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末,维新派人士为什么从“文学误国”那一端突然跳到“文学救国”这一端呢?只有根据当时的史料,揭示促成这一转变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动因,才能补上晚清启蒙文学思潮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历来备受学术界关注,特别是进入到后技术时代,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技术和虚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逼”着艺术发生变革。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博弈和张力关系再次受到热议,是一方统驭另一方,亦或采取择中态度,哲学界和艺术界的学者们各执其词。孔子中庸之道的“叩其两端”与“过犹不及”体现着“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它打破了以往只从事物对立面看待问题的简单化和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视野。在后技术时代,艺术创造既要保持技术理性的一端,又要保持艺术感性的一端,呈现着不A不B的辩证关系;而在人类社会早期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艺术与技术之间却是一种亦A亦B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先秦动量范畴的表达式“数词+动词”具有表达功能上的歧义:可表动量,亦可作为一种从陈述到指称转换的功能结构式。这种蕴涵两种功能的单一结构式在表达上违背了话语交际中的“足量原则”,因此“数+动”结构要么单袁动量,要么只是作为一种从陈述到指称转换的功能结构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数+动”结构选择了转变语序——“动+数”结构表动量,在词汇层面,“数+动”结构保持了其造词功能(陈述性〉指称性)。但是由于“数+动”结构在文言中表动量的优势语序不可能完全退出表动量功能的语序集合,在动量范畴演变过程中“数+动”依然存在,在句法层面单表动量范畴的语例增多,在动量词范畴成熟后,“数+动”结构的数词与动量词结合成为普遍用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形论的角度考察了道论“有生于无”的含义。指出维数是“有”与“无”的判据。只有观测尺度的维数与、被观测客体的维数相同时,观测的结果才是有限和有结构的,这就是“有”。当观测尺度的维数大于被观测客体的维数时,得到的结果就是“无”。这里的“无”也是一种“有”,因而有可能从一种维数形式转化成另一种维数形式,进入人们可观测区,此即“有生于无”。  相似文献   

5.
初融 《社区》2008,(22):58-59
退休在家的人,常常面对着电视机。望着电视上日新月异的画面,撞响我耳鼓的经常是这样一个词——“改革开放”。低头数一数,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改革开放”这个亿万国民耳熟能详的组合词语,已经被播音员们诵读了整整30年。  相似文献   

6.
从“垃圾股”到“绩优股”贾玲匆匆忙忙在咖啡馆靠窗的位子落座时,比约定的时间整整晚了半个小时。在这之前,她刚从一起小小的交通事故中脱身——她和酷口帮的好哥们儿侯林林开着车刚出门,就蹭在了另一辆车上。这会儿,贾玲顽皮地把玩着塑料长勺的一端,丝毫没把刚才的小麻烦放在心里。她笑嘻嘻地说:“我这冒冒失失的毛病都二十多年了,我姐压根儿都不相信我这性子能在北京混出个样儿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化境”说的理论意义:“化境”说从辩证的高度继承、升华了传统的“信、达、雅”理论,指出了翻译艺术的最完美表现形式在于它自身的一无所有,从而道出了它的特珠性,“化境”说强调了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性,具有目前流行的翻译科学论所不能取代的价值;“形似”、“神似”的辩证统一是文学翻译的理想境界,“化境”说两者兼容,可救扰其一端的偏颇。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曾把“数”看作万事万物的本原。其理由是,数比水、火、气更具广泛性,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他还推论道,从“一”产生“二”,从“一”与“二”产生自然数,从自然数产生几何图形,从几何图形产生各种事物。对此,后人有的把它归为素朴唯物主义,有的把它归为客观唯心主义。孰是孰非,盖棺难定。这说明数的问题既是很普遍的现实问题,又是很深奥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出于建构理想中的和谐社会生活秩序之目的,在哲学上,他们将和谐观念提升到世界观的高度。在深入研究和谐得以构成的机理时,他们先是将此机理归结为不同因素量的某种合理比例,并从本体意义上将这一机理概括为差异和对立。后因滑入单纯的各种量之比例数组的研究,他们又进一步将本体抽象简化为“数”。虽从他们的宇宙生成说暴露出他们真正认可的万事万物之终极本原,是一种与当时流行的太阳神崇拜相联系并被他们赋予能动神圣性的“火”(或“热”),出现了与“数之本体说”的矛盾,但通过把神圣之“火”宣布为“数化”的“一元”,又恢复了直接作为“和谐论”基础的“数之本体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史记·孔子世家》说:“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楚文化的起点,正从这弹丸之地开始。从西周末到春秋战国,楚国以一个偏处江汉之间的“蛮夷”之邦,变成席卷南土、问鼎中原的强盛大国,其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究其原因,非止一端,而在不断开拓下所形成的大范围内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1.
15年前,福州知名房产商孙仲洪把自己的秘书夏雪发展成“小三”,依托他这个平台,漂亮能干的夏雪变身为这家注册资金数千万的房产公司的董事兼副总经理,完成了从打工妹到富婆的“蝶变”。  相似文献   

