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和郭沫若的旧体诗词,意境声调,俱极深闳,誉驰中外,脍炙人口。他们生前都曾为日本友人书写过传诵一时的诗章,这里介绍的是他们在同一时期、用同一题材为同一位日本友人书写的旧体诗。鲁迅所写的是《送O.E.君携兰归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郭沫若所写的一首(未著诗题),则很少为人所知,现录郭诗如下: 菉葹盈室艾盈腰,谁为金漳谱寂寥; 九畹既滋百亩树,羡君风格独嶕峣。小原荣次郎君作兰华谱索题赋此以应丁丑新夏郭沫若(印) 鲁迅的一首写于一九三一年二月十二日,即柔石等五烈士被害的前五天,是他避难花园庄旅社时所书。当时处境十分险恶。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史上,鲁迅是一位最伟大最杰出的爱国主义战士。鲁迅在求学期间,就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1902年为实现他的爱国愿望,赴日本留学,期望以医学促进祖国的维新。1903年,在蔡元培、章太炎等革命活动影响下,积极参加反清活动,剪去了辫子,以断发小像赠许寿裳,后补以诗,即著名小诗帕题小像》。许寿裳先生在钟怀旧》一文里对这首诗有精到的阐释:“前句说留学外邦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末醒,不胜寂寞之深,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纵观鲁迅一生,“我以我血荐轩…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秋夜有感》一诗是书赠《申报》副刊《自由谈》编辑张梓生的。有人从书赠的对象身上找鲁迅此作的“本事”,以为是咏张的某一段生活经历,于是从诗里取一言半语,强合上去,这种牵强附会的结果,是取消了诗的战斗意义,把它解释为调侃张梓生年青时爱情生活的游戏之作。这是令人不能容忍的歪曲。《秋夜有感》是锋芒直指反动派的一柄诗剑。这首短诗,有如长剑,鲁迅以之奋击敌阵,刺中群魔。至今读来,犹能感到它剑光闪闪,听到它剑声锵锵。  相似文献   

4.
《酬场比部员外暮宿琴堂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作者考《全唐诗》卷四十二卢照邻有《酬杨比部员外暮宿琴堂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一诗,题下注:“一作王维诗。”同书卷一百二十六王维名下有此诗。诗题“酬杨比部员外”作“酬比部杨员外”,诗之首句“闲檐拂尘看”作“旧简拂尘看”,结句“遥望在云端”作“遥望白云端”。收苑英华》卷三百一十四亦作王维诗。此诗确为王维作。《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五王维还有《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有怀静者季卜诗,两诗中之比部杨员外当属同一人。据诗题,杨此时正任比部员外。此诗首朕云:“承明少休沐,建…  相似文献   

5.
<正> 鲁迅晚年在书赠郁达夫的一首(《答客诮》诗中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舔犊情深之状跃然纸上,读而为之心折。这首诗与那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警句一样,集中而凝炼地反映了鲁迅对幼小者的爱。而这爱博大幽深,它包括但超乎亲子之爱,实际上广袤披及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幼小者。这一无私挚爱的表现方式是很多的,终生对儿童文学的关切就是其一。本文仅就鲁迅早年截至“五四”之前这一历史阶段的儿童文学活动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6.
以苦吟出名的晚唐诗人贾岛,诗中颇多警句,其最为人所称道者,当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对此二句,作者尝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也有人提出异议,以为这二句与全诗联系起来看,却算不得佳句。该诗题作《送无可上人》,诗云: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合作近邻。 清人施闰章在《蠖斋诗话》里说:“余谓此语宜是山行野望,心目间偶得之;不作送人诗,当更胜。”今人潘述羊也说:“既是送人诗,而且似乎还是送别诗,就不该写和尚‘独行’与‘数息’。”(《写作掌故杂谈》) 《送无可上人》为送别诗,送别之作,说被送之人“独行”、“数息”当然欠妥。而问题在于这“独行”、“数息”是否如前之论者所言,是指无可上人。鄙见以为,这二句并非指无可,而是写送别无可上路后,作者自己独行野望、徙倚徘徊之情的。  相似文献   

