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北京是鲁迅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过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5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我们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就有65家!鲁迅对于北京菜、北方菜非常喜爱。他喜欢吃油炸的东西,硬的东西。尽管他的胃不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两粒以助消化,但他还是乐此不疲。回到上海后,许广平甚至曾想为其请一位北方厨师到上海,但因为厨师薪水太高,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相似文献   

2.
张珠客 《女性天地》2010,(12):20-20
外国人到北京,据说有三件事必干:逛故宫、游长城和吃烤鸭。在北京的烤鸭市场上,有一家“大董烤鸭店”,专门制作销售一种“酥不腻”的烤鸭。这种烤鸭的创始人叫董振祥。 1995年,当北京的烤鸭还以香、肥、油为特点的时候,已经做710年厨师的董振祥就开始考虑给烤鸭“减油”。因为在他看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会从“吃好”转变为“吃健康”。基于这样的考虑,董振祥开始研究脂肪含量更科学的烤鸭。  相似文献   

3.
据说何鸿燊的御用厨师,有着香港食神之称的戴先生最让何鸿燊喜爱的是他的蛋炒饭。可见,考验厨师的功力并不是制作一桌满汉全席的能力,而是平常餐点,却能做出出色口感的食神实力。同样的,清蒸的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火候不够,则口感差,细节不完美,则色相尽失。做好—道色香味俱佳的清蒸鲈鱼,绝对是检验主妇实力的不二标准。  相似文献   

4.
苗向东 《职业》2013,(25):69-69
几年前,中国厨师肖智军进入谷歌美国总部食堂,短短几年,他通过自己的奋斗,一步步从小厨师跳到了总厨助理的位置,他有什么秘诀吗?有,那就是他走了一条捷径--创新园里勇创新。
  2008年8月,肖智军通过层层考试,好不容易进入了谷歌,分在了中餐部。中餐部部长老朱是一名五十多岁的华人,在谷歌已经工作了七年,资格很老。肖智军上班的第一天,老朱就对他说:“在厨房,不能混淆等级,每个人的地位都是靠厨艺拼来的,如果你没有超过我的本事,就必须听从我的安排……”  相似文献   

5.
小炒鱼     
相传明朝正德十二年间(公元1517年),巡抚南赣汀漳副都御史王阳明驻守赣州。王阳明原籍余姚,喜欢吃鱼。巡抚衙门的凌厨师技艺高超,经常变换做法烹制鲜鱼,王阳明十分满意。一天,凌厨师在炒鱼时,忙中出错,竟将醋瓶当酒瓶,把醋倒入了锅中,待发现时,菜已端上桌。王阳明吃了这盘滑嫩、微辣带酸的炒鱼后十分高兴,亲自走出食斋,问凌厨师此菜何名,凌厨师意外惊喜,忙说小酒炒鱼(客家称醋为小酒),王阳明听后连说:小炒鱼好!小炒鱼好!此菜因此而得名,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6.
正彭鹏从读高一开始,每年寒暑假都到饭店勤工俭学。时间久了,他发现餐饮业一个怪现象:对开饭店的老板而言,最难伺候的不是顾客,而是厨师!但凡"吃得开"的厨师,都有点"这山望着那山高",跳槽似乎是厨师尤其是大厨的职业病。大学毕业后,彭鹏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厨师资源,他突然有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当厨师经纪人!由此,彭鹏开始了他的逐梦之旅。"卧底"7年,先在厨师圈子里混个脸熟  相似文献   

7.
晓红 《职业》2014,(1):43-45
彭鹏从读高一开始,每年寒暑假都到饭店勤工俭学。时间久了,他发现餐饮业一个怪现象:对开饭店的老板而言,最难伺候的不是顾客,而是厨师!但凡"吃得开"的厨师,都有点"这山望着那山高",跳槽似乎是厨师尤其是大厨的"职业病"。大学毕业后,彭鹏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厨师资源,他突然有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当厨师经纪人!  相似文献   

8.
藻灵 《女性天地》2014,(7):16-18
他是央视《健康之路》节目中那个无所不晓的医学博士,主持起节目来风趣幽默。深受观众的喜爱,他亦是华西口腔医学院里的学霸级人物。医生、美食达人、厨师、运动潮人,当这几个标签同时贴在一个人身上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反应?外号“小饼叔叔”的何嘉,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毕业的学霸级人物,颠覆了传统医生的刻板形象,为自己的身份注入了多重内涵,活出了自己的乐活人生。  相似文献   

