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用我国1983—2012年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了可支配收入、教育水平、金融发展和政府文化事业支出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长期均衡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和金融发展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水平提高1%,居民文化消费增加0.454%;金融机构信贷提高1%,居民文化消费增加0.363%;可支配收入和政府文化事业支出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不显著。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可支配收入冲击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在短期由正向转为负向,教育水平冲击和金融发展冲击对居民文化消费短期具有正向影响,政府文化事业支出冲击对居民文化消费短期具有负面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文章提出了扩大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收入与消费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甘肃省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因此,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会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 ,指出了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市场难以开拓、有效供给不足与产品相对过剩的矛盾都制约了居民消费的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建议以扩大消费需求 :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多渠道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2 改善消费环境 ,调整消费政策 ,引导居民正确的消费观念 ;3 调整经济结构 ,增加有效供给 ,以满足居民多层次、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4.
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出了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市场难以开拓、有效供给不足与产品相对过剩的矛盾都制约了居民消费的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建议以扩大消费需求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2.改善消费环境,调整消费政策,引导居民正确的消费观念;3.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以满足居民多层次、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5.
居民的消费倾斜动机是引起经常项目余额变动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国居民在消费上相对较有耐心,倾向于将收入用于将来消费,则该国的经常项目余额就会增加;反之,如果一国居民在消费上相对缺乏耐心,倾向于提前消费,则该国经常项目余额就会减少.通过对我国经常项目余额与外汇资产净值进行协整分析,发现我国居民主观贴现因子大于世界市场贴现因子,因此我国居民相对较有消费耐心,这种倾向于将来消费的消费倾斜动机是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湖北省居民部门收入、企业部门收入和政府部门收入(简称三部门收入)对湖北省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部门收入几乎不直接产生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1990-2007年,最终消费(或居民消费)对居民部门收入的弹性都大于其对政府部门收入的弹性。1994年以前,二者的差距较小,但是从1994年开始,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前者几乎是直线上升,而后者几乎是直线下降。因此,增加湖北省的居民部门收入占比,虽然会相应的减少企业部门收入和政府部门收入占比,但能够达到刺激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的效果。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很可能是湖北省最终消费(或居民消费)对居民部门收入弹性和政府部门收入弹性剧烈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结合我国居民具体情况,以一种划分居民储蓄阶段的分析方法,不仅考虑居民现期收入对居民现期消费的影响,而且侧重分析居民储蓄存量与居民现期消费的关系,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重差分法定量评估改革开放在促进中国居民消费波动趋缓和福利增加方面的政策效果,并实证检验改革开放通过何种机制促稳定和增福利。研究发现,改革开放显著降低了中国居民消费波动性,从而增加了中国居民的福利水平,相当于使人均消费永久性提高0.16个百分点。进一步研究发现,在1979年前后的中国居民福利收益增加总额中,改革开放贡献了近95%的份额。改革开放的政策效果主要通过收入稳定性增强、预期寿命延长和政府支出规模扩大三种渠道实现。文章创新性地从短期波动视角解读改革开放的政策效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85—2010年数据,基于误差修正模型(ECM)对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收入仍然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当城镇居民内部基尼系数扩大1%时,城镇居民消费就减少0.3%左右。这表明缩小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政策对刺激消费需求仍然有效。并据此提出如提高中等收入户数量等建议,旨在缩小差距,提高消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模型,利用动态分布回归与误差修正模型,选用1996-2007年的年度数据,对我国消费与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长期来看人均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消费将增加0.8991个百分点;短期来看人均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消费将同增加0.2886个百分点,短期消费与收入关系的数值比长期关系的数值小。可以从调整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树立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消费观念及改善消费环境等四个方面入手提高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北京市2002-2012年的统计数据,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别测算北京市农村和城市低、中、高3个收入居民群组的消费间接碳排放量,利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对北京市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2年,城乡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总量从2002年的3 131.81万吨增加至2012年的3 857.67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11%。分收入群组看,农村低、中、高3个收入群组的居民间接碳排放随着收入上升而下降,城市低、中、高3个收入群组的居民间接碳排放随着收入上升而上升。SDA结果显示,2002-2012年,平均消费水平变动是城乡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碳排放强度变动则是主要抑制因素,消费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变动则影响有限。因此,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减排建议:进一步降低产业部门碳排放强度和优化产业结构;严控人口规模,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基础上优化消费结构,鼓励低碳消费、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2.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11,31(6):116-121
