的早期民主主义者的“出走”。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反映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貌.人们对书中薛宝钗形象历来评价很多.一方面,作者对她注入了无限钟爱,写出了她许多优点;另一方面,又写出其性格的另一面:自私、冷酷、虚伪.二者常常融为一体,寓贬于褒.这个人物具有丰富性、完整性、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未完为中国文化史不可弥补的损失,但主要人物结局前八十回皆有所示,关于薛宝钗之结局,学界基本有两种观点,一是宝玉出家后,宝钗孀居,孤独终老,二是宝钗改嫁贾雨村。细考文本,宝钗结局是在宝玉出家后改嫁贾雨村,但这并非从此人生顺遂,甚至是"好风送我上青云",贾雨村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后几经沉浮,最终失败,宝钗又一次失去依靠,此次打击更甚,在穷困孤独中度过余生。宝钗的悲剧寄托了作者的虚无思想与深刻感伤。  相似文献   

10.
秦可卿,《红楼梦》中一位绝代少妇,贾府重孙辈贾蓉之妻。她在书中第五回出现,将宝玉规引入梦,并在梦中与宝玉成姻。后来,这位少妇莫名其妙地得病,凤姐、宝玉探视,露出凄楚,悲凉。终至夭进。生魂向风姐托付后事,并声言“回去”了。回哪里去了呢?回“故乡”“太虚幻境”却了。从第五回出场,到十三回亡故,素可卿算是书中少有的几个“全始全终”的人物,却最为扑朔迷离,令人难解。她“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孝顺和睦,慈老爱幼,是贾府“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但是,传统的评论却认为她是“道德伦丧的罪人,淫乱无耻的魁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不是系统、全面研究代词修辞作用的文章,只是想把平时阅读中记下来的零碎材料写在下面,略加分析,目的在于引起对“代词的修辞作用”的重视。 《红楼梦》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宝钗、黛玉三人先后去看他,在安慰、规劝宝玉时,她们各自从自己的身份、地位、同宝玉的亲疏关系出发,选用了不同的代词,细细  相似文献   

12.
袭人是《红楼梦》中作者不惜笔墨着力刻画的一个重要人物 ,也是大观园人物群中最有地位、最有影响的丫鬟之一。她性格内向 ,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她温柔贤惠 ,对事关宝玉品行名声、婚姻大事 ,总是冒死建议 ,表现出对主子的忠诚性 ;作为丫鬟 ,她悉心服侍宝玉 ,表现出对主子的顺从性 ;作为与宝玉偷试云雨情的女子 ,又表现出对宝玉的爱慕性。这些复杂的情感融汇在一起 ,折射出袭人这一丫鬟特有性格的内敛美  相似文献   

13.
宝玉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不满意,对身边的女奴充满了同情和关爱,这是他思想性格中可贵的一面。但不能对此无限拔高,认为他的思想是“近现代思想”,“是无等级的、平等的、仁爱的真诚无私”,“是最不懂得‘自私自利’为何物的人”。宝玉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末期“盛世”的“怪胎”,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是个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封建贵族的纨绔子弟。在他的身上,体现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统一。曹雪芹对宝玉的思想是采取批判的态度的,不能将曹雪芹的思想和宝玉的思想画等号,更不能将宝玉的思想和《红楼梦》的思想画等号。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具有审美魅力和艺术生命力,这是论者所公认的。但王熙凤这一人物究属何种性格,说法颇不一致。或说她是“大凶大恶之人”,或说她是“擦了脂粉的曹操”;或说她是“没落地主阶级的代表”等等。我们认为,王熙凤的性格是属于市民性格。“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还是封建社会。”曹雪芹正是把握了这一时代市民属性的特征,把  相似文献   

15.
细节最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凤姐在“探春理家”事件上之所以表现出大度,既是她主观判断的结果,也是客观形势使然。显示出她的心机、谋算和眼光,以及据此作出的选择。“晴雯撕扇”情节中,宝玉的言论值得玩味。他认为,在“人”面前,“物为人役”、“物尽其用”则是最根本的“爱物”。袭人因“内定”为姨娘的名分与其待遇的错位而难免尴尬,但她的付出与得到的月例是相称的,与付出极少而所得甚多者相较,她不应该受到指责。  相似文献   

16.
薛宝钗的性格,是在多维艺术空间里铸就的。作者将许多矛盾的性格因素融为有机的整体。在她身上呈现着美与丑、冷与热、真与伪、智与诈、“礼”与“欲”、高尚与卑微、质朴与矫饰、浑厚与尖刻等等多种矛盾性格的对立与交织。宝钗丰富的性格因素,在多维构造中展开,构成了难以测准的艺术的大千世界。宝钗的形象寓意表明:她体现着封建末世贵族所追求的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化身,从多方面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积极因素的光辉;同时又携带着封建末世的社会胎病的毒瘤并表现出广泛的消极面。在她身上既闪耀着作者理想之光,同时又展示了理想终于破灭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第十六回有一引人注目的情节:那是黛玉刚从扬州安葬父亲回来,一边“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一边便“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宝玉领此厚情,当然想到了回报,便“将北静王所赠鶺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岂料黛玉说道:“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并“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 对这一情节,人们历来都极为重视,多有论述。如陈昭先生在《略论〈红楼梦〉里对皇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陈景河 《南都学坛》2000,20(4):27-3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少有的几个“全始全终”的人物。她的一生扑朔迷离 ,令人难解。传统评论认为她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人。《红楼梦》是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的 ,《红楼梦》的正文多侧面地揭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 ,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着满族文化意蕴。如果把秦可卿看作萨满女神下凡 ,把她与公公贾珍、叔叔宝玉暖昧关系纳入萨满文化中民风古俗里去考察便不足为怪。秦可卿在书中有预示作用 ,是《红楼梦》悲剧序幕的预演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红楼梦》研究中,对于袭人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性格的品质问题,她究竟是奴隶还是奴才,究竟是品质善良的好女孩还是爱打小报告的告密者;在与宝玉的关系上她是否是引诱宝玉的“狐狸精”,是否存在爱宝玉这种感情。尽管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致,但对袭人的认识却是越来越清晰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出场,阐释了他们的地位、相互关系及其在全书中的意义,指出了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真正体现了《红楼梦》的两重悲剧:社会性的残缺和灵性的毁灭,集中表现于宝玉的人生悲剧并投影于宝钗和黛玉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