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透视——兼论生态伦理学的存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人类活动的具体样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划分为实践、认识和审美三个层面。本文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层面在不同时代的变动及其关系的考察 ,指出 :今天环境危机的发生就在于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面的失调。从道德领域出发 ,要解决危机 ,就需要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层面之中增加一种道德维度 ,从而使三个层面保持协调统一。这也正是作为新兴学科的生态伦理学存在的意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王帅 《理论界》2009,(1):84-8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从立法、执法、守法角度和层面阐述了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从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自然观与绿色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理解绿色生产力的基础,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统一的,是通过劳动而建立的物质变换关系;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背后还有着更为本质的人与人的关系;在马克思的自然观基础上,绿色生产力才能统一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对立,才能从理论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构建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有的环境权学说在应对环境危机、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收效甚微.因此,对环境权的研究应当改弦更张,从产权的视角对环境权进行重新审视和界定,能使环境权成为可交易的权利,在交易中实现价值最大化;能使有限的环境资源在生产领域得到充分利用;能使环境权制度成为遏制排污、鼓励治污的制度,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早期生态作家之一,他的威塞克斯小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天人合一,物我平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透视出哈代对人与自然、文明与环境关系的探索和反思,本文从自然书写、动植物情怀和哈代对现代文明的态度三个层面分析哈代渗透在小说文本中的自然情结和生态思想。在人类面临环境危机的今天重新解读哈代的生态思想对重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寻求心灵的皈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对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揭示,不能仅停留在人与自然关系显在层面的批判,而应不断深入人的情感、精神、观念等符号层面进行揭示,将批评的视角向人的心理延伸,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置到人的整个心灵世界中来加以观照,以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相对今天的中国现实来讲,城市化和工业化问题是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基本问题。环境资源危机成为我们目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最大制约,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更多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认为这是发展的正常存在。本文认为,资源环境危机在今天的出现不是某一发展环节出了问题,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在人类历史中的积累和必然。所以,研究中国的农业和工业化问题有必要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或者说人类文明史)来考察,并把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到解决农业和工业化的问题中。  相似文献   

8.
郭玲玲 《理论界》2008,(6):103-104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种种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紧张状态。不解决这些危机、不消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势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利益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伦理学受传统人道主义的影响,把伦理研究对象局限在人与人的范围之内,将自然界排除在伦理视线之外。因此,传统伦理学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正确的关系和解决人类生存困境问题。它以新人道主义为其基础,以追求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其目标,主要通过对当代社会人性的重新理解和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规范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限制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自然界及其自然物具有自我修复的时间和能力。同时,调整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切实地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关系理解为“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环境道德关系包括自然环境的人为改变形成的环境道德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的人为改变形成的环境道德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关系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则是单向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伦理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伦理的问题.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现,两者在人与自然、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有共同之处.合理地生产、适度地消费、恰当地对待科技是强调生态伦理和贯彻科学发展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模式下的环境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当今世界,新的环境危机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地制约。以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为契机,从环境问题与环境政策的关系入手,来分析我国环境政策的现状,提出,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人类所应该采取的3种正确态度。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7条有助于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环境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 1997年4月20日至24日,由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主持的“东方传统环境思想的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日本、韩国和国内的知名学者、日本农文协的代表以及浙江省、杭州市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和群众团体的代表30余人。与会者一致认为,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涉及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思想认识方面来说,近代以来西方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与自然主客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是导致今天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以这种思维模式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容易造成为满足人的某些欲望和眼前利益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的开发。相反,在东方的传统思想中,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有关环境的思想,例如中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人天统一观”;印度婆罗门思想体系中的“梵我合一”;日本18世纪思想家安藤昌益的“天人一和直耕”思想以及神道“人与自然亲和”的观点。这些传统思想都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比作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这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倾向,无疑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环境意识,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这种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意蕴在于:要解决和克服自然异化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要么是征服、要么是服从的思维倾向,确立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成的认识基点.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状态下的环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要把环境公平建设作为切入点,以环境公平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关系改善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贾志钦 《理论界》2009,(5):105-106
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伦理学主张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遵循自然,重塑自然在人类道德中的地位,才能解决出现的危机问题.但这种解决方式是否可行是值得思索的.马克思认为,人周围的自然界是经过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与资本的逻辑有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通过控制人的异化劳动和割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使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最初的对立,并利用技术理性和异化消费持续地消解着人的总体性和自然的主体性,将自然与资本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紧张,即生态危机,进而将生态危机还原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危机和制度危机,而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生态平衡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当前环境与生态的全球性危机 ,引发人们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作者认为 :文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到一定程度或阶段的产物 ,先天就带有与自然生态相对立的一面 ,尤其是现代文明更具有很强的反生态性。无论是人类建立的人工自然和技术圈 ,还是工业时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所持的价值理念系统 ,都与生态系统的自然运行过程相悖或矛盾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祥美 《学术论坛》2008,31(1):14-17
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为我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与自然之间对象性关系确立的方式是多元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真正原因;共产主义才是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严重危机,如何摆脱危机,走出困境是当代人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新自然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当代理念。本文认为,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为这一理念的确立奠定了现实的基础,从而为人类化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铸造新德性:环境美德伦理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学为传统伦理学在元伦理、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三个层面带来全局性革命,美德伦理学是当代环境伦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虽然深层生态学为环境哲学的内在化、伦理学转向奠定了正确方向,但是美德伦理学的正面建设尚未开始.人与自然平等原则、人与自然共享命运原则和自然大于人原则是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美德建设围绕对象自然与环境自然两个维度展开.面对对象自然时,环境美德是指人类应当尊重、同情和关爱自然;面对环境自然时,环境美德是指人类应当具有感恩之意、依恋之情与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