价格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人们一直想弄清价格决定的基本原理。间接反映消费价格的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居民消费水平等,其中恩格尔系数是常用的评判依据。从1978年以来居民收入与恩格尔系数之差逐渐加大,由此居民储蓄增加成为可能。居民储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收入增长速度,出现"超储蓄"现象。居民储蓄成为价格波动的一个影响因素。居民储蓄破坏了消费品的产出和购买之间的供求平衡,同时又实现中间产品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供求平衡,这同样使总供求均衡无法实现。减少今天的消费等同增加将来的消费。那么,假设减少今天的消费导致消费品供大于求,而这将增加存货,那么中间产品即便增加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户内需求结构主要受经济因素(收入、价格)的影响。在各类动物性食品中,猪肉、牛肉、家禽是我国居民户内消费的主体,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会不断提高对这三类食品的户内消费需求。猪肉仍然是我国城镇居民户内消费的最主要动物性食品,受到居民的偏爱。价格是影响居民猪肉、牛肉、家禽户内消费的重要因素,如果价格上涨快,则会抑制其需求。解释居民动物性食品户内消费特征必须进一步分析其户外消费特征及其对户内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协整分析的角度,研究了中国1992-2011年间城镇居民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收入函数、消费收入弹性函数以及误差修正模型。消费收入函数表明,中低收入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意愿较高收入阶层更为强烈。消费收入弹性函数表明,所有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收入弹性都小于1,都是低弹性,且缺乏弹性,说明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很谨慎。误差修正模型表明收入在居民消费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发挥了消费收入协整关系的引力线作用,能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5.
1.中国居民有一个很显著的消费特征,就是偏爱攀比。按照正常的消费规律,人们的消费受收入、文化程度、爱好等因素的决定,社会全体居民的消费依收入、文化程度、爱好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次和形式。但中国居民却不是这样,他们的消费准则是:人有我有,只要有办法可施,决不在那些显眼的消费方面,显得比别人低一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羊肉价格上涨的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肉是中国重要的畜产品之一。近些年来,受到羊肉供给不足、市场消费需求旺盛、肉羊养殖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羊肉价格迅速上涨。运用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羊肉价格上涨分别对羊肉供给、居民羊肉消费以及CPI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羊肉价格的上涨对羊肉供给的增加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羊肉供给的短期价格弹性和长期价格弹性分别为0.31和0.76;羊肉价格上涨会增加居民羊肉消费支出,收入较低群体和边疆少数民族居民所受的影响程度更大;羊肉价格与CPI有相关性,其价格上涨会推动CPI,但程度有限。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应加大对羊肉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为收入较低群体和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居民提供补贴以及加强价格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须转变为重视增加消费尤其是居民个人消费。本文根据陕西1985-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数据,建立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型,对陕西农村居民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进而针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相对收入假说框架下,基于消费者“有限理性”与个体自我约束,研究了城乡收入不平等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及居民理性预期的修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收入不平等使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发生相反变动,显著扩大城乡消费差距,而居民理性预期的修正作用使得城乡消费差距有所缩小;进一步划分消费结构后,研究发现城乡收入不平等促进城镇居民生存型和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抑制农村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居民理性预期则修正城镇与农村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的偏离,也促进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支出。以上研究不仅为全面理解城乡收入不平等与消费结构的关系提供经验证据,也为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供有现实意义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收入再分配刺激消费需求是有前提条件的。只有在边际消费倾向与居民收入呈“倒U”型关系的情况下,收入分配政策才能起到提高总体边际消费倾向、扩大总消费的效果。计量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大致呈“倒U”型关系,即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因此,实行缩小收入差距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居民的总体边际消费倾向,扩大总消费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广东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和CPI调查资料,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对广东城镇住户不同收入层居民的消费支出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短期看,物价上涨使城镇不同收入层次(按五等份分组,下同)居民的消费支出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低收入层次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增长幅度最大,普遍高于其他收入层次居民;从长期看,物价上涨对城镇不同收入层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不尽相同,其中使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的支出增加,而使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的支出减少.但是,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物价上涨对低收入户的影响最大,其消费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其他收入群体的支出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