9.
“民国政坛不倒翁”与祖庵菜 谭延闿自号祖庵,被称作“民国第一吃家”.这位老先生不简单,号称“民国政坛不倒翁”,做过两广督军、陆军大元帅、行政院长等. 谭延闿还是个美食家,对烹饪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常常把这种见解传授给自家的厨师,以提高他们的厨艺.现在也流传一种说法:成就祖庵菜的,谭是“设计师”,脑里食经精通;家厨曹敬臣是“工程师”,手上厨艺精湛.两人分工明确:谭只谈不做,曹只做不说,配合默契.一些古怪的吃法、经典的说法、时尚的做法,经谭一说,曹厨师足不出户便能心领神会,做上桌来,其味绝妙.当时南京城内传说:“若要宴请谭院长,需先邀请曹厨师.”  相似文献   

10.
伊中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烹调是一门精巧的艺术,只要你不把它看成是杂务,喜爱它,让它为家人、朋友带来欢乐,你就会成为一名好“厨师”。  相似文献   

11.
蒙元烧鸭     
提起北京烤鸭,可谓名冠中华,世界皆知。上至各国政要、达官显贵,下至士农工商、寻常百姓,只要到北京来,办事游玩之外。烤鸭是非吃不可的。甚至,有人说。不吃烤鸭,不算到北京!”对此,笔者有切身体会,1980年,大学毕业前在北京实习时,曾与几位同窗遍寻京华各处的烤鸭店,  相似文献   

12.
王文明 《老年世界》2007,(21):22-23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腾席热镇,有一座肃穆高雅的古建筑,原郡王旗的王爷府,亦称郡王府。  相似文献   

13.
浸满阳光的蘑菇文/张琳图/陈志他一定能懂那浸满阳光的蘑菇,我想。所以,我们成了一家人。有时候,看着他,我会想起曾经出现在我的单身生活里的另一个男子,便又很自然地想起我和那个男子一起回家看望我父母时的一件事。那是回家的第一天,妈妈为我们烧的菜之一是青菜...  相似文献   

14.
黄澄澄,香喷喷,抓起一把放入口中,甜甜咸咸的滋味蔓延开来——这就是肉松,一款起源于我国的小吃,如今已经传到很多国家. 150多年前的清朝咸丰年间,福州有个叫林鼎鼎的人在盐运使家当厨师.他手艺高超,烧得一手好菜,深受器重.一次宴会,林师傅在烹饪一道猪肉为主料的菜肴时,不小心煮过了头,肉被煮得又烂又糊,实在难以端上桌.主人催着上菜,大厨火烧眉毛,他急中生智,就试着将烂糊猪肉去肥油、剔除筋膜之后,又重新下炒锅,再加上酱油、糖等调料把肉炒干.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肉块儿早就不成样了,彻底变成了碎末儿!  相似文献   

15.
父亲爱喝酒。 父亲喝酒不挑菜,一个鸡蛋、一块豆腐.甚至一根黄瓜、几块嫩白菜帮,都是他下酒的好菜。父亲虽然与酒有不解之缘,但他喝酒从不超量,每次都是适可而止,逢年过节也不例外。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没见父亲喝醉过。所以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对他喝酒从来都没有反感。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是人们熟知的著名诗人,他学贯中西,笔力雄健,许多名篇佳作深得海峡两岸读者的喜爱,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广为传颂。余光中的睿智不光表现在他的书面语言之中,也表现在他的口头语言之中。他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才  相似文献   

17.
煨辣椒     
正南方人爱吃辣椒,比如说,辣椒炒肉、辣椒爆炒腰花、辣椒爆炒仔鸡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菜。我却对煨辣椒颇感兴趣。如果说剁辣椒、盐辣椒可以成批地生产的话,那么,煨辣椒不能,因为它带了个"煨"字。听乡村的厨师说,做这菜的时候,你非得放下一颗浮躁  相似文献   

18.
明月鱼     
文化链接相传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九江)司马后,巧遇琵琶歌女,即兴写下《琵琶行》,名扬天下。琵琶歌女在生活上也得到白居易的关照。及至白居易调任忠州刺史,临行时与琵琶歌女告别,歌女在浔阳楼为其奏曲。席间上了一道鱼尤为美味。问过厨师得知,此菜叫作思乡鱼。白居易道:‘思乡鱼'太悲伤了,今天是高兴的日子,我给此菜换个名字叫‘明月鱼'怎么样?厨师和歌女连声称好。浔阳百姓听说是白司马给此菜取名,都很高兴。据说,白居易晚年告官回乡,还转来浔阳接琵琶歌女回京,但歌女已离开人间。  相似文献   

19.
幸福     
感动 《女性天地》2007,(5):44-45
付哥是我大哥的同学,他在部队当了十几年的兵,两年前才转业到地方。凭着在部队做厨师掌握的手艺,他和妻子开了家面食店。  相似文献   

20.
刘绍义 《老人世界》2014,(10):30-31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美味,离不开厨师,可又看不起厨师,有时还拿出“君子远庖厨”的姿态,似乎只要远离庖厨,自己就是君子了。其实,这是对“君子远庖厨”一语的误解。在古代,特别是那遥远的上古年代,厨师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厨师是普遍受到社会尊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