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汶川地震见证了中国慈善事业的民间化转型和壮大,民间组织参与震后重建,更显示了中国民问慈善事业的力量.但理性地看,由于现代慈善事业被看作除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次分配,与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慈善事业还处在从传统恩赐向现代公益发展的转型阶段.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的慈善恩赐观如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的父爱主义,等级观念,单位主导的社会慈善组织及系列制度正在重建,新的公民权利观、财富观正在形成.现代公益观、组织形态和公益性制度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
在公益慈善发展历程中,女性从未缺位,发展女性公益慈善事业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女性公益慈善的发展经历了以宗教驱动性与个体自发为主的古代阶段、渐显自觉的近代时期以及全民慈善的现代阶段.目前我国女性公益慈善事业虽获得稳健发展,但制约女性公益发展的因素仍有不少.从多方位透视女性公益慈善发展现状,预测女性公益慈善的未来发展走向,将大力助推全民慈善的实现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转型与邓小平理论的新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的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近代文化转型阶段、现代文化转型阶段和20年"闭关锁国"阶段.但文化转型的任务远未完成.究其原因,在于文化转型没有解决好文化决定论、中西体用论和"中国化"三个理论困境.邓小平理论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突破了百年来中国文化转型的理论困境,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现实实践,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周贤日 《学术研究》2013,(1):49-54,66
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适度宽松又规范的制度环境支持,采取行政备案制度管理社会募捐比行政许可管理制度更符合公益慈善事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但实行行政备案制度管理社会募捐并不意味着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撒手不管公益慈善事业及其社会募捐;相反,构建和落实对公益慈善事业及其社会募捐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预警、信息披露与处罚等监管机制,特别是完善民间监管和自律机制,对于公益慈善事业及其社会募捐健康良性发展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生了新的转型,呈现出治理吸纳慈善的总体特征。治理吸纳慈善的核心是国家汲取能力,国家汲取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公益慈善事业中,公益慈善组织正从以往分类控制体系下发挥拾遗补阙作用的角色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为国家治理战略目标服务,国家汲取能力也通过治理吸纳慈善得以体现和深化。汲取资源的范畴突破了传统资源观的局限,逐渐向意识形态、行政管控及战略资源领域延伸。在治理吸纳慈善下,国家与社会达成了深层次的合作与嵌入关系:国家通过意识形态的吸附、行政监管及战略资源的运用有效地汲取了社会资源,而社会组织的合法性与战略位置也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治理吸纳慈善的总体特征促使那些相对独立的草根组织发生了新的转向:回归社区、回归志愿者的自组织、回归传统慈善以及让商业和企业家担负起自己的公益使命成为民间公益转向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逐渐形成对宗教公益慈善问题的新认识,主要包括对宗教公益慈善本质特征、如何引导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以及开展宗教公益慈善应坚持的原则三方面的内容。这些新的认识是对新时期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举措的总结,一定程度上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公益精神的价值及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精神是当代伦理精神拓展的时代体现,是公益主体自我内在发展的吁求,具含对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意蕴,它有助于公益主体获得内在驱动力量、对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化和提升个体生活品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公益精神在其特征上表现出一般性的时代特征和制度层面的特性.因此,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公益精神的培育必须同中国社会进步和公益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紧密结合,坚持普适性、超越性与实践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东利 《天府新论》2012,(1):101-104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慈善事业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近来,"郭美美事件"、"中非希望工程事件"、"尚德诈捐门"等一系列慈善业中的负面事件导致慈善组织陷入公信力危机,对中国慈善事业造成了致命伤害。慈善组织挽回公信力的关键,是通过理念、组织、能力建设,加强自律性。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的严峻挑战,而慈善意识是慈善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而要实现慈善事业的成功转型其前提就是要实现慈善意识的转变。现代慈善意识强调责任、平等互助、自主自愿和不求功利以及正确感恩意识。尽快实现这种转型以促进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的慈善组织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因为中国慈善组织尚处于从传统恩赐向现代公益转型的阶段.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家长式等级慈善组织不断解体,具有现代治理功能的公益组织不断涌现.培育现代公益组织需要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组织资源,批判地破收发达国家的公益组织治理经验,发展现代公民社会,为现代公益组织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俗学经历了一个恢复、嬗交和发展的历程,至今,依然处于学科不断完善和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民俗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呈现出具有鲜明当代特征的理论形态.