7.
杜甫并不以七绝见长,保存下来的七绝也不多,大约一百首左右。最早的一首七绝便是《赠李白》,原诗如下: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据说此诗作于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杜甫和李白再度遇于山东的时候。此诗的三、四两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王嗣奭认为“三自谓”,“四谓李”。但过去大多数注家,如仇兆鳌、钱谦益、浦起龙等,直到今天的杜甫研究者肖涤非均认定后二句系指李。不过分歧双方有一共同点,即都认为这首诗,特别是最后一句,是意在讽谕、警告或批评李白,表现了“朋友相规之义”云云。我经过反复研究,同时把这首诗和杜甫其它有关李白的诗及其酬赠之作仔细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8.
涉江采芙蓉     
步江采芙蓉,兰泽,芳草①。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②。 还顾望旧乡③,长路漫浩浩④。 同.公而离居⑤,忧伤以终老⑥。 【说明】 本首诗写游子怀念远在故乡一个“同心”的人。诗共八句,先说采得美花香草,欲有所赠,次说所思在远道,欲赠不能,然后说还乡的路偏是这样漫长,“同心”的  相似文献   

9.
张勇耀 《晋阳学刊》2023,(6):136-142
《新编全金诗》收录金郝天挺诗歌7首,《全元诗》收录元郝天挺诗歌2首,其中《题麻姑坛》二书同收。事实上两人身份自明代即开始混淆,诗歌作品也多被误收,再加上明清选本篡改诗题等情况,增加了诗歌归属考辨的复杂性。由二人政治身份、活动范围及选本收录情况等可以考知,金郝天挺存诗仅有1首《送门生赴省闱》,元郝天挺存世诗歌为6首。明人张旭《梅岩小稿》收录署名郝天挺的诗歌4句,或为元郝天挺佚句。而《新编全金诗》所收元好问《过雁门关》之作者应为明人杨璿。  相似文献   

10.
鲁迅诗《自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对这首诗所作的解说屡有所见,读了以后,觉得固然从不同的侧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未有对全诗作出入情入理的解说。个人经反复思索,略有所悟,现在写出来,就教于方家与同好。 《自嘲》比较难懂一些,主要由于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些特别。特别之点何在,鲁迅自己本来曾经作过说明的。他既在题目上明白指出这首诗系“自嘲”,又在书赠柳亚子的条幅上写有“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这一则幽默的跋语。这就告诉人们:《自嘲》在表现形式上,本是作者在战斗余暇同友人聚会在一起说几句开心话的戏谑之作。这首诗是使用了具有打油色采的通俗幽默的语言,通过自我嘲谑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可是长期以来,文学研究工作者在诠释《自嘲》时,一般都回避鲁迅自己宣告过的“自嘲”特点,未曾对它本来具有的浓郁的幽默特色进行深入的探讨,以致把这首本来是妙趣横生的诗歌解说得枯淡寡味,对诗的主旨也发生种种误会。寻索其原因,自然不止一端。从思想方法方面看,笔者认为有两个框框障蔽着人们的眼目,束缚了人们的头脑。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一首佚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翻阅旧籍,在一九四○年柳亚子书赠阿英同志的《左袒集》手稿中,发现了郭老的一首佚诗——《杂咏》。诗末署名为“郭沫若”。此诗作于一九三一年,时郭老已东渡日本。这首七言绝句,是郭老书赠给柳亚子的一首“寄赠”诗。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自己喻为举世无双的“太原公子”,表明自己虽然“戎马经年”,而今又流落异国,但欲拯中华民族之大志,毫未减弱。正象诗人所说的那样,与“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相比,“甲  相似文献   

12.
一《全宋诗》卷一六二释惟政诗中 ,据宋·惠洪《禅林僧宝传》卷十九 ,收入《送僧偈》一首。诗云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此诗系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见寿考堂本《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之《陶隐居集》、金陵丛书乙集《陶贞白集》 ,末句“不堪持赠君”均作“不堪持寄君” ,余悉同。二《全宋诗》卷一七二《晏殊集》 ,据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卷一○ ,收入《社日》诗一首。诗云 :“山郡多暇日 ,社时放吏归。坐阁独成闷 ,行塘阅清辉。春风动高柳 ,芳园掩夕扉。遥思里中会 ,心绪怅微微。”此诗…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诸将》五首曾被某些有见识的批评家推为杜诗七律的“压卷”之作。这一组诗古今注家曾加以证释,绝大部分是正确的,但是,第一首的第六句“曾闪朱旗北斗殷”,可能多数注家都讲错了。这句诗中的“殷”字,某些古本(如《文苑英华辨证》卷八所称孙觌本杜诗)作“闲”。有的注家就依以立论。王嗣奭《杜臆》卷六云:“北斗”指京师,而宿卫之士,空闪朱旗,有名无实,故谓之“闲”。按《唐志》:“李林甫请停上下鱼书,自是徒有兵额、官吏,而戎器、驼马、锅幕、糗粮并废矣。时府人目上番宿卫者四侍官,言侍卫天子也。是时,卫佐悉假人为僮奴,京师人耻之,  相似文献   

