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认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哲学界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仅就其中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的关系问题,略陈自己的意见,以就教于大方. 唯心主义认识论片面夸大认识的创造性,认为认识不仅可以创造观念,而且可以创造客观物质世界本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此相反,他们否认认识的创造性,把认识说成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摹写或照镜子式的映象.  相似文献   

2.
艺术反映论的局限反映论认为文学是主体反映客体,作家的头脑反映生活的产物。它强调物质的第一性,精神的第二性,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这当然是唯物主义的,因此我们历来把反映论视为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正确解答。然而,我认为用艺术反映论来说明文学的本质,这种观点也有其片面性,至少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论反映     
反映范畴,对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对反映论问题的争论和不同看法,皆与对反映范畴的理解有关.因此,本文就如何准确理解反映范畴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对反映范畴解释中的一个失误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哲学反映范畴的解释中存在着一个失误.现以我国近年出版的几部大型哲学辞典为例,指出这个失误.  相似文献   

4.
论反映     
论反映于海江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黑格尔说过:“近代哲学有一时期谴责反思的一切毛病成了时髦,反思及其进行规定都被认为是绝对观察法的完全反对物、世世代代的敌人,这虽然是说一般的反思,但也指外在的反思。事实上这也涉及进行思维的反思,因为它所持的态度是外在...  相似文献   

5.
论价值评价与反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评价是不是反映”这是我国价值哲学研究中的焦点难题之一 ,也是一个烙有当代中国哲学特色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 ,是因为它涉及到认识论和价值论中的权威命题或历史难题 ,涉及到若干概念的歧义或逻辑的错位。在本文中 ,笔者试图从理论、逻辑及概念源头上将其彻底理清 ,为科学价值学的建构廓清道路。一、问题的梳理与“反映”概念的解析就常理而言 ,“价值评价是不是反映”的问题是不该产生的。因为一般而言 ,价值评价 ,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性质、功能的评价 ;反映 ,是客体信息向主体的反映 ;撇开两个概念的具体内涵不论 ,彼此…  相似文献   

6.
一反映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国内哲学界早有定论。按李达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反映论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所有唯物论(那种把意识也看作物质的庸俗唯物论除外)的认识论,实质上都是反映论”;按吴江著《认识论十讲》,“反映论是唯物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按新编《辞海》(哲学分册),“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反映论。”读者不难发现,如果撇开文字表述方面所存在的某些无关紧要的差异,上述各种说法所表述的共同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并列的判断: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这是两个主谓项可以相互置换的判断,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一个简单的等式,即“反映论等于唯物主义认识论”。这就是几十年来国内哲学界普遍公认的“定论”,尽管它缺乏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上主要的文学传统中,人们都认为创造力是和神灵息息相关的。希腊神话把创造力归因于主神宙斯之女——缪斯。因此人们顺理成章地认为艺术与神性相关的看法是普遍性的。一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人们把艺术家比作神灵,并以此来分析艺术家与其创作的关系。然而,在现存的理念中,神性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因文化传统不同而迥异。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和美学领域的种种差异,有必要对中西方美学思想进行考察,对作者—上帝这一模式与文艺创作的相关性进行理论探索,以期找出中西方美学思想中关于神性与艺术创造的异同,揭示艺术领域常常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反讽、悖论和其他微妙之处,并纠正在这一领域的一些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论者在认识的本质的讨论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出质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被动的,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如果说有能动性,那也是分享着实践的能动性,因而能动性是从外部输入的;有的论者还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主体是没有结构的,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论者批评反映论时往往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称之为“列宁的反映论”.这种提法,在理论界造成某些误解:其一,似乎在列宁之前,马克思恩格斯不曾把他们的认识论概括为反映论,不同意用反映来概括认识过程:其二,似乎列宁的反映论是违背马克思的思想的,有的甚至说列宁的反映论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上述种种看法,从根本上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正> 面对着无比丰富的人类生活、活动的壮丽的历史画面,黑格尔曾经无比感慨地说:“如果在一开始不把思想、理性认识列入世界历史,那末至少也应当这样对待世界历史:坚信其中有理性,或者坚信智力和自觉意志的世界不是偶然事件的牺牲品,而是应当显现在自知的概念的光辉中。”(转引自列宁《哲学笔记》,第353页)  相似文献   