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民俗学科的重新认识,二是对民俗学范畴的体系拓展,三是对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慈善事业有着悠久传统.目前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佛教慈善可以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佛教慈善事业应该在现代公益理念的引领指导下,探索"本土化"的慈善模式.未来中国佛教慈善需要在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运营机制方面寻求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始于20世纪末的大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体现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且还体现为政治、社会、文化、认知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转型是一般性和特殊性共存的历史演化过程.在转型的起点、动因、过程和任务等方面存在着共性特征;在转型的方式、策略、路径和绩效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目前,主要的转型国家已经历了转型的准备阶段、转型的启动与正式推进阶段,并且正在步入转型的深化阶段.转型国家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通过更加全面、深入、细致的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所有转型国家的共同任务.其中的核心要素就是建立起由具备充足治理能力的强政府主导下的政府、市场及社会互惠共生的有效现代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伦理学视阈中的当代中国慈善事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慈善是伦理方式的社会分配,源于人的同情心,反映了社会公平的需求.慈善事业对于改善社会民生有重要价值.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伦理观念和伦理关系的瓶颈,必须加强研究.当前,我们要致力于建立与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富伦理,建立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感恩伦理,建立以制度支持为核心的诚信伦理,推动慈善事业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三个重要的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应对性改革阶段;从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末的制度转型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的发展阶段.文章分析了各个阶段的背景、主要行动和特点.勾画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策应对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而逐步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并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政策面临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的公益文化可以划分为两种理想类型,即"悲情公益"和"快乐公益",典型案例分别为"希望工程"和"多背一公斤"。"悲情公益"推崇无私奉献的价值理念,多以利他性动机为主,参与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多采用间接式的参与方式,激励方式主要靠道德勉励,过程互动上表现为权威式互动,参与门槛较高,传播导向上偏重受助者的悲惨境遇,公益参与充满庄重与悲情格调。"快乐公益"奉行以人为本,讲求微行大益,表现出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的复杂动机,参与群体以青年人为主,多采用直接式的参与方式,更侧重个人精神满足,过程互动上表现为参与式,尊重受助者自身利益的表达,参与门槛较低,传播导向偏重施助者身心体验,公益参与轻松快乐。公益文化变迁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国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政治发展以其历史性的成就、先行探索实验的特征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广东经验"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定位:为当代中国的政治转型探路和示范。走向良法之治、推进混合民主、扩展社会自治是广东为中国政治转型进一步探索示范的基本方向,广东政治的发展趋势预示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以1840年为标志,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和转型.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引入和传播,中国社会学也由此开始建构.中国社会学百余年发展轨迹显示,这一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直面三大学术关系(即"中-西""古-今"以及"理-实"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可以说,研究和回答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种种实践问题,赋予了中国社会学独特的品格.在未来,中国社会学者将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服务中国社会发展,继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在这一过程中淬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学.  相似文献   

19.
谭泓 《东岳论丛》2019,40(2):14-20
慈善事业可以促进城乡、地区与民族共享发展,也可促进阶层之间理解、互助与共享发展,同时是国家治理体系促进共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平、福利与和谐。推动政策法规完善,营造慈善事业促进共享发展的政治环境;弘扬公益伦理观,营造慈善事业促进共享发展的文化氛围;重视企业主体带动,推动慈善事业促进共享发展的社会引领;强化组织体系建设,推动慈善事业促进共享发展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慈善"与"慈善事业"有不同的认识角度,认识"慈善"与"慈善事业"不仅是研究慈善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开展慈善事业的现实需要.慈善包含多重含义,慈善事业则是以救助与教化为主要内容的有组织的经常性活动,充分认识慈善事业特定的社会功能,有助于推进慈善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