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台湾问题之所以特别复杂和难以解决,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中掺杂着美国因素。令人关注的问题是,如果台湾当局在分裂的道路上一意孤行,触及底线,中国政府被迫行使武力,美国是否会军事介入?倘若介入,将以何种方式进行?美国的军事介入能否阻止中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李登辉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只有等到让75%以上的台湾民众都具备了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台独”才算是大功告成。陈水扁没有明言,但那却是他上台以来在岛内所作所为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改国号”是“台独分子”为实现其所谓的“台湾独立”而要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岛内政治生活中一个敏感的问题。近几个月来,陈水扁当局对所谓的“国号简称”问题频频表态,其相关言论令人侧目。种种迹象表明,“台独分子”与陈水扁当局合力推动所谓的“台湾正名运动”已向公开化与实质化方向发展,这无疑会给仍处在僵局中的两岸关系带来进一步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台湾民意的结构化现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台湾民意结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结构,经过历史因素的沉淀、现实长期的互动,形成了有一定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框架,具有难变动性,又处于一个持续存在又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它不但反映了现实的民意状态,也和现实有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回溯社会、历史文化,寻找民意结构分合的支点,这一结构又是怎样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再生产的?影响台湾民意结构化生成的因素有哪些?本文拟根据社会影响与顺从、议题设定、媒体倚赖理论的启示,从政治文化的浸染,地域、族群、派系、社会范畴内群体的顺从与相互影响以及媒体与社会结构和阅听人的互动等层面来分析影响台湾民意结构化生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到目前为止,台湾当局共进行了5届“立委”选举。1989年底举行的“增额立委”选举一般被视为台湾为第一届“立委”选举。本次选举与县市长、省议员选举同时举行,是台湾“解严”后的首次重要选战。在应选101席“增额立委”中,国民党获72席,成立满三年的民进党获21席,无党籍共获8席。国民党在“立法院”的人数虽大幅领先于在野势力,但民进党当选名额已超过“法定”的提案人数,增强了其与国民党在“立法院”抗衡的能力。随着所有“资深中央民意代表”到1991年12月31日终止行使职权,此次“增额立委”选举后,台“立委”选举完全实现“正常化”。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10月25日访问北京时接受香港凤凰电视及美国CNN专访时,连续抛出“两岸和平统一”,“台湾不是主权独立国家”两颗震撼弹,在台北激起一股政治台风。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马晓娟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4,(2):83-85
“公投”是“台独”势力50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政治议题。其实质是借“公投”行“台独”,人为制造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分裂,“公投台独”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台湾陈水扁当局借“公投”搞分裂的政治行为必将给台湾问题的解决种下祸根,给台湾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13.
14.
15.
在全球景气扩张及两岸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带动下,2004年台湾经济复苏加快,上半年好于下半年,主要是上半年受前一年度SARS的影响,上半年基础偏低,因此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达6.68%与7.67%,上半年平均增长7.2%,是近年来少见的高增长。下半年经济增长幅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17.
2003年台湾政局主要是围绕2004年“总统”选举这一主轴展开的,泛蓝、泛绿两大阵营为争夺执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为煽动民粹,陈水扁在岛内掀起一波波“台独”浊浪,并成功地主导了选战议题。为扭转被动挨打局面,泛蓝阵营策略性调整两岸政策立场,在“公投立法”等议题上由保守 相似文献
18.
19.
台湾人民始终是我们的手足同胞。大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信念不会动摇,即使这一点需要时间的考验。民进党的二度“当选”,改变不了其作为台湾民主制度下一个“怪胎”的身份。如果两岸仅仅为了民进党当选就停止了对长期融合的努力,失去追求统一的信心,那只能说我们这个民族太不成熟。 相似文献
20.
曾一鸣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3,(6):85-88
2004年台“总统”大选,国亲结盟的泛蓝阵营能否翻盘,重夺台湾地区执政权倍受岛内外瞩目。本文分析了蓝、绿对决双方的优、劣势和泛蓝能否取胜的几个关键问题,认为目前实力泛蓝阵营高于民进党的泛绿阵营,但泛绿阵营在最后的几个月里将展开全方位的攻防,泛蓝将面临全面的挑战,若无意外,泛蓝的胜率应高于泛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