10.
再认识是以再实践作基础,被再实践检验过了的认识,因而它必然是深化了的认识,是认识发展的更高阶段。它的核心和实质是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造出反映时代新要求,并指导时代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  相似文献   

11.
论文化创造中的三个基本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有田  霍光耀 《兰州学刊》2008,(12):159-161
文化创造是人类有意识的自觉行为。文化创造过程贯穿着文化继承与借鉴、文化阐释与选择、文化综合与实践三个基本关系。文化继承与借鉴是文化创造的基础,文化阐释与选择是文化创造的关键,文化综合与实践是文化创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文化创造过程就是通过科学的文化阐释,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在继承借鉴基础上综合创新,经过文化实践,使新创造的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当代中国,推进文化创造、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握好这三个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2.
黄平 《兰州学刊》2003,(4):43-4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活劳动是创造新价值的惟一源泉 ,物化劳动只是借助于活劳动转移自身的价值 ,它本身不创造价值 ,增加价值量。科学技术是科学劳动的物化 ,属于物化劳动 ,不创造新价值 ,不是价值的源泉 ,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科学工作者的劳动即科技劳动作为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不仅创造新价值 ,而且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正确理解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对于发展和繁荣文艺创作,至为重要。它从追述“再现说”与“表现说”,深入探讨文学与现实的复杂关系,既肯定现实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又剖析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应宽泛地了解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与实践论相统一的美学观点,去认识文艺作为人类的创造,它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成果,是人类按照外在与内在的尺度,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成果。我们必须依此来理解和阐释各种文艺创作现象,理解和阐释文艺既源于现实又可能高于现实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反映作为人类的认识活动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其主体性原则及其功能日益凸现出来。系统性、概率统计性、多元互补性的研究方法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运用到辩证反映过程中。反映主体因素的整体投入在人类反映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选择性是反映主体性的集中体现。坚持反映的主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有机结合 ,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上的庸俗反映论的基本特征,是把艺术反映对象看作一种不需要艺术家具备相应审美反映能力的自在之物。因而在创作中,艺术家无须考虑生活现象与自身之间有没有内在适应性,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入自己的作品。近年来,我们的文学在获得长足进展中,也伴随过某些偏差,诸如毫不顾及  相似文献   

16.
艺术表达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在此过程中,艺术表达主体与艺术表达客体之间构成一种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既是一种认识关系,也是一种价值关系,更是建立在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基础上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是反映与建构的辨证统一,审美反映侧重于阐释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奠定了艺术表达的研究基石;审美建构侧重于分析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也就是实践—精神的交互运动,分析艺术表达与认识活动、价值评价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学理论教材体系要从唯物论能动的反映论出发,以“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为基本思想,阐明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本质与其特殊的审美本质的统一,并具有物质化形态的基本属性;文学活动是有系统的整体,应从多层次、多角度构建理论体系;强调技巧功能和创造意识,具体突出文学的审美特质和艺术规律;重视文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介绍科际整合的理论和方法,开拓视野;运用比较方法,加强中西文论比较,阐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8.
交易费用理论并不能解释企业的存在与基本职能,对此只能归结到剩余创造,而对剩余的理解与剩余源泉的追索,则必须回归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与剩余价值创造活动中,企业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作为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组成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系统,唯有其劳动是企业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回答了在企业中谁创造价值的问题,这对于如何通过企业治理结构来分配价值具有理论上的支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科学技术及其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于是 ,有人就提出科技价值论、知识价值论 ,以代替劳动价值论 ,还有人把科学技术纳入活劳动的范畴 ,以说明科学技术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从科学技术的存在形式、发挥作用的途径及其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三方面来审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并不能说明它就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商品价值的源泉来自于创造科学技术的人的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