14.
力之 《北方论丛》2008,(5):28-30
李善以《集》与《文选》所题异,断《赠丁仪》与《又赠丁仪王粲》之“仪”、《为顾彦先赠妇》之“俱云‘赠妇”’与《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之“云‘赠妇”’为“误也”等等,均非圆照。其失乃因一切以《集》为准,而没有注意到这些《集》多非作者手编。即从文献可信度的层面看,《文选》所题未必不及“《集》云”。今人或以此为《文选》成书仓促之一证,其失或仅以《文选》观《文选》;或以今绳古。以古还古,将《文选》放在古代文化背景上考察,至今为止,没有任何材料能证明其成书仓促。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一九一九年二月十六日致钱玄同信(《鲁迅书信集》第19信)中,提到一位“悠悠我思”。周作人著的《知堂回想录》中已说明,“悠悠我思”即陈百年。陈百年,名大斋,百年是他的字。浙江海盐人。早年留学日本、德国。时任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撰稿者。我们知道,鲁迅是喜欢而且很善于给别人起外号的。但为什么称陈百年为“悠悠我思”.却还值得作些考证。按,“悠悠我思”句出《诗经》,凡四见。《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郑风·子  相似文献   

16.
《新都南亭别郭大元振》诗系年《全唐诗》卷八十六张说名下有《新都南亭送郭元振卢崇道》一诗,题下注:一作卢崇道诗,题云,新都南亭送郭大元振。同书卷一百十三卢崇道名下亦收有此诗,题为《新都南亭别郭大元振》。《唐诗纪事》将此诗收在卷十三卢崇道名下,此诗当为卢作。诗云:“竹径女萝蹊,莲洲文石堤。静深人俗断,寻玩往还迷。碧潭秀初月,素竹惊夕栖。褰幌纳鸟侣,罢琴听猿啼。佳辰改宿昔,胜寄在暌携。长怀赏心爱,如玉复如。”从“佳辰改宿昔”一句看,郭元振此时此地一别,将走向一种与往昔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郭元振,《旧传》载:“举进士,…  相似文献   

17.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篇,几乎所有的注本和选本都把它列于开卷之首。这首诗当写于公元736年至746年间,时值杜甫正在北游齐赵之期。就诗题而言,“望”字是关键。“望”,不仅是取材的角度,也是全诗的线索。几乎每一个诗句无不与“望”字相关,这是准确理解与把握这首诗的前提。全诗八句可分做四层理解。一、二两句为第一层,写“远望之色”(仇注卷  相似文献   

18.
姚文元为了给自己篡党夺权创造条件,制造舆论,不借使尽一切卑鄙手段来标榜、抬高自己,既装扮成鲁迅研究的“权威”,却又明目张胆地歪曲鲁迅作品的原意,欺世盗名,真不愧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文痞”! 鲁迅曾于一九三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应姚文元的父亲姚莲子的请求,写过一首《赠莲子》,全诗共四句:“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可怜莲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  相似文献   

19.
读了《学术研究》1986年第2期所载刘逸生先生的《龚自珍诗编年订误三题》以后,笔者认为,刘先生指出王佩诤先生校本《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中的《秋夜听俞秋圃弹琵琶赋诗,书诸老辈赠诗册子尾》(以下简称《秋夜听俞秋圃弹琵琶》)与《张诗舲前辈游西山归索赠》(三首)“编年明显有误”,是很正  相似文献   

20.
李白写了大约一百三十多首有关妇女题材的诗,数量之多,大大超过了他的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这个特殊现象,曾经引起人们的批评指责,一直到近代,还有人认为李白写了这许多妇女诗是犯罪行为。产生这些意见的历史原因是由于,一方面,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美女等于骏马,《爱妾换马》这个诗题被视为饶有兴味的事,加以夸耀咏叹。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诗歌有关风教,在诗歌中竟然大写妇女,岂不有伤大雅。据宋人在诗话中称引,王安石就曾对李白进行过抨击,认为“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针对王安石的谴责,也有人曾经为李白进行过辩解,以为:“渊明篇篇有酒,谢安石每游山必携妓,亦可谓之其识不高耶?”其实,李白虽有咏妓的诗,但为数甚少,以此少数游戏之笔据以论其大量的其他类型的妇女题材的诗,当然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