12.
这么多年,好像一直在不停地搬,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或者从一个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不知道为了什么,始终不曾安定过。 对房子,我没有太多挑剔,喜欢一个朝南的阳台和卧室里宽大明亮的窗子。因为习惯于行走,手边的行李也渐渐不再繁杂,一台电脑,喜欢的书,简单的衣物,喝水的大杯子,一盏台灯和一打美丽的窗帘。  相似文献   

13.
陈逸 《今日南国》2009,(14):63-63
好友从某地考察回来,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这一幕:他看见数十农民耕种,另外有数十农民蹲在田埂上看这数十人耕种,从日出,到日落,日复一日。学者受不了了——难道一批人工作,需要另一批人监督?他跑到田边去问那蹲着的人:“你们为什么看他们耕作?”  相似文献   

14.
龙应台 《社区》2008,(35):28-28
好友从贵州考察回来,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这一幕:他看见数十农人耕种,另外有数十农人蹲在田埂上看这数十人耕种,从日出,到日落,日复一日。好友受不了了——难道一批人工作,需要另一批人监督?他跑到田边去问那蹲着的人:“你们为什么看他们耕作?”  相似文献   

15.
梳理了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现代、后现代时期作者的地位的嬗变过程,分析了作者从立足于“实在论”的客观实在,到作者自我意识的凸显使“实在”的作者变成“假定”的存在,从在作品中的失语到作者被隐匿于文本之后,再到被排除出批评家的视野,作者最终被颠覆、埋葬的现象.在作者的权威不断遭受挑战以至于最终作者“被死亡”的过程中,处于文本另一端的读者的地位不断上升,文本的独立性逐渐显现,从而走向自由愉快.这种双向逆动的趋向展现了消解中心、颠覆权威的解构的浪潮,以及“观看”的多样性成为可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目的是在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基础上,全面查清年度土地利用现况和变化状况,保持土地调查成果现实性,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全国“一张图”工程,满足国土资源日常管理的需要,实现土地管理和监管方式从“以数管地”到“以图管地”的重大转变,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土地基础数据和图件等资料。  相似文献   

17.
把广义第一类stirling数的定义域从N^2推广到Z^2.由此导出了“Taylor分支”和“首要分支”,并给出了在这两个分支下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阐发关于文艺作品“无目的性”与“功利性”问题的辨析,一直到20年代中期,这个问题都以文艺作品的“无目的性”和“社会使命”观念交替转换的形式表现出来。郭沫若当时在这一观念阐发上的不断“自我相违”与“左右摇摆”,并非仅源于其思想观念或者心态的复杂性,而是与其在不同环境中身份的转变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1925年以后,因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个人思想的明确坚定,郭沫若便彻底“摇”到文学要承担“社会使命”的一端,再也没“摆”回文学的“无目的性”那一端。但在全面抗战历史阶段,郭沫若对文艺的“功利性”又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总的来看,郭沫若前期文艺现折射出他在不同历史境遇中“诗人”与“政治家”身份的“变奏”。  相似文献   

19.
你玩过“报数30”的游戏吗?甲乙两名同学从1到30轮流连续报数,谁先报到30这个数,谁就获胜。游戏时每人每次最多报三个数,至少报一个数,每人报的数不得与自己报过的数或对方报过的重复,也不得跳过任一个数。那你有把握取胜吗?现在我就无偿教你一招!  相似文献   

20.
龙应台 《社区》2009,(26):54-54
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 好友从贵州考察回来,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这一幕:他看见数十农人耕种,另外有数十农人蹲在田埂上看这数十人耕种.从日出,到日落,日复一日。学者受不了了——难道一批人工作.需要另一批人监督?他跑到田边去问那蹲着的人:“你们为什么看他们耕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