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赵天宝 《学术探索》2011,(3):95-100
景颇族历史上长期没有产生文字,故考察景颇族的文明发展史的难度很大。从民间口承文化和相关史料着手,追溯景颇族的族源和迁徙,梳理景颇族从远古到清末的历史,对了解景颇族的历史分期及社会形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69 木脑纵歌     
《中文信息》2007,(12):108-108
“木脑纵歌”是景颇语的音译,意思是歌舞盛会或大伙跳舞。这是景颇族驱恶扬善、祝颂吉祥如意、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也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在云南省德宏州的瑞丽、陇川、潞西等景颇族生活的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至十七日都要举行景颇族的木脑纵歌。在节日来临之际,景颇族选定一块天然坪场阔地为舞场,在舞场正中央架好木脑标栋,示栋(用木柱搭成的标牌)上有舞形图。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耿马景颇族语言使用情况的定量、定性分析,结论认为,耿马县景颇族的语言生活是一种和谐的多语生活.具体表现在:普遍稳定地使用母语;全民自觉地兼用汉语;部分景颇族能够兼用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不同的语言功能互补、和谐共存;语言态度开放包容.不过,耿马景颇族语言生活中也存在若干相关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纠纷解决仪式是解纷机制的外在载体,并直观地展示解纷机制的公正性。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阈限理论、符号理论和正反结构理论为主要分析工具,把静态描述和动态场景结合起来,深入阐释了景颇族解纷仪式的场域,并分析了景颇族解纷仪式的法文化功能。景颇族解纷仪式对当今审判仪式的完善和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家务建设”在邦瓦寨引起的变化云南省陇川县邦瓦寨座落在县城东南面的高黎贡山余脉的邦瓦山梁上,面临龙江河谷,与潞西县的西山隔江相望,距陇川县城约十五公里,海拔一千四百米,属于亚热带气候。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适宜种植咖啡、紫胶、桔子、砂仁、棉花等经济作物。宽阔的山场和常年不衰的青饲料对于牧放牛马骡羊等牲畜十分有利。邦瓦寨居住着单一的景颇族载瓦支(五、六十年前迁入的四户汉族和两户大山支景颇族,在语言习俗等一切方面都完全同化于载瓦了)。全寨一百四十六户人家散居在长约五公里的山梁上,分为上中下三寨,五个生产队,现有八百五十四人。解放前,邦瓦寨和其他所有的景颇族村寨一样,政治上处于土司山官的双重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6.
景颇族的丧葬充满了原始宗教的色彩,浪费极大。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该族尊敬、羡幕长寿老人的美德。该族是土葬、火葬和天葬等三种葬式并存,旧社会还有殉葬。凡是正常死亡的成年人实行土葬。不正常死亡的实行火葬:把尸体放在柴堆上火化,大块子的柴在下,小柴在上,一层干柴,一层湿柴,横竖交错,边烧边用棍子敲打尸体,防止尸体表面凝固火烧不进。儿童  相似文献   

7.
景颇族的婚姻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勤劳、勇敢并素享好客美称的景颇族,有八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其中陇川、潞西、瑞丽等县是他们最集中的居住区。解放前,由于景颇族进入以地缘联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已有长久的历史,单一姓氏、支  相似文献   

8.
解放初期,我国尚有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独龙族、怒族、傈僳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崩龙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黎族和珞巴族等民族的全部或一部分,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公社制残余.他们有的从事游猎经济,辅以采集和捕鱼,靠攫取大自然现成的野兽和野果为生;有的靠“刀耕火种”从事原始的农业.共同劳动和平均分配是他们基本的生产关系.在有的民族中虽然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阶级和剥削,但总的来说,他们并未跨入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9.
基于明、清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大统一政策的政治文化感召以及南迁德宏后汉文化的辐射和影响,在近代与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侵的重大历史契机中,云南景颇族的文化认同由族群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向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使云南景颇族的政治文化具备了良性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处于习惯规范调控下的景颇族社会几乎就是一种自发秩序。文章从具体的案例分析着手,展示了景颇族社会自发秩序的魅力;接着论证了这种自发秩序的合理性及其在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中的运行限制,最后阐明了自发秩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近代景颇族社会的半部落半封建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近代景颇族社会是从部落或部落联盟社会向封建领主制和地主制社会过渡的,因它既脱胎于部落社会,又受封建社会的强烈影响,故一方面保留着原始部落社会的许多痕迹,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封建领主、地主制的不少特征,许多尚未消亡的而且是比较浓厚的部落因素与发展着的封建社会诸因素同时并存。若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作些比较,中国有些城市资本主义发展快,帝国主义势力强,而有些地区则封建势力强,还有一些处于部落、奴隶、农奴等历史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但起主导作用的政权是封建的和殖民地的结合体,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参照这个结论去观察认识景颇族近代社会性质,认为用“半部落半封建”来反映更恰当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景颇族的创世史诗勒包斋娃为例,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神话具有鼓舞精神、维系民族团结、规范道德行为的功效,并论述了神话在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指出了神话研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原始文化与哲学——一种发生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诞生于原始文化。原始文化发展的“动力学”基础是人类性崇拜与性禁忌形成的张力。从图腾崇拜到巫术、到神话,原始文化渐趋成熟;神话与巫术的结合塑造了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原始文化的缩影。原始文化的发展既是一个“发散”的过程,表现为科学、宗教、艺术的确立,又是一个“收敛”的过程,表现为承担文化整合功能的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民族历史的早期,宗教渗透到文化领域的各个侧面,原始宗教意识成为建构原始文化的主要支柱,哲学、科学、艺术、道德、礼仪等,无不与宗教存在不解之缘。可以说,缺乏宗教,原始文化的古朴画卷难以绘制,原始艺术的神秘殿堂无法矗立于人类文明发展长河的源头。原始宗教信仰有时就是人们的理想,人们虔信笃奉,执着追求;有时又表现为潜意识,伏流暗藏,隐行潜移。原始宗教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恐惧和精神的锁链;人们创造的宗教理想又给自己的苦难生活带来缥渺的期望,抚慰着人们的灵魂,鼓舞了与自然奋斗的勇气。而融汇于感情、思想、欲望中的宗教意识,更是无孔不  相似文献   

15.
满族著名故事家马亚川整理的百余则女真原始神话真实地反映了满族先人女真人的原始信仰、古老婚俗和民族心理,揭示了古老文化的蕴意,对探索和研究女真原始神话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萨满神和九天女 口头的神话是活的神话,它传承于原始初民之间,体现了他们的原始思维和原始心理特征。在女真原始神话中,出现最多的神话形象是萨满神和九天女。 萨满神是位女神,具有非凡的神力。当妖怪把一个年轻人  相似文献   

16.
桑耀华
  桑耀华,男,云南洱源人。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史专业。原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云南大学政治课教研室哲学教师,参加过云南民族调查及云南少数民族简史、简志编写工作,现已离休。著作有:《德昂族简史》(主要撰稿人),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德昂族》,民族出版社出版;《茶水清清话德昂》,云南儿童出版社出版。参与调查、整理并编辑《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编辑《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编辑《思茅、玉溪、红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表论文主要有:《茫蛮和金齿族属试论》,(《云南社会科学》),曾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金齿国盛衰简论》,(《中央民族学院学报》);《景颇族山官问题初论》,(《民族学研究》第五辑);《论近代景颇族社会的半部落半封建性质》,(《云南社会科学》);《部落释义补正》,(《辞书研究》)等。  相似文献   

17.
论西欧原始文化巫术图腾及其所表现的人的哲学赵天成,李娟芬酉方原始文化包括巫术、宗教、艺术、道德等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中宗教却是整个原始文化的核心,具有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原始宗教发端于巫术,中间经过图腾崇拜而过渡到多神教。其中巫术和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  相似文献   

18.
王渭清 《殷都学刊》2010,31(2):141-144
从中国现有的文献资料及考古发现来看,史前时期,人体雕像以女性居多,而且这些女体雕像大多被高高地供奉于神圣的殿堂,享受无限的敬仰与膜拜。其所共同呈现出的体态特征是原始祭祀文化的反映。雕像集巫、性、美于一身,形象逼真地展现出了原始初民对女性美的最初感知,这一状况在岩画中亦得到反映,不唯如此,岩画还朦胧地透露出原始初民对女性审美的悄然变化。  相似文献   

19.
原始人类的审美意识潜伏于高等动物(人猿)的种族先天生理遗传之中,发端于原始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美的感知体验,表显于第一件石器工具(也是第一件艺术作品)的制作,生成于人种进化、自然环境、图腾崇拜、宗教巫术、神话传说等后天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之中.  相似文献   

20.
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潜伏于高等动物人猿的种族遗传,发端于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美的感受认识,表现于第一件艺术作品(石器)的创制,发展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宗教巫术、神话传说、文学艺术。自然环境与人类审美心理的发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原始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形式美的感受体验是人类